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
sidenav background

来自经济学理论的职业发展启示实录(演讲&提问)

发布日期:2014-11-06 10:4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讲座时间:2014年10月30日

 

——演讲——

    徐 高:我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来自经济学理论的职业发展启示》,讲我的一些感受吧。很多同学想知道有关中国经济的问题,我觉得如果对中国经济感兴趣,可以 到我的课上来,周一下午和晚上有课,一个星期都讲不完中国经济。所以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职业发展方面的心得、体会,当然也有一些教训。

    我先从我的个人经历跟大家介绍。我是2006年从CCER,就是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毕业的。毕业之前我就已经开始在业内有一些工作,我从2004年的时候就开始实习,开始做助理,然后博士毕业后到世界银行,然后做高级经济学家一年,到光大证券开始做首席宏观经济师,后来是首席经济学家,三年多了。我也就是毕业了大概五年左右。

    看 起来好像职业发展历程比较顺利,我也觉得还好,找的工作似乎都不错。刚开始我就觉得多同学,包括一些朋友就问,我找工作有没有什么诀窍。其实我跳的工作也 比较多,工作大概不到十年,换了好几个,每一次换工作都是往上走的,都还是有进步的,当然就会有人问我诀窍在什么地方。开始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我回 头一看都是一些非常偶然的因素,这个路径其实就是一些随机的因素所形成的。比如说我最开始读了三年博士,突然有一年中心一个管行政的老师就告诉我,说“你 到我们办公室来”,问我愿不愿意去世界银行实习,然后我就去了,他们正好有一个人走了,要人要得很急,他们和中国政府有磋商机制,然后我就留下来,到那儿 干了两年。我快毕业的时候很难找工作,突然有一天我在IMF的老师就问我,说世界银行那边在招人,招人的是他的朋友,问我愿不愿意去试一下,跟世行老板一聊,就对上了,就把我招进去了,其实世界银行的职位是需要五年工作经验的,但是他破格把我弄进去了。从世界银行到UBS更巧,说你有机会要不要去,我就去了。

    所以其实都很巧。你说经验在什么地方,我就想说其实是因为运气比较好。都是学经济学的。后来没有人问我怎么找好工作了,但是我其实真的想通了,确实有很大的随机的东西。但是在随机因素的背后,有一些确定的因素,其实是可以抓住的,或者说理解为成功的秘诀都可以。

    讲到这里我要跟大家讲一个经济学的模型或者理论,这个理论就叫做随机游走,是带漂移的。怎么回事呢?很简单,你扔硬币,如果是正面的话你往左走一步,然后背面就往右走一步,你走的路径就是完全随机的,完全随机因素所产生的一条路径。我们一般把股票价格理解为随机的。每次你在扔硬币的时候,你就决定你往左走一米还是往右走一米,走的同时你往左迈五厘米,每次扔硬币之前你确定性的往左迈五厘米,然后你再扔,决定你往哪儿走。所以你发现这个五厘米和一米比 起来,那是非常微小的。其实根本看不到这个五厘米的效果,你能看到的只是大量的随机因素。但是如果你的时间足够长的话,比如说我扔一千次硬币,五厘米乘以 一千是多大数?几百米就有了。这个时候当你扔的硬币足够多,路径足够长的时候,你会发现五厘米这小步累积起来会打败所有随机因素。剩下的只是你每次五厘米 这一小步累积的。所以如果两个人都扔硬币,但一个人往左走了五厘米,过了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两个人差很远,每次坚定的走五厘米的这个人,会比另外一个人往左 走的远很多。

    所 以从短期看你看到的都是随机因素,突然一个随机因素过来让你的好运气化为乌有。但其实我们当你时间足够长的时候,你的微小坚持就会打败不确定性。所以说我 的职业发展比较顺利,你能坚持的时候就要坚持,你不是坚持那个随机因素。真正你能够坚持的,只是每天,每一步的时候我坚定地往左走五厘米,哪怕我走了一步 被打回来,或者我不走的话,我也随机地往左走五厘米,没关系,不停的坚持下去。时间长了以后你发现确定性的努力打败了随机因素。

    我 后来想清楚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一直都在坚定的朝着我选定的方向在前进。所以每天可能付出的努力,得到的收获根本都看不到,但当你时间足够长的时候,你 就会走出一条别人达不到的路。我觉得这就是成功的例子,不要在乎随机的因素,好和坏都没关系。我们每天要掌握着一丁点确定性,哪怕再微小,只要时间足够长 都可以。所以对在座的这些双学位的同学们来讲,其实大家的路还很长,你们现在所能够抓住的这些东西,我觉得就是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然后不用担心,其实 时间不需要太长,几年之后你就发现各种机会就来了,所以只要做好自己能做好的,能够坚持住的,然后让随机因素来为你塑造这条路径来。时间长了之后你会发现 其实是你的决心和努力,最后完成了你的路径,只不过短期看起来像是随机因素所产生的。这就是我跟大家讲的第一个道理——随机游走。你应该抓住的就是那确定 性的一小步,我把它叫做成功的秘诀。

    第 二个,我问过我们的主持人,同学们都关心什么问题。有一个问题,我们双学位的同学比较纠结,两个专业,到底在两个专业之间如何抉择,我很能理解大家这个问 题。老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当然现在男女都怕入错行,如果入错行你会很悲哀。面对职业发展方向的时候会有不确定、纠结,我觉得很容易理解。但 是我会把这种选择的纠结当作是好事情,不是个坏的事情。这就是我今天讲的第二个道理,就是“比较优势”。我们的同学都应该知道这个,比较优势是什么意思呢?你这个分工,国家经济的分工会把你分到你具有比较优势的那个行业里面去,或者产业里面去。

    比 如说中国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但就是劳动力很多,别的都没有,就是人多。所以我们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上面就会坚持,所以当时我们就大量地去发 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那么现在你会发现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贵了,另一方面我们的投资越来越多,资本越来越多。所以我们的比较优势就会发生变化,因为我们 资本的密集度在增加,所以我们的比较优势慢慢从一开始非常低端的行业转到高端的,比如你们现在看到耐克这种厂很多都在越南了,我们现在在做汽车、机械制造 这种行业。所以比较优势是会变化的,你的比较优势取决于你的要素,但是你的要素会因为你的不断投资和学习发生变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比较优势可以动态 地理解,称为“动态的比较优势”。

    其 实职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强化你在这个事业里面的比较优势,因为你在工作中不断地做的这个事情当中,大家都知道可以边干边学,你就越干越少,处理起来越 来越得心应手,社会分工就把你分工到那边了。但是我见到过很多看起来很成功的人,他们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有着不错的事业,有着很好的生活水平,但是他们 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呢?因为他干的不是他喜欢的事情。他觉得这个东西干这个纯粹就是工作,而不是为了爱好。但是你要知道当你人生的职业发展,发展到一定 的时候,比如说工作只有十年或者二十年,一般正常人的物质需求都能满足了,你有房、车,然后闲下来的时候可以到处旅游,有和睦的家庭,有小孩,人生的一些 基本需求已经满足了,除非你是要金山银山的,要去买私人飞机的话不可以,否则的话你的物质需求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饱和。这种时候你的工作带给你的效益,就 会成为你整个效益非常的重要的来源。如果你纯粹就是一个挣钱的机器,而不是做你发自内心喜欢的事业,那么你从工作中得到的效益,这种状况就会长时间、大规 模地降低你的爱好。但是那时候你工作的发展已经累计了很多年,你再去转行是非常困难的。你到四五十岁的时候发现你干的工作不是你喜欢的,但是很难改变了, 那么你的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我见过很多这样的。

