正月启蛰,草木萌动。
3月6日,北大国发院校友部联合朗润艺苑精心策划了“重返汉唐盛世,领略南音之美”线下活动。
30多位校友齐聚在黄金茶事,享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听南音雅乐,品温润茶甘,赏典雅茶器,享精致美食,在美的享受中畅谈传统文化。
本次活动由朗润艺苑会长、E05校友傅思娢主持。
南音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曾经是御前清曲的盛世元音,但随着历史变迁,黯然于民族音乐的舞台。
本次活动邀请到了汉唐乐府创始人、南音名家陈美娥先生作主讲人。陈美娥先生是古老南音的挖掘人、传承人、与鉴证人,她19岁接触南音,从此结下一生痴缘。
1983年,陈美娥先生创办民间乐团汉唐乐府,30多年来孜孜不倦致力于重建南音古乐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学术定位,并培训音乐演奏、演唱及演艺人才,为日益式微、薪传不易的古老南音界注入新鲜活力。
伴着以《诗经》为词的南音演唱,和丝竹乐队悠扬婉转的弹奏,演员凝重缓慢、端庄典雅的舞步身段映入眼帘。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在演员的浅唱低吟中,在南音和梨园戏的相交相融中,商王武丁和王后妇好的爱情故事缓缓展开。
在播放了一段陈美娥先生导演的南音大戏《殷商王·后——武丁与妇好》后,校友们也被带入到了南音的艺术意境中。
陈美娥先生席地安坐向校友们讲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演变和当前南音这种艺术形式的形成过程。
她说,中国古代音乐历史非常悠久,黄帝时期已经有了音乐的雏形。中国自古就是礼乐之邦,礼规范人的行为,乐调整人的心灵。在汉书中曾记载“丝竹相和,执节者歌”,说的就是当时相和歌的演奏形式。魏晋继承秦汉祭祀礼乐、宫廷雅的基础上,将相和大曲(也称相和王调伎)改名清商三调。至隋朝统一天下,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告慰天心,遵循乐制,在古乐的基础上设立七部伎(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清乐伎成隋朝宫廷音乐的首部伎,后又增加了两部伎至九部伎,直至唐玄宗时变成了十部伎。
而南音起源于先泰,发扬光大在汉唐盛世,安史之乱后,朝廷解散乐府、教坊,宫廷雅乐在两宋时才流落民间,由达官显贵、豪族士绅守护而传承发展。晋朝司马氏因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中原板荡,南音随著士族南迁把古乐文化带入福建闽南,於而泉州保存了南音这种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华夏正声。其曲调优扬典雅,既具有古士君子遗风和宫廷音乐的气质,又富有浓烈的乡土气息,丝竹乐器的运用还赋予它自由空灵的审美特质。
礼失求之野,乐失也存于野。既古老又鲜活的南音,传承了汉唐音乐的历史信息,又积淀了历代的音乐文化特征,可惜的是,没有得到系统传承,而是散落在海内外讲闽南语的地区。
为了传承和弘扬南音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 陈美娥先生从1977年起就遍访台湾、香港、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各地名师,研习南音传统指谱大曲、琵琶弹奏及乐曲歌唱,并深入华人社会调研南音流布海外的人文生态。
在扎实的学术研究之后,陈美娥先生又成立了汉唐乐府,创作了《艳歌行》、《韩熙载夜宴图》等一系列享誉海内的作品。
南音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灵,给我们自尊自信。但如何弘扬南音呢?如何当下的人们感受到南音之美呢?
陈美娥先生并没有完全遵照传统,而是坚持“立足传统,再造传统”。
在汉唐乐府的表演中,陈美娥先生转化了传统梨园科步身段,省略了戏曲固有的唱念和口白,打造了一种新的唯美纯粹的舞蹈形式,将舞蹈与古乐古曲和谐融一。与此同时,她还在既成的传统架构中更添入现代剧场元素,将古典静谧的艺术气质与当代精神巧妙融合,开创了传统新风貌。
“立足传统,再造传统”,不仅仅局限于南音的传承,也给我们今天看待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思路。听了陈美娥先生的讲述,校友们不仅对南音之美有更深层次的感受,也引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云居书院院长,幸福书院副院长、礼乐中心主任刘芊校友分享了他对于传统礼乐的理解。
他表示,雅乐在塑造人格、陶冶情操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孔子推崇礼乐之教,希望用充满艺术性的方式教化百姓,这对我们反观当下有重要意义。我们现代人之所以活得越来越多纠结,或许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背离了培养健全人格的初衷。如今,传统文化已经七零八落,要恢复起来是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传统文化,把散落的活的传统发掘出来,让我们能够听到、看到,而不是在文字中读到。
在交流环节,陈美娥先生还回答了校友们关于南音指谱曲体系的专业问题,分享了她建立专业学院,培养专门人才,振兴传统文化的愿望。
傅思娢 EMBA 2005级
庞卓超 EMBA 2008级
王 洋 FT 2010级
张中慧 EMBA 2007级
(以上按照字母顺序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