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出版物展开 / 收起
出版物
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经济学季刊》全文下载---第3卷第2期
发布日期:2005-01-15 01:2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中国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总第15期)
2005年1月
目录
论文
中国改革时期省级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
分析(1979—2001年)………………………………………郑京海 胡鞍钢
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状态下的预防性储蓄研究
--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分析……………………………杜海韬 邓翔
人民币真实汇率:概念、测量与解析………………………………………张斌
意识形态与政府干预…………………………………………………章奇 刘明兴
股权激励:能否构成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的挑战…………………………郑志刚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有效吗?
--基于1998—2003年中国证券市场的检验………张宗新 张晓荣 廖士光
国际贸易中消费排污产品的排污标准……………………………李昭华 潘小春
价格信息成本与价格离中现象………………………………………………陈谦勤
新经济史研讨会专辑
我国长期米价研究(1644—2000)…………………………………卢锋 彭凯翔
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和中长周期波动………………………………………王玉茹
海外白银、初始制度条件与东方世界的停滞
--关于晚明中国何以“错过”经济起飞历史机遇的猜想……张宇燕 高程
中国的疆域变化与走出农本社会的冲动
—李约瑟之谜的经济地理学解析………………………………………文贯中
职权结构、产权与经济停滞:中国的案例……………………………………艾德荣
中文摘要
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
郑京海胡鞍钢
摘 要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否正在背离比较优势的原则?今后中国是否要加快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本文试图通过对省际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组成部分的测算,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这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考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TFP增长性质和近几年来的变化趋势,以便为相关政策讨论提供一些实证依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在1978-1995年期间经历了一个TFP高增长期(为4.6%),而在1996-2001年期间出现低增长期(为0.6%)其变化的具体特征为:技术进步速度减慢、技术效率有所下降。
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状态下的预防性储蓄研究
——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分析
杜海韬邓翔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城乡时间序列数据,对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作了新的探索:对加入预期收入增长的对数线性欧拉方程和二阶泰勒近似的欧拉方程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说明,当期收入仍是决定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城乡居民都存在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研究表明,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走低的收入增长率直接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仍然偏紧的流动性约束和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预防性储蓄动机,导致边际消费倾向持续下降。这一方面为当前的过度投资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加重了局部性过热;另一方面又使过热产业的高速扩张缺乏后续的消费支撑。
人民币真实汇率:概念、测量与解析
张斌
摘要:真实汇率的分类测算一直是深入展开人民币汇率实证研究的瓶颈。本文对真实汇率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比较了各种真实汇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利用1994-2002年的相关季度数据,测算了人民币支出法、成本法和贸易品衡量的真实汇率,最后,对测算得到的各种真实汇率进行了结构性解析。
意识形态与政府干预
章奇 刘明兴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二战后的跨国数据样本,讨论了殖民地国家独立后政府的认知过程和意识形态的内生性,及其对政府干预的影响。研究表明,一国的殖民地历史经历、禀赋结构、和外部的国际环境均会影响政府的意识形态及其相应的政策选择,进而影响了长期经济发展的绩效。
股权激励:能否构成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的挑战?
郑志刚
摘 要与利益相关者论认为的股权激励是对公司治理传统的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的“挑战”不同,本文指出,由于在实现时机和承担风险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股权激励不能简单等同于产权安排,从而并不能构成对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的挑战。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有效吗?