    所 以重要的是在于你所干的事情一定要是你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所以我们在选择职业发展路径的时候。我认为最重要的选择是要根据你内心的喜好,你喜欢这个东西, 你到底喜不喜欢,你纯粹是把它当做一个谋生的手段还是什么,这是很大的差异。如果做你所喜欢的工作,那么它带给你的效用,我认为会大过其他很多东西。所以 你选择各种各样的工作,我觉得一开始的回报,或者工作的强度,其实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找你喜欢的东西。而且喜欢的东西一般不是说你很早就能够知道你 真的喜欢什么东西,你需要不断去尝试,不断去体验。可能有些东西在你体验过之后,刚开始你还觉得这可能是我的偏好所在,但你可能体验之后发现这并不是我所 喜欢的。

    所 以从这个角度再来看双学位的同学,它给了你一个深度体验新专业的机会,通过辅修专业的学习,清楚地了解经济学是怎么样的,不管是做研究还是到业界工作,大 概地了解了,所以你体验了之后才能知道。这个东西大家不需要纠结,最后做选择的时候,就去选我喜欢的,不管别人怎么说。因为最后我们都知道经济学的市场很 好,其实各个行业你的收入、你的回报,都和你的付出是相当的。一个同学毕业了十年二十年,不断在任何行业工作,其实大家的发展差不多。不要因为看某个行业 挣钱多,你就要去,有可能过几年之后你就不喜欢了。比如我在考大学的时候是九十年代中期,当时生物很火,我们那级最优秀的同学都去学生物了,现在你发现这 个专业出来找工作都找不到。所以这种东西你说不清楚的。但如果这个同学就是喜欢生物,就很喜欢搞这个东西,这就不重要了。

    所 以双学位的同学有两个专业,你很纠结,没关系。你纠结到最后需要做选择的时候就跟随你的内心,但你有可能说我两个专业都不喜欢,怎么办呢?那没关系,再去 找别的嘛,在座的双学位的同学都是本科生,你们太年轻了。我回忆我一直到研究生的时候都很混沌,不知道干什么。我在本科和研究生,在西南交大,学的都是工 科,先学交通工程,后来学交通安全工程,反正学了半天就觉得这个肯定不是我的兴趣爱好所在,就觉得想转专业,我爸原来是做计算机的,然后我就转了,把计算 机的所有证书全考了。后来发现当我把最后一个证书考完之后,我发现我对计算机没有兴趣,我的兴趣就是这个考证的过程,总有一个奔头,后来奔到最后发现没奔 头了怎么办?那就没兴趣了。后来转,到处东看西看,到了几个大学转了一圈,后来到北大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觉得不错,再看经济学的书觉得有意思,所以才决 定转到经济学。所以我转到经济学、开始正规、系统地学经济学的时候我都26岁了,是老博士了,也不算晚的。但重要的是我找到了我喜欢的东西,所以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很庆幸,因为很多人到30岁还没有找到他人生的兴趣和意义。

    所以我觉得对大家来说,其实重要的就是找到你内心真正的想学的方向和喜好,跟随你的内心,别听别人说什么,其实都差不多,你喜欢哲学就学哲学。

    第三点,我们在学校的时候该怎么做?我们怎么为我们未来的事业发展做准备。要给大家讲清楚这点还是要回到经济学,还是回到我们的比较优势。林老师讲过,他的理论大家都知道,“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每一步你按照你的比较优势来组织你的产业来生产,你会创造最大的价值,这样的话你的增长会最快,所以你开始是个落后的国家,你可能就先生产一些附加值比较 低的东西,等你的基本密集度提高之后,你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你再换一种。一开始我觉得我们是落后的国家,要赶上美国和英国,我们就仿照他们,今天大家都 看到后果了,甚至会导致几千万人非正常的死亡。所以真正快速的增长是沿着你的比较优势在发展。

    其 实人的发展也是一样的。我们在生命不同的阶段,比较优势是不一样的。当我们还在学校的时候,最大的比较优势是学习。一方面你的能力不足,所以你做不了一些 非常复杂的工作,也就意味着你学习的机会成本很低。另一方面大家在学校,特别是在北大,有这么好的条件,思维又特别活跃,记忆力特别强的时候,这种时候学 习是事半功倍的。如果你这时候在做别的事情,你就赶超了,增长会慢了,比如现在我不学习,去实习,大量的精力去实习,其实实习你学不到更多的东西,但你恰 恰放弃了你最宝贵的比较优势,就是学习。你现在不学习,说要未来补的话,那在未来你未必有机会和精力把你学习的欠缺给补回来。比如到企业里你说要把基础打 扎实一点,那个时候你再回来学习,你要放弃的东西价值就比现在高很多,更何况那时候没有老师和学生,没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

    所 以对于我们的同学来讲,我认为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把你的东西学好。然后说得俗一点,把你的分数尽量考高,你的任务现在没有别的,就是去取得尽可能高的 学习成绩,这是我给大家提的建议。因为我经常招应届生,我的标准是看第一眼,一定看他的成绩单,因为成绩单这个东西它反映了你这个人的素质,说实话。你可 以说我们学的东西都很无聊、很空洞,可能以后这些东西都没用。其实不是的,这些东西第一反映了你的聪明,反映了你的智商,也反映了你对学习的投入。只能是 因为你比较聪明,又比较投入,才可能取得比较高的分数。所以我们通过分数,把分数作为一个信号来评价你这个人本身的素质,这是第一点。

    第 二点,学的这个东西,我告诉你,以我在业界这么多年的经验,我觉得确实非常有用。我在北大读博士的时候,我当时听过一个讲座,说现在是信息爆炸的社会,知 识每多少多少年就翻一倍,所以学校学的东西很快就过时了,用不着。那个讲座我听了五分钟,我就已经很不舒服了,到第十分钟的时候我就走了。现在我回过头来 讲那家伙完全就是在瞎说,他混淆一个概念,我们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不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是什么?知识是人类智慧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面留下的 结晶,是许许多多非常优秀的头脑思考所留下来的精华,所以其实你学习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看。我们可以说不看书的人很聪明,智商三千,但问题是我们的教 科书都是无数智商两三百的人,最后思考的成果融汇出来的东西,所以你发现知识这个东西非常重要。我在招学生的时候面试肯定会问一个问题,如果是做宏观研 究,我会问他你记得最熟的宏观模型是哪一个,不管是哪一个都行,我就围绕这个模型问他们一个问题,通过问题我来考察他对这个模型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因为对 我来讲我很清楚,这些理论实际上很有用。比如你来做经济分析,你不了解中国的现实,我觉得没关系,我带着你工作三个月、半年,就都知道了。但如果你说你对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模型不清楚、不了解,我再手把手教你,用模型来做经济分析,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对我来讲我最看重的是你在学校里面理论的基础,学习的基础 打的是不是足够的扎实,这是我最看重的知识。

    所以从这个角度你会发现,其实真正重要的,对同学们来讲都是学习。当然了,你也可以做一些实习,后面我会专门讲实习的问题,但是不要忘记你最应该做的就是学习,最应该做的就是考出尽可能高的分数。这是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告诉我们的,我觉得这是正确的,这是第三点。

