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恩教授与中美专家共探未来可能发生的疫情及应对

发布日期:2022-12-14 08:27    来源:

2022年12月9日,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应邀参加由美国百人会(Committee 100)和中国研究中心(China Research Center)联合主办的线上研讨会。来自中美两国的五位专家共同就如何预防和应对未来三十年可能突发的疫情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五位专家包括: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主任、“决心拯救生命行动”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汤姆·弗里登博士(Tom Frieden),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主任高福博士,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主任、埃默里大学副校长杰弗里·柯普兰博士(Jeffrey P Koplan),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教授、北大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博士,以及盖茨基金会中国办公室主任郑志杰博士。研讨会由乔治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陈卓博士主持。

Tom Frieden认为,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疫情,世界各国都应该履行3R(Renaissance,Robust,Resilience)策略,即公共卫生体系的革新、建设强大的基层医疗、加强社会面对疫情的弹性。他提出应对疫情突发的“7-1-7”法则,就是能够在疫情刚刚出现的7天之内发现这一隐患,在1天之内告知政府和公众并对疾病展开调查,并在下一个7天之内完成初步应对措施。

高福认为,未来一定还会发生新的公共医疗危机,应对危机需要遵循三个步骤:第一,一定要以科学为基础,第二,提升公众的理解,促进公众的参与;第三,政府必须做出明智且有据可循的决策。他表示,面对疫情的挑战,中美需要团结,加强合作,同时加大在科学研发方面的投入,并做好监管。

Jeffrey P Koplan表示,中美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尽管双方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分歧,但我们应该也能够在公共卫生、疫情预防领域进一步加深交流,增进合作。他提出,类似新冠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危机未来不可避免,我们需要开展对下一代孩子的医疗卫生知识普及教育,帮助他们在成长为国家决策者后能够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另外,他认为各国政府在面对疫情时都应加强与公众的交流。

刘国恩提出两个观点。第一是抗疫的机会成本问题。医疗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在抗疫中取得了许多成绩,比如疫苗的研发、疾病的治疗。但是,医疗资源向抗疫倾斜,造成患有其他严重疾病的人们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同时,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这又进一步提高了贫困人口的死亡率;第二,面对疫情,医疗领域的数字化发展十分显著,提高了医疗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但是,教育程度低、经济状况差的弱势群体仍然无法享受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的便利,政府应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帮助这部分人群获得他们应得的医疗服务。

郑志杰指出,新冠疫苗的不公平分配,导致低收入国家大部分人未能及时获得接种,事实上加速了新冠病毒的传播和变异。盖茨基金会的使命就是让疫苗成为每个人都能平等获得的全球公共品。在这方面,盖茨基金会一直在与中国合作,推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希望中美两国密切合作,让更多的疫苗、药物、诊断工具成为全球公共品,以从整体层面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五位专家在发言之后详细回答了线上听众提出的问题。

报道:白尧 |编辑:王贤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