--基于1998—2003年中国证券市场的检验
张宗新 张晓荣 廖士光
摘 要本文运用经济主体行为最优化与信息经济学方法,对新兴市场中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动因及其披露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信息占优的上市公司经理层如何选择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论证上市公司分别采取信息公开、分离策略或信息掩饰策略,进行完全性信息披露、部分性信息披露、信息非披露从而实现公司价值的均衡过程。为验证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的有效性程度,论文构建了中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VDI),并对1998-2003年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检验结果表明:(1)中国上市公司的VDI逐年提高;(2)规模大、效益好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实施自愿性信息披露;(3)公司治理指标对VDI的解释效果并不显著;(4)具有外资股的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动机明显较强。
国际贸易中消费排污产品的排污标准
李昭华 潘小春
内容提要:针对产品消费的排污标准是国际贸易中战略性环境政策的政策工具之一。本文运用新近拓展的差异减污模型分析消费排污产品的排污标准对贸易中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效应。结果显示:发达国家实行排污标准,短期内对发展中国家的低减污产品构成非关税壁垒,长期中却提升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减污量及出口量。国际贸易中垂直差异的文献表明最低质量标准降低本国社会福利,本研究则显示发达国家实行排污标准提高本国的社会福利。
价格信息成本与价格离中现象
陈谦勤
本文在Varian (1980)中引入消费者价格信息成本和信息成本的分布,采用Janssen和Moraga (2000)的对称混合策略均衡定义,同时内生化了消费者的信息行为和厂商的定价行为,确定了Varian (1980)中的知情消费者比例,证明了厂商定价正期望利润均衡的存在性。本文证明了,在不完全价格信息条件下,市场普遍存在知情情消费者,从而本文加强了Varian (1980)的结论。
我国长期米价研究(1644-2000)
卢锋彭凯翔
摘要 本文借鉴有关清代、民国和新中国大米价格的已有研究成果,对过去粤三个半世纪米价数据进行整理、估测和观察。主要包含四方面工作:首先对清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用不同货币表示的市场米价原始数据进行了汇集和整理;接着利用历次货币制度改革演变形成的不同货币之间数量兑换关系,把原始米价数据转换为名义米价指数;随后结合一般物价指数的整理和估测结果,把名义米价转换为实际米价数据;最后对实际米价长期变动若干特点给以简略观察和评论。
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和中长周期波动
王玉茹
摘要从鸦片战争到全国解放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总体状况如何?100余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快还是慢?这100余年的经济史如何划分阶段?本文利用可以找到的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程度、发展状况进行度量和分析,以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的研究始于19世纪80年代,止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中长周期波动;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总趋势与发展阶段三个部分组成。
海外白银、初始制度条件与东方世界的停滞
——关于晚明中国何以“错过”经济起飞历史机遇的猜想
张宇燕高程
摘要通过对晚明中国的具体历史环境的考察,尤其是对当时面临货币冲击的初始制度条件的分析,本文试图就中国和西欧之间的“大分叉”进行解释。我们的基本猜想是,中国传统官僚制度中固有的产权保护因素,一方面削弱了制度创新的激励,另一方面又使得产权保护处于高度的不稳定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发经济长期增长的货币金融制度之产生,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引申出的命题是 ,历史上的外部突发事件在深度、广度和方向上对某一“行政-司法-关税”辖区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的影响力,在相当意义上取决于该辖区初始制度状态对外部冲击的敏感性。
中国的疆域变化与走出农本社会的冲动
——李约瑟之谜的经济地理学解析
文贯中
摘要为何科学革命之发生与欧洲,是李约瑟之谜的重要部分。本文将之归于地理禀赋。宋朝的地理禀赋条件对农本社会的自我延续最为不利,却反以城市工商业和民间海外贸易的繁荣,以及技术创新的频繁著称于世。元朝后中国疆域相对人口获得周期性的扩大,反使中国周期性地向农本社会倒退。自此,中国失去了本土性科学革命的必要条件。
职权结构、产权和经济停滞:中国的案例
艾德荣
摘要 中国在宋代(960-1279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据麦迪森(Maddison)的估计,当时之人均GDP从450元增加到600元(以1990年国际美元计)。截然相反的是,在后来的明清两代(1368-1911年),中国的人均GDP几乎保持于600元不变。这就引发了中国经济史上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宋代中国的早期工业革命到了明清时期会变成停滞的农业经济?”我的观点是,中国的省制度在1370年代发生了变化,使得工商活动之产权执行不力,从而导致上述长期经济绩效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