    第 四点,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纪录片叫《大故宫》,里面有一句话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故宫是几百年的皇室不断地修建而成的,故宫院子里面的砖要用 很多,这个砖风吹雨淋的要换,所以最后大家回过头里看,什么样的砖是最省钱的?结果发现你用最好的料,用最好的工具烧制,不然总要换。这个道理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我们在微观经过学里面学到的,就是一个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我们做一个事情可以有两种做法,第一个做法就是先把固定成本搞好,比如说生产一个产品,花了很多钱去找一个流水线,当然这个固定成本会很大,但有了流水线 之后,再去生产单位产品可变成本,成本很小,把机器放在流水线上就可以了,这叫可变成本很低,固定成本很高。但还有一个方法,来一个工作我就手工做,这样 的话你的固定成本很低,可变成本高一点。最后你采用哪一种生产技术呢?其实取决于你要生产多少产品,如果说就十几个产品,那你可能用这种很低的固定成本, 很高的可变成本的技术来生产,可能是省钱的。但如果你要生产成千上万的,你就发现可变成本高一点你就受不了了,你还不如一开始砸入很多的固定成本,把这个 机房搞起来,自动化生产。所以取决于你这个产品的产量是多少。其实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就是在不断地做出产品,做出成果。而人生是很长的。这种时 候,什么是最省力的方法?最省钱的,就是我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就花很大的工夫把它做到极致,做好。做好了之后你就发现其实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就很简 单了。

    我 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做宏观分析的,尤其在我们业界做宏观分析,很重要的就是你要分析数据,这个数据是大量的数据,你要从数据库倒出来。所以我们观察的数 据,我这里也不是要跟大家说,我们观察多少排列不需要说。我就告诉你我的宏观的数据库,做一个文件大的话可能几兆,我的库里有一个G, 里面全是数据,所以你看我们需要处理的数据是多么大。那个数据处理起来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用非常疯狂的办法,赶紧把这个数据粘贴进来,一下子画个图,交 差了。但是你会发现因为我们是长期跟踪这个数据,比如说工业增加值,如果每次都是把数据打开,粘进来,那你的精力,比如说跟十个二十个你可以这样做,如果 工作是成百上千,就不能这样做。所以我们每次做的就是非常简单的折线图,我一定是用这种非常自动化的方式,把我的文件链接上来,然后进来自动处理好。这样 的话你做一个图就会很慢,别人可能五分钟做一个图,你要花一个小时,把这个文件先建起来。但是当你开始跟踪的时候,数据很多的时候,你发现你只有这种方法 才可以跟踪大量的数据,因为只有这种方法成本是最低的。

    我 举这个例子,就是说你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比如说你学一个东西,比如说宏观经济学,你如果只是说我把它学了就是为了要对付考试,考完了之后我就全忘掉了,那 可能相对来说你花的精力就不会那么多。但是我前面跟大家讲过,这个知识是有用的,到现实中比如参加到业界的经济分析,你没有这些知识的储备是不行的,到那 个时候你可能就要重新去学。那还不如你现在就下很大的工夫把这个事情做好,我觉得这样更省力。

    所以我觉得对同学们里讲,你只要想到你未来追求的是一个长期的职业发展路径,而不是短期的考试能过的东西,你就把你手头能够做的事情尽量的做好,这是我给大家提供的建议,也是从比较优势出发。就是把你应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这是你最快的发展方式。这是第四点。

    第五点,我给大家讲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是我们的预算约束。 我们都知道经济学,其实我们做的就是在约束条件下在去解最大化,所以在约束条件下选择对他最大的一点,很显然这个预算约束是直接的决定了你这个人的效率。 约束其实在现实中,其实不是一个维度,有很多维度。比如说你这个约束来自于经济学,你的钱有没有,够不够。也会来自于你的时间,你有钱,可能没有时间,有 可能来自别的东西,所以约束是非常多的维度的。所以我们就在这个非常多的维度所围的预算约束集里面去求去我们的最好和最优。你会发现有些人发展得很顺,没 有发现沟壑。有些人好像总是要碰到一些问题,时不时要去处理一些紧急的问题。这两种人的不同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实我告诉你,这个和预算约束有很大的 关系。就是你的眼睛看到的预算约束是什么?我们的预算约束其实是由很多的预算约束所围成的。但这些约束有些时候,在不同的时间可能不一样。比如说当我们年 轻,我们在学校的可能没钱,但是我有时间。到了工作以后,你发现你有钱了,没关系。但是你发现你收起约束不一样,你可能又没钱,又没时间。所以那些收紧的 约束你会很清楚的感觉到你想买个东西就没钱,你马上知道这个钱就是约束,所以你会很自然的把你的注意力放在这个约束上面。但问题是其实那些没有收紧的约 束。以后健康会变成你很重要的约束,会想当时干吗那么拼命挣钱,挣钱都给医院买药了。

    也 就是说如果你要顺利发展,除了要盯住你紧的约束,那些没有收紧的约束也是很重要的。在他们收紧之前这些往前推。所以为什么有些老人家说的话是对的呢,老人 家会告诉你技多不压身,还有多个朋友多条路,其实这些道理都是一样的。就是说你尽量的把你的预算约束往外吐。最后的时候你发现这些已经被我放得很松了,反 过来如果你只是看到现在的约束,只是在这些约束里面下工夫,你就总是陷入到处理紧约束的状况中。哈佛大学有个教授得出了一个研究成果,有的同学越来越笨, 一般来说各个约束都是收紧的,所以他各个约束都是收紧的,时候他的精力主要来应付这些收紧约束,达到他想要的目标。所以他就是在救火,总陷入在救火的过程 中他的智商就下降了。我们的同学也是一样,你有时候要退后一步,你看到很紧急的事要做,同时看到相对没有那么紧急的东西也是要投入精力。

    为了你以后顺利的发展,眼光要长远,不要把眼光放在短期,短期觉得钱很少,我要多挣钱。但其实有比钱更重要的约束条件,比如说你的健康、家庭,包括你的学识。抓紧时间把你的学识给做上去,这是从预算约束得到的一个启迪。

    还 有一个启迪就是怎么面对失败。大家谁有喜欢失败呢?但是失败又很难免,所以就是怎么面对失败。我们用经济学的语言跟大家解释一下,我认为的失败就是意味着 你想达到的东西或者达到的成果,在你的预算约束之外,所以你达不到。所以失败其实就非常明确的告诉你了,哪些对你来说是紧约束。所以有些时候你会发现,你 不一定很清楚哪些东西对你很重要,当你一帆风顺往前走的时候,你不可能发现这些东西很重要,你不知道很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等你出事了没人管你,你才发现 它重要。所以这个失败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你的紧约束是什么,所以对于失败这种态度应该很高兴,不要消极的面对,你把失败看成一个指明你发展的机会,他告诉 你欠缺什么,而且这些方面你以前根本就没有想到。

    其实对于失败最好的态度。第一,亡羊补牢。确保使自己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第二,原谅你自己。你不要老想着失败了,都过去了。要原谅你自己。只要能做到这些,我觉得这个失败的教训就得到了。

    所 以我自己回想我自己的发展过程,我个人觉得凡是别人觉得我某一个地方做得不错的,我一般都能够回想起来我是在这方面吃过大亏的,一定是你吃过大亏,你才有 印象,记得住,你未来才会很努力去改进它,才会把这个劣势变成优势,或者至少不再是劣势。这就是这么简单的经济学理论可以给我们的启迪。

    现在再讲一点,有效市场。 经济学市场是有效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价格充分反映了信息,所以价格是一个非常公平的定价,我们是这样人为的,市场经济。那么你现在可以看到我们的市场确 实有很多不完整的地方,但是也不是差得特别离谱,还是比较靠近的。所以我在想,我们人其实就是像资产,所以社会对你的回报就是社会对你的估价。所以你说我 想去一个很好的地方工作,我想有非常好的收入,非常体面的社会地位,这就是社会对你的回报。你要想社会为什么要给你这个回报?如果不是你爸是李刚,那一定 是因为你自己对社会有贡献。

    所 以巴非特的助手老搭档查理,他说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你要想得到某件东西,最可怕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所以这个道理背后就是我讲的,有效市场。你想有 很好的收入和报酬,你想让社会肯定你,但你要相信这肯定是建立在你的付出上,所以你想获得什么,你必须首先要想到我能付出什么,为什么我的付出配得上我的 需要。所以想清楚这点之后,你就会从自己去找问题,你不会想说他比较好,是因为他运气好,不要这么想。我们说长时间之后,这个随机的因素都抵消掉了,随后 长期的发展路径体现的是你自己本身的特质。所以你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工作和收入,首先来讲自己要硬起来,打铁自身要硬,就是自身能够做到对社会有贡献,那你 就可以做。应该心安理得地享受社会给你的回报。尤其我们做经济学的,或者做经济分析,因为我们其实是个轻资产的行业,我们的回报大部分来自于我们的人力资 本,来自于我们自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追求目标我认为就是独一无二的。我不是庞大机器上的螺钉,我就是我,有些事情没有我就做不成,只有你有底气说 这样的话,你才应该相信社会对你有好的回报,否则人家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请你呢?不要认为拿到这个工作,那是老板或者企业对你的恩赐,那不是。那是因为企 业和老板发现了可以从你身上榨取到更大的价值。那是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

    反过来用逆向思维,什么时候我才会让老板给我很高的报酬呢?就是你能够为企业创造很大的价值,如果老板不给你,你跳槽就是了。

    大 家现在在学校里面可能比较单纯,但是也有可能听到了社会上多么黑暗,我觉得这个是对的,社会就是很黑暗。你会碰到的,社会上是有坏人的,在学校里面你可能 看到的都是好人,至少这些学校里面的人不会主动来害你。但你把社会完全就理解为丛林社会,理解为后黑的场所,然后总是处处去钻营的话,你就落在下层了。不 排除社会有不公平,但大部分都是公平的。所以每个人的回报大致和他的贡献相符的。尤其在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其实是比较公平的。因为要想去到一个好的地 方,先把自己做好,这是我想说的。

    最 后一点,有人可能会说,我有能力,我水平很高,但是别人不知道。这个不知道,我空有满腹经纶,无处施展才华,怎么样?有人会这样想。我就要讲到一个不是经 济学的东西,社会学的东西,叫做弱连接,大家知道什么意思吗?我就告诉你什么叫强连接,人与人之间强连接就是特别强的关系,我和我亲人,包括你和你非常亲 密的师长,这是强连接,你们的关系非常亲密,相互之间知根知底。但是社会学里面有个学者叫邓巴,他提出了“邓巴术”,他就说每个人的强连接的个数不会超过150,如果你非常忙,加起来不会超过150个人,估计连150都不到,没有精力去维护这个强连接的关系,所以强连接的数目是非常有限的。我们现在世界有很多人,你通过强连接你能够连接到多少人?如果你把地球上的人都看成一个点,你怎么去连接这个点?如果是强连接的关系,两次也可以,可以通过间接的关系。但是你要注意到,每个人不超过150个强连接,所以你把这个过程四次五次之后,你能连到多少人,而且极其可能的是,跟你有强连接关系的人,跟你可能处在同一个小圈子,小阶层,所以你能够连接到的人是非常有限的。

    还有一种连接叫弱连接,我们之间可能有所了解,甚至都没有打过招呼,但是我知道他是谁,他的名字和职业我知道。比如我的学生有100个,我可能有10个能叫上名字,这就是弱连接,弱连接能够连接的数非常大。

    社会学里面还有一个理论叫做六度分割,就是通过这个弱连接连六次,你可以连到世界上70亿 人里面的任何一个人,就是这个。比如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和奥巴马,几步就到了,我和林老师是弱连接,因为林老师不一定能记住我。林老师和习总书记是一个弱 连接,相互都知道的,林老师还经常给他写报告。习总书记和奥巴马总该算弱连接吧,三次到了。但是你说要强连接,我要找特熟的人,托奥巴马帮我办个事,这估计 不太可能。所以其实对你来讲,你最重要的声誉是什么?是建立在你弱连接的。而不是说你妈说你好,这其实没太大用处,真正有用的是跟你不太熟的,了解你的知 道都知道你很牛,这是跟你真正有意义的。

    1973年 有一个社会家写过一本书,名字叫做《找工作》,他连接了很多证据之后,他发现最靠谱的找工作的办法就是托人,就是走人际关系,这是美国,外国跟咱们中国一 样都是靠人际关系。但是找的人都不是你强连接的人,都是弱连接的人。你发现这就是道理,你要建立的其实是在你的弱连接,跟你弱连接的这些人里面,他们心中 你的口碑,这是最真实的声誉。这个声誉怎么建立?你跟他没有特别亲密的关系,他不会因为情感方面说你好。你只能打铁自身硬,你把自己做好,把你的能力提高 了,然后周围的人才能认识到。有句话说有才就像怀孕一样,时间长了总会被人看到。你做好了之后,你周围人总有一天能发现你闪光点的一面。不用特别去愁,我 怎么去展现,其实把你现在应该做的事情,现在在做的事情做好以后,我觉得就足够了。

    所 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从这个理论框架上我们来看实习,我的同学们去企业实习,企业实习很重要。你会说我们学到了东西,有一定的道理,你实习确实会学到一些东 西,至少你了解这个行业有体验。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我觉得实习的价值在于,实习给你提供扩大弱连接关系网,事实上这对你非常有用,你这时候去实 习,其实最重要的事情是在你实习的这个地方建立自己的声誉和口碑,因为你要相信这个实习的场所是有很多需要的,有可能是对一个工作感觉到空白。所以我觉得 实习重要的信息在于展示自己。你可能觉得自己胸中有经纶,展示自己。很多同学把实习当成混简历的东西,这其实大大浪费了你实习的机会。如果这个实习你充分 地用好,让你的领导认识到你的好,可能这个机会是很大的。可能这个单位没有机会,但是他会告诉别人,这是最重要的实习的价值。

    从 弱连接得到一点,回到了最开始,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就是做好你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情。那么对学生来说,现在应该要学习,应该做成绩,把你的成绩做得 越高越好,然后确实有一些后黑,有一些钻营的东西,但是我觉得那些东西对学生来讲不需要把握。甚至以后到工作场合也不一定需要做那方面的事情。这就是我给 大家来自经济学的一些职业发展的启示和建议。讲到这儿我觉得同学们会觉得我讲的都是虚的,我知道很多同学都在心中大声地呐喊:别老讲虚的,讲点实的!下面 我给大家讲点实的——怎么去进到金融行业里。

    我 觉得第一点,要了解这个行业,你首先要确定这个行业是不是你真正喜欢的,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前面讲过了。这个行业外表看确实挺不错,我给你讲这个行业 好处在什么地方,第一,报酬是比较高的,在各个行业里面,我的统计数据已经无数次的验证了这一点,平均起来,你跟马云比起来你可能还挣的少。

    第 二,变化很快,日新月异。所以在这个行当里面你不会很无聊,因为你总有新的东西来刺激你,来促使你去学习,我觉得这个非常好。还有在这个行业里面你去接触 到社会各界高层次人的,高素质的人的机会有很多,企业的老总,政府里面的官员,甚至高官,你在这个行业里面,一个毛头小子,你进去才一两年,都有可能跟他 们打交道。而且最后这个行业,在社会上听起来还挺不错,说我是某某金融行业的职工,人家不会用鄙意的眼光看着你。

    但 这个行业也有不好的,压力比较大,肉体和精神上双重的压力。更不要说投行了,有些碰上项目要结束的时候,可能就没日没夜的干活了。比如说我们现在发数据, 周末也发数据,你发出来之后肯定要写点评,要去评价这个东西,要分析,所以你平时基本上都还在工作,肉体上的压力很大。精神上的压力也大,你会呈现在一种 事情永远也做不完的状态里。我个人现在都是这样我经常会觉得这个事情怎么可能做得完,咬牙切齿,还得做,总是这样的。然后你出去旅游,首先旅游的机会比较 少,旅游的时候总担心是不是央行给我出了什么政策,时不时要查一查,发布数据还好,是因为总处在这种时刻准备着的心态,所以那根弦就下不来,长期下去你觉 得很累。不是身体上的累,是心理上的,所以这就是你的压力。

    我 们的行业是服务行业,餐饮和按脚都是服务行业,你的目的是搞定客户,不管你做到多高的职位,你还是乙方,所以你要不断的把你的客户弄得很舒服。这就是我们 这个服务行业的特性,你要把你服务对象做得很舒服,他才愿意给你掏钱。所以我们看到很光鲜,但没有改变本质,就是搞客户。有些同学就天生不喜欢搞客户,凭 什么我要低三下四求你的,但没办法,这也是一个成本。

    所 以你把这些东西全都纳入进来之后,你会发现这个行业性价比位置高。这个东西挣的是很多,但好像平均到你的单位工作时间上,其实跟其他行业没有太大差别,我 挣的比别人多,是因为我比他们累。所以如果不是你对一个行业很热爱,你是坚持不了的。当然你也可以将其当做一个跳板,进入到别的行业。所以如果你要进军的 话,你要很喜欢这个行业,它的好和坏你都要了解。

    第 二,这个金融行业很大,有银行、保险、券商、基金、信托,很多很多。这个行业里面,每个公司有各种岗位、前台、后台,做分析、营销、交易的,都有。这个行 业怎么回事?哪个行业、哪个岗位是你想要的,我觉得这个很重要。男怕入错行,你入错一个小行,你也很难受。所以我觉得一定要了解,知道这个行当怎么回事, 然后去选。

    标准是第一选行业,第二选公司,第三选岗位。

    如 果行业是好的,有几个选择,这个行业好,但是公司和岗位都不是特别理想,那我认为也应该先选择行业,你得先入行。入了行之后,你再去慢慢的调整到你自己向 往的公司、向往的岗位上去。为什么?因为入了这个行你就发现在这个行业里面建立你自己的比较优势。如果你不是入到这个行里面,发展到另外一个方向,以后你 再想转行,越往后越难,而且转行的成本很大,还是找到你的偏好,沿着偏好去找,所以这是第一点。

    第 二点,就是我前面讲的,你要能够达到这个行业的要求。行业要求只有两点,第一,聪明。聪明怎么看呢?就是看你的分数,很多时候我们毕业了就看分数。但是因 为这个行业里面都是聪明人,所以聪明其实不算优势,聪明只是基本的要求,不聪明是硬伤,聪明是基本要素。所以在聪明之上,真正决定每个人的高低的是你的投 入,大家都很聪明,200多的智商,这种情况大家都很聪明,不聪明是硬伤,那么谁最后的成就更高呢?其实就取决于你的投入,我每天比别人学多两个小时,我和他一样聪明,那在半年或者一年后,我的成绩就是比他成绩高,所以这个勤奋度是我们这个行业非常看重的东西。我挑的人就看两点。

    第一是看成绩单。我还会问他宏观模型之类的,去检验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除了分数,你是不是记住了,通过这个方面我会去体察你的聪明程度和对学习的掌握程度。

    第 二,我会通过我的语言来逐步了解你的投入程度和勤奋程度。我记得面试过一个成绩很好的同学,我问他平时干什么,有什么业余爱好,他说我平时没什么爱好,平 时喜欢睡觉,然后我每次考试的时候都是考前四五天突击一下,成绩都挺不错的,这个同学讲到这个地方,我已经把他给淘汰掉了。那是因为你不勤奋。所以其实我 们需要的是勤奋的聪明,如果你不勤奋,你觉得可以通过面试技巧去装,但你不要忘了面试的都是老师,几句话就把你套出来了。

    最 后,如果你有实习经历,我觉得可能会更好一些,会增加你进入这个行业的机会,但这不是绝对的。但是你要怎么去利用实习,要把这个实习当成是对这个行业的了 解的的窗口,是辨别的方式。把这个实习当成是了解这个行业对一些基本要求的方法,把这个实习当成是展示自己的一个机会,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实习。然后你如果 平时的学习很努力,你又是非常聪明的小孩子,非常投入在你的功课上,考的成绩不错。当你把这些都做好之后,剩下的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你把你自己能做好的做 好,你要相信的是当你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时,你得到好的随机结果的概率会更大一些。

    这就是我给大家讲的东西,结合经济学,结合我们金融行业的一些特性,来给大家讲的。最后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谢谢大家!

   

—— Q&A ——

提问:老师您好,我想请问一下您的名字?

    徐高:这个问题我还是第一次被问到!徐高。

    提问:谢谢老师。请问老师要如何做才能从一个博士毕业生一步一步成为首席分析师?

    徐 高:首先我介绍一下我的岗位——首席分析师。首席分析师是证券公司一般会设立的岗位,该职位的人的资力比较高。这个工作的任务分对内、对外两个方面。我们 做研究的,特别是为券商这种卖方机构做研究的,其实很大程度就是打广告,提升公司的美誉度。如果一家公司有位非常著名的分析师,那么大众就会觉得这个公司 不错。正如大家所知,分析师包括很多行业,如钢铁、水泥、银行等行业;同时也分有各个不同的岗位,如策略分析师、宏观分析师等。其中,因为宏观经济大家都 需要,所以在所有岗位中,关注度最高的是宏观分析师,就是分析宏观经济的分析师。不光是二级市场的人员、从事实业的人也需要宏观经济的指导,同时政府也需 要宏观经济的指导。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因为宏观是天然的,所以就会有很多人注意。这时候身为首席分析师地我的任务就是尽量把我的声音更大地发出 来,让别人知道我的观点是什么,通过我的观点记住我这个人,再通过我这个人记住我的公司,这是一个相互连续的环节。以上就是首席分析师对外的工作任务。

    对 内,首席分析师也是一个提供宏观分析产品的分析师。因为我们自己也做很多投资,所以宏观不光是研究产品怎样来卖,我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产品、公司的 发展也需要产品。这个时候宏观的大的观点的判断,就有一些很强的业务操作含义。所以我觉得这就是宏观经济学家的两大用处。对首席分析师来说,树立品牌认同 地任务就更重一些。所以你问我该如何从一个博士毕业生一步一步成为首席分析师,我想说首先你需要把自己的能力培养起来。宏观分析师或者经济学家的工作就靠 两种能力——第一是能说,滔滔不绝的,就像我今天一个多小时不停的说;第二就是能写文章。这两个是你出来混饭吃的基本的技能。我们出去写一个模型的话,最 重要的就是要听听你的逻辑。所以这个能说和能写背后又包含了两个基本的能力——第一是你的经济学逻辑,第二就是你对现实、对经济来说就是你对数据的熟悉程 度和掌握程度。满大街都是经济学家,为什么我们讲的话别人要听,而有些人讲话别人不爱听呢?这是因为如果你仔细去辨别,你会发现他们讲的有不同的地方,有 些人讲了半天,专业名词一个接一个的出来,而你却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东西。就我而言,我讲话的时候一定不用太多的专业名词,但是我要把我的观点和逻辑讲清 楚。所以我刚才讲了一个多小时,我相信我讲的东西大家都听清楚了、我的观点大家都记住了,不会有不知道我在讲什么的情况出现。这就体现了逻辑的重要性。逻 辑在用来分析经济现象的时候,是通过对一些经济理论的学习逐步建立起来的。我之所以这么看重学习、看重课本上的东西,就是因为课本上的东西其实就是帮助我 们建立一些分析经济的非常深入的观点和非常经典的模型。很多经济理论的模型很重要,这些模型其实就是非常聪明的经济学家把这个问题观察到了、想清楚了,并 用非常精炼的语言、以模型和非常精确的语言把这个逻辑告诉你。你把这个逻辑掌握之后,再用到现实中就有很强的说服力。最后在你提供给别人产品的时候,虽然 讲的不是什么理论、模型和公式,你讲的都是大白话,但这就能体现经济学模型。我开的一门课,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推模型,但这些模型展现的具有穿透力的一种 观点,是你自己需要去建立的。

还 有一个就是每天要跟踪数据,了解现实。就像我去世界银行,当时招一个需要有五年工作经验的人才能做的岗位。老板就问我,也是这样套我的话,问我平时喜欢干 什么,我说我平时喜欢看数,我就喜欢看数,一个序列一个序列的把图拿出来看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有这样的喜好。老板说我也是,找到知音了。就这样我 的面试很快就结束了。老板说行,回去等消息。我现在对数据非常感兴趣,你有一些逻辑和理论,但这些理论怎么变成解决现实的观点,就需要你把理论运用到现实 中,在这个过程中你就要对理论和现实非常熟悉。所以很多我们的大学老师对理论非常有造诣,他们对中国经济很了解。你会发现在现实问题上,反而是我们学校的 这些有很深厚的经济学功底的老师更能分析和处理问题。

你 要想做经济学家,我觉得你需要有两个基本功。经济分析的逻辑和对现实的了解。你现在怎么做呢?在学生的时候就把经济学的课本全吃透,怎么衡量吃透呢?就是 你把经济学课本上很多数理模型讲给你妈听,你妈懂了,你就到位了。因为经济学最后的产品都是逻辑,都是语言。你妈能听懂就代表你懂了这些经济学逻辑。你总 说要推个模型,这是不行的。还有就是你要关注经济的现实,每个月数据的发展你得去跟踪,重要的数据你得记下来,得背下来。就好比说今年三季度的GDP7.3%、一季度、二季度、四季度是多少都要记住,经济方面的数据都要记下来。所以通过这些方式跟踪,你就会去建立对现实的感觉。什么叫感觉?出来这个数,你得知道这个数到底是好还是坏,CPI1.6,你得知道什么意思,如果是-1.8,你得知道是什么含义。剩下需要做的就是论这个行业而言,你要把自身能力发展好,如果最后你要做到首席,那么一个PHD的学位是必须的。我们业内还有做宏观研究的,不管是买方还是经济公司,或者卖方、就是券商,做宏观的基本上都是博士,或者是我们国发院的硕士,其他比较少。希望以上这些能回答你的问题。

提问:请您讲一下中国和越南的差别。

徐 高:我来比较简略地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如果真要把这个问题讲透你就要听我的课了。我们简单来说中国和越南。首先这两个国家都差不多,都是转轨的国家、发展 中的国家。但越南一定是走我们中国走过的路径,实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我们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逐步转移到一些国家去,包括越南、孟加拉国,包括印度,他 们慢慢开始起飞。但中国和越南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很大,越南很小。这样就决定了我们可能会很担心东南亚国家会不会起来把我们中国的饭碗抢掉,毕竟他们 的劳动力很低。但我觉得其实不用很担心,因为我们有些行业只能在中国生产。中国相对越南包括其他的东南亚国家的优势我觉得有几点:第一点,在于我们庞大的 国内市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优势。因为如果你完全依靠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会带来很大的冲击,但是国内市场就会比较稳定。所以一些比较大的产业是 不可能到越南上,因为这些产业到越南上就没法经历国际的冲击。第二个优势就是我们的基础设施,应该说还是比越南强非常多的。其中也包括工业生产的基础设 施。虽然我们的工资已经比越南人工资高了,(我们的制造业工人工资是越南的三倍)但我们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像在一些机械制造领域或者汽车行业,是不可能 被越南或者东南亚国家赶超的。

    中国非常大,东南亚国家可能慢慢就会和中国的经济融为一体。然后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变成我们生产中的一环。东亚的经济的产业链的分布是很分散的。就像一个苹果手机,一个部件在越南生产,一个部件在韩国,一个部件在台湾,最后到大陆来组装才融为一体的。

    提问:首先,我想问请问老师一下金融行业在多大程度上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其次,像您刚刚说的金融行业是很累的,需要陪客户吃饭吗?

徐高:首先这个行业与政策高度有关,政策对这个行业有非常大的的影响。别的暂且不提,就说新股发行若是暂缓,那就没有IPO、 就不能融资、就挣不到钱。所以影响还是挺大的。同时包括业务的改革,因为现在引资银行风险比较大,所以政府要求要压缩引资银行、要降低这个风险。信托公司 现在也不好做了,信托公司原来的时候工资是最高的,但现在政府对待信托的态度比较严厉,所以相对来说他们受到了发展的制约。当然这是一个高度受到政策影响 的行业,毕竟这个行业现在受到的管制还很多,而且这个行业里面绝大多数的公司都是国有的,所以肯定会受到政府影响的。但是我觉得这个行业实际也有他自身运 行的规律。金融行业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古老到我认为和餐饮业差不多,它的优点就是总不过时。比如说IT现在很火,包括生物前段时间很火,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不火了,但是金融行业总是需要的,就像人总是要吃饭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有一些自身运动的规律在的。所以我们要尊重经济和金融,同时也要很重视政策的调整。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客户当然要陪,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客户搞定,让客户觉得高兴。最后你说是不是一定要发展很low的手段,像东莞那种,我听说是有的,但是我觉得应该不是主流。绝大多数人还是说正常的,其实正常的陪客户吃饭都是需要的,这并不反常。

提问:想要进入这个行业要有什么储备?生物行业以前比较好,现在不火了,那您就此对金融行业的发展怎么看?金融行业有很多小行业,您对这些小行业又有什么理解?

徐高:好多问题。首先这个行业,确实,我们的经济发展有它的规律。钢铁行业曾经很火,现在不行了;生物行业也过了那阵风;IT行 业和互联网业正好在风头上;像影视、娱乐这些东西也都很火。但是我觉得看一个行业要看本质,这个行业如果是建立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话,那么技术的更新换 代就有可能让这个行业慢慢衰退。我觉得生物技术就印证了这个道理。生物技术在十年前火起来,正好是技术在快速产业化的过程,这个行业发展的就很好;但是现 在技术发展没那么好,相对来说行业的前景就没那么好。

金 融行业的好处是什么呢?确实,日新月异,金融创业也很多,但如果你回归本质的话,你会发现金融是个很简单的东西。就是有钱的人没想法,没钱的人有想法,把 这两种人撮合到一块,让没钱的人拿到钱,就把这个想法实现了。这个需求就像你渴了要喝水,是个永恒存在的需求。可能一百年之后互联网行业都没有了,人脑就 可以了,但金融行业我觉得还会有,从这个角度来看前景其实还是不错的。

第二,你说这么多行业里面哪个行业好,这个我觉得其实完全看你自己的偏好。如果你喜欢非常刺激、大量的管钱,你又想挣很多钱,那么你就应该去做投资,因为投资会给你挣大钱的机会。其他比如说做投行,做IBD, 你就不会比做投资挣得更多的钱。做投资很刺激,但做投资的压力是很大的。你要是做公募每天就盯着排名,排名一旦下来,你就压力很大;做私募,从一些有钱人 手里弄钱,你把这个钱玩亏了,你可能就被追杀了,这是真的,有可能发生。就看你喜欢什么了,做研究,做分析师就是做研究的。其实金融行业很大,而且我觉得 这个行业各个子行业里面最后的收入都差不多。你如果把付出考虑进去,单位付出的收入都差不多,这才是市场均衡。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个行业一定会吸引越来 越多的人,把这个行业的回报率打下去。所以,真正重要的是你到底喜欢哪个。

    提问:我这个问题就是,因为金融行业很大一部分业务是在房地产市场。然后现在是推出,我国的经济也进入新常态。想请教您一下,在内外两个因素的影响下,您对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发展有着怎样的态度?

徐 高:这个问题也比较复杂。因为经济有趣的地方在于环环相扣。我们讲一般均衡,就是所有的东西会影响所有的东西。而且影响的这个关系不是单向的,我在影响 你,你也同时在影响我。所以你要去分析一个问题,其实你是不能够就事论事,或者就这个问题去分析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可能只是非常深层次的一些因素的表象, 很复杂。房地产这个行业它的复杂性就在于它牵扯的利益面太多。一个基本的结论,房地产从房价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还要涨,北京的房价还得继续往上冲。目前的 房价市场,今天走得比较差,我认为是一个周期性的衰落,不是一个全面或者趋势性的拐点。所以我的结论是,如果你要买房,我个人认为现在就是买房的时机,为 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影响房地产的因素很多,这时候你需要去识别出那个最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有些时候就是凭你的经验来找到的。我们的房价真正是从2004年开始涨的,世纪之初的时候在上海买房还是退税的,为什么2004年开始涨?从1998年开始就有房地产市场了,从1998年到2004年,我们房地产的土地年平均供应数每年增长30%;从2005年到现在,土地供应的增速有波动,波动还很好,这么多年下来供应从30%到0了,房屋的完工面积2004年平均下来是20%,2004年之后从2005年到现在平均下来是5%,不到10%。发现这个供给在全国范围下了一个大台阶,这是增速的下滑;一线城市是绝对量的下降,比如北京就是这样——2005年完成了3000万平米的房子,到现在为止完工面积减半了,而且现在北京市的房子都到五环六环去了,供给都减半了,凭什么还涨?为什么2004年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2004年8月31号 一个文件生效了。从那个文件生效之后,所有的土地出让必须找政府买地。经济学告诉我们,只要是垄断供应者,一定是减少供给,推高价格,获取垄断收益,政府 也不例外,因为这是经济规律。政府就是这样做的,数据也能证明。所以房价持续上涨的原因可以说是炒房者,也可以是开发商,但实际上是政府。我个人对房价还 是看好的。

    短期来看,我觉得房地产市场过了一个最差的时候。这次房地产下行主要是宏观政策搞的,全面限购、货币政策很紧,搞的今年商业银行对放贷款都没什么兴趣。又限购又限贷,这样对地产影响太大,地产投资占了GDP八分之一,而且地产还有很多的产业链,他们之间有非常强的联系,比如钢铁、水泥,下游的家电、家具、家装等。所以地产下来了经济就不行。你要实现GDP7.5%左右,没有地产是不行的。所以现在限购只剩下北上广深,我觉得在政策的呵护下,房地产市场能够重新回归上行的过程,所以现在就是买房的好时候。

提问:想请教您有关事业发展的问题,您刚刚说现在主要得任务是学习,但比如像我们刚刚入学的研究生,我们工作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处理与老板的关系呢?我是学工科的。

    徐 高:工科确实不一样。工科我怎么讲呢,要先讲工科这个行业的特性。工科的任务就是把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变得能够让笨笨的人也能做,不带有贬义的。当时我 是学交通工程的,我还是本科生的时候,我们拿着图纸直接设计了一套公路。为什么本科生能做?这是因为前面的人已经设定好各种非常便利的工具,你都不需要计 算,可以直接查表,就是这么简单。所以工科生是非常严谨的,要以办大事的方式进行工作。所以在工科里面人并不是特别重要的,除非你是第一个修桥修路的人, 你要很牛。当我们把工科这个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并不需要其他的什么。所以工科资本会很重要。但金融行业正好反过来,这是一个轻资产的行业,人是特别重要 的。所以我们如果从经济学角度讲,你其实在经济学这个行业要发展你的职业生涯,你自己的人力成本、人力资本上升是最重要的。工科就不一样了,工科就可能需 要,对中国来说、就是怎么去和别人协作,怎么在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里面找到你自己的定位、把你的定位发挥好。所以我觉得老师讲的那个是对的。像你们已经读 到研究生的工科,其实就开始给老师打工了,老师都是老板,就要开始学习、工作。因为工科你必须要参加项目,才能学到课本上没有的东西。你要是建筑师,你必 须设计过房子才可以。所以我觉得就看你的职业发展战略。如果说经济学,你就增加一些经济学方面能力的储备。但是工科的话,就是参加项目。

提问:老师刚刚说的咱们学课本,就是要把那个数理讲给妈妈听。咱们现在在中心学的课程,您说要提炼出一个经济学的逻辑,我不知道从学术研究转到政策研究的过程,是怎么做到的?

徐 高:我觉得是相通的。首先你要相信经济学学的东西有用,学的理论就是帮助你认识现实,这不是我们凭空想出来的东西、不是说经济学理论和我们现实是割裂的。 其实每一个理论模型,一个经典的模型都是对现实的抽象。写文章这个人,他看到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他把问题抽象出来,把核心找出来,逻辑梳理清楚写成模 型。我讲过苹果的例子,这个东西是非常精确的,事实上它是用一套非常严谨的数学的语言来讲经济学模型。所以经济学模型学完了,你记住的不应该是公式,而是 一个故事。今天我说,要把一个模型说的是什么意思讲给妈妈听,你看看她懂不懂,在讲模型的过程中你讲储蓄、投资、消费是什么关系,这些语言都能讲清楚,然 后你把这些故事放到现实里面,就会变成非常有穿透力的观点。所以这学科开的课上,我讲了很多模型。我一半的时间在推模型,最后这些模型就可以导出对现实很 有说明力、很有解释力的东西。然后你所要做的就是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用到现实中,但这个过程很困难,不简单,尤其是高级的经济学理论很抽象,简直不知道他在 说什么。

所以我给你的建议,第一,要坚定信心,这是有用的,要学好。我告诉你以我的经验,每一个宏观的模型对你人身价值折现下来至少十万块钱,所以坚定信心。

    第二,就是要真正学懂这个东西,所谓学懂东西不是你简简单单会推导了,真的就是我说的那个标准,不一定是你妈,你找个其他专业的同学讲清楚也可以,这是最硬的要求。

    第 三,尽量去把现实和理论结合起来。从理论方面,尽量去引申这个道理到底是有什么样的现实的含义。比如模型里面的利率水平,你再去讲现实中的利率水平是什 么,这是一个导向。另外一个导向就是现实中看到很多问题,去想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比如说我们看到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水平反而上升了,不是下降 了,民营企业反而搞不到钱了,国有企业拿钱,这是为什么?碰到这个问题我就查阅理论文献,所以你不断的去做这样双方面的尝试,从理论去走,慢慢慢慢就结合 起来,开始在某一点发现这个理论在解释这个问题上很有说服力,慢慢的点变成面之后,你就融会贯通了。你会发现你学到的东西确实是分析现实的利息,这是你要 做的事情。

总 而言之,第一要坚定信心;第二要学到位,就是能讲出它背后的故事;第三,从理论和现实出发把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最后你做到这一点,现实的分析和理论的分 析没有区别。我在开课的时候给同学们布置的报告,就是理论阐释的问题。只是有很多人现在的问题是功底不够,他没法用理论去解释现在的现实,所以碰到现实就 只能瞎说。但是未来会改变,未来会认识到经济学很重要,所以业界现在越来越重视经济学的理论功底,招人的时候都要招博士。为什么我们的博士在外面很成熟? 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受到很严格的理论训练,所以这种训练优势在你进到工作三到五年的时候慢慢就起来了,那个时候这种理论功底的优势,就是别人 所无法超越的,除非他回去再学一遍。

    提问:我本专业是心理学的,心理学拿诺贝尔奖也有一个人,他有一次去做演讲,他把八年的数据拿出来分析一下,投资数据分析,并做了相关性,发现那些年与年的相关性平均起来只有0.01。就是回报率,把它们做个相关系数就是0.01,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我们经济学模型的作用在哪里?

    徐 高:这个问题很复杂、很重要。要从哲学层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经济学到底是什么东西?经济学把所有人都看成计算机,你把人换成是一个计算机,或其他计算工具 都可以,因为我们相信所有的人都是在做约束条件下的自动化。所以你的心理学的东西是看不到的,为什么是这样做呢?原因在于心理学我没法说清楚。我们来想, 我们要分析人类社会,可是你又不得不考虑到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的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方向非常重要的因素。举个例 子,就是银行储备,我们知道准备金现在不够的,如果用户知道的这事,就会到银行里把钱取出来;但如果所有储户相信银行不会倒,就不会去取钱。你发现银行有 什么区别吗?没有区别,银行还是那个银行,你看他的客观的状况没有任何差异,唯一的就是人的预期,或者人的心理。人心里重要的依据,人又是怎么样把握呢? 你怎么知道人是怎么想的?我相信你很清楚,你再学心理学,你也不可能非常清楚的知道别人怎么想的,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人的意识就是一个黑匣子,我们永远 都打不开。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非常重要,人的意识处理不了,那怎么办呢?难道说我们经济学就不要做了吗?等你们心理学非常成熟了,把人都搞定了再说。 我们没法研究人的主观意识,我不知道你下一步会怎么做怎么想,那我就假设你只会做对你最有意的事情。所以那就好解释了,条件我是看到的,客观存在的。这就 变成了一个可以分析的客观过程。不理性可能在竞争中会淘汰,剩下的都是理性的。

    今 天回过头来讲,为什么好像我们很熟悉的经济学的这些人去做投资,却似乎都不怎么样。你让我讲起来头头是道,你让我去做投资估计不行。为什么?因为经济学把 握的只是这个社会的一面,把握我能把握的。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从理性的角度你认为市场是有效的,因为理性的人会做得最好,所以会把所有的信息包含到价格 里面。所以你是不可能打败市场的。这就是有效市场的概念。因此有效市场从哪里来,就是从我们经济的假设。当你了解到经济学真正的含义之后,你会知道有效市 场其实只是对现在的估计。为什么市场是有效的,因为我只能研究理性的人,不理性的人我不能研究。所以在经济学框架里面只能研究有效市场。只是你的工具、你 的研究方法,局限了意识。所以你学经济学,你只能看到世界的一个方向,或者策略。这个时候经济学告诉你们,尤其在投资这个角度,当你想打败市场、主动投资 的,经济学是不会给你任何帮助,或者不会给你很大的帮助,因为经济学告诉你市场是无法打败的,所以你要想打败市场就需要脱离经济学的范畴。就考虑到别的投 资人怎么想,猜市场怎么想,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对你来说就不是全部,所以你学到了经济学,未必就一定能做,更何况你说的十几个投资经理,有没有学到经济 学还不知道,他给了一些假设,给出了一个可以科学研究经济社会的一套方法论、一套体系,通过这套体系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确实被现实所验证过的东西。但是我们 永远要想到经济学这套体系同时也局限了我们的视野,不要认为它是万能的,好像学完了经济学好像就了解了现实,不是的。

    提问:我问一个没那么复杂的问题。我特别好奇您从本科和硕士都是工科的学生,从博士开始学经济,你现在博士阶段有这么好的职业发展。我很想知道在您博士之前对经济学是什么样的了解?然后是怎么样的学习过程?这个转变的历程是怎样的?

    徐高:说得没错,我一直到硕士都学工科,我接触经济学时间不长,我在硕士一年级都没考虑到经济学,当时还在想着计算机证书。就到处看书,看了很多书,历史、经济学、哲学,我很清楚我看了《经济学原理教材》,第16版,讲了一个水和钻石的悖论,为什么水这么重要,价格这么低,钻石没什么用,价格那么高?我还和老师争辩过,但那本书几句话就讲完了,当时就体验到经济学的微妙。我相信大家选择经济学,多多少少都是被经济学的解释所吸引。后来就转专业,起点就是26岁才开始系统的学习经济学。那个时候我的同学们已经比我强很多、学过很多了。所以怎么会发展这么快呢?我个人觉得就是我前面说过的兴趣,你有了兴趣你就有了积极性。我记得我在学的时候,我选课的时候选 了六门,其中在清华还有,每天都上课,每天的上好几门课。别人觉得很累,我学的至少是同学们的两倍甚至是三倍。那大家不知道我觉得我很快乐,之前的东西就 慢慢累积。当你有热情了,这个东西就不累了。而且当你有了热情这种热情就会被看出来,当你有了这个热情,别人就愿意和你在一起,把这个机会给你。我觉得这 是我转的比较快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谢谢大家。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