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淼杰教授最新专著《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出版

发布日期:2022-05-20 02:39    来源:

近日,北大国发院余淼杰教授最新专著《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系统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对外开放发展的驱动力,我国各个阶段的对外开放政策与该阶段的对外开放驱动力基本一致。对外开放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广度开放阶段、深度开放阶段和全面开放阶段。基于此可以解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发展的奇迹及总结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逻辑和规律:有序而持续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其次,采用规范的学术研究方法,从理论、实证和政策层面系统研究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关重要举措对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基于此给出当前背景下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点战略和战术措施。

本书含有一定数量的经济学实证内容,比较适合有一定国际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同时也欢迎对中国贸易发展和政策感兴趣的读者参阅本书。

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那么如何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如何克服来自国内外的挑战,坚定信心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本书旨在回答以上问题。具体地,本书首先系统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对外开放发展的驱动力,我国各个阶段的对外开放政策与该阶段的对外开放驱动力基本一致。对外开放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广度开放阶段、深度开放阶段和全面开放阶段。基于此可以解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发展奇迹及总结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逻辑和规律:有序而持续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其次,本书采用规范的学术研究方法,从理论、实证和政策层面系统研究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关重要举措对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基于此给出当前背景下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点战略和战术措施。

本书旨在为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尤其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本书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逻辑和规律,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奠定了基调,也为我国继续坚持经济全球化、多边合作机制、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坚定了信心。第二,本书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研究了贸易自由化(包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削减)、信贷约束放松、人民币汇率灵活变动、减少国内投入品市场扭曲等对企业生产率、企业经营风险、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等的影响效应和机制,这对我国继续科学合理地加强对内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和推进对外开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本书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对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影响效应和机制,并基于此提出当前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政策和措施的重点与难点,这就为高质量、高水平地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了路径启示。

本书首先通过文本分析方法、数据描述统计法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实践取得的成就并分析成就背后的逻辑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本书采用规范分析、定性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层面研究对内制度改革对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影响机理;其次,本书采用实证研究和量化模拟的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经验研究,验证理论模型结论;最后,本书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提出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具体政策建议。

本书由“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和“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政策研究”两篇内容构成,其中第一篇由8章构成,第二篇由5章构成,下面分别阐述各个章节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第1章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动力、成就与展望。对外开放前,中国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体现为“进口少、出口少”的特征。同时,中国实施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通过降低利率,人民币贬值,扭曲劳动力、原材料甚至农产品价格等渠道促进重工业的发展。这一战略导致了劳动力过剩、劳动者收入水平低,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缓慢。1978年后,中国政府放弃了重工业发展战略,开始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这一战略一直持续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之前,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因此,中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世界工厂”。然而,中国加入WTO后,劳动力成本也不断上升,与越南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不再具有节约成本的优势。事实上,这段时期,中国出口繁荣最根本的推动力是加入WTO后急剧扩大的市场规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负面冲击,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需求持续减弱。中国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不可行,中国出口的主要驱动力也正从成本优势转向质量、品牌、服务等新的优势。中共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供给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势力不断抬头。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构建全面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2018年初以来,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这不仅给中美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也给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严重不确定性。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中国应该冷静且自信地应对挑战。一方面,中国必须反击美国发起的贸易攻击;另一方面,中国应通过扩大市场准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等渠道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第 2 章从贸易自由化的视角阐述研究贸易政策对企业绩效和出口行为的影响。该章研究了进口中间品和最终品关税减免如何影响参与贸易的大型中国企业的生产率,分析考虑了企业从事加工贸易在进口中间品方面的关税优惠。利用2000~2006年高度细化的贸易数据和企业生产数据,该章构建了各企业面临的进口中间品和最终品关税税率。通过控制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的自选择和两类企业层面关税税率可能引发的内生性,该章发现,进口中间品和最终品关税减免均对企业生产率提升有正向影响,且影响力度会随着企业加工贸易进口份额的增大而减小。总体上,相对于最终品关税减免,进口中间品关税减免对生产率提升的影响更大;但对于不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而言,相反的结论成立。通过将企业生产率加总至经济体总体生产率,该章发现,两类关税减免贡献了同期中国制造业企业总体生产率提升的13.5%。

第3章从非关税壁垒的视角研究了临时性贸易壁垒对企业融资行为和经营风险的影响。该章利用2000~2006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海关贸易数据,研究临时性贸易壁垒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临时性贸易壁垒对企业的融资行为有正向的影响,即其他条件相同时,企业遭受临时性贸易壁垒的可能性越高,企业的财务杠杆率就越高;同时,企业生产率对其融资行为无显著影响。上述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由于企业遭受临时性贸易壁垒时,财务杠杆率的上升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总体风险,因此,在企业遭受临时性贸易壁垒可能性增大的时期,应该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以对冲企业的整体风险。

第4章基于“银行-企业”不完全信息条件,研究国内企业和出口企业面临不同信贷约束及其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具体地,该章讨论了在“银行-企业”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国内企业和出口企业面对的信贷约束为何不同。由于企业的生产率等信息对于银行而言属于内部信息,银行为了保持激励相容,会向企业提供少于企业所需最优数量的贷款,这种贷款的约束构成了企业面对的信贷约束。出口企业的运输时间越长,相比国内企业就会面临越紧的信贷约束。通过使用中国企业的数据验证这一理论,该章发现,对中国企业而言,出口业务占比越大、运输时间越长、生产率差异越大,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也就越紧。

第5、第6章分别研究人民币汇率灵活变动(升值、贬值)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和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效应和机制渠道。其中,第5章主要研究了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效应。具体地,该章利用2000~2006年制造业企业和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修正了以往的出口质量测算方法,更准确地测算了出口质量。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表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竞争压力促进了出口质量提升:10%的人民币升值使企业出口质量平均上升0.19%。该章进一步发现,在质量差异化程度大的行业中,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质量的提升效应为0.4%,而在质量差异化程度小的行业中,该效应不明显。此外,人民币升值减少了出口企业数目,且升值对出口质量的提升效应在非核心产品及低生产率企业中更明显。该章还发现了汇率变动影响企业决策的新渠道,同时也表明竞争强度是质量升级的重要决定因素。第6章通过理论建模和实证分析研究了人民币贬值对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比具有促进作用。理论机制上,一方面,本币贬值通过影响企业对进口和国内中间品的配置,导致其国内附加值比提高。另一方面,它还影响出口企业的定价策略,促使其成本加成提高,使得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附加值比提高。进一步,该章使用2000~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对理论预期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按初始年进口份额加权的名义有效汇率通过国内进口中间品和成本加成变化两个渠道使得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附加值比显著提高。

第7章研究了进口产品质量在汇率出口价格传递中的调节作用。具体地,基于2000~2011年的海关出口数据,该章发现汇率变动时企业很少调整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产品价格。另外,由于进口成本的影响,进口中间品比例较高的企业汇率传递率较低。这一成本效应在同质化产品中较差异化产品更明显。该章的解释是出口企业会改变产品质量而减弱进口中间品的成本效应。另外,该章还发现,人民币升值时,质量改变程度不同的产品出口金额和数量反应差异较大。这为我们理解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的异质性影响提供了新的参考。

第8章从国内投入市场摩擦的视角研究了国有跨国企业和私营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行为。具体地,该章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数据,发现了两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并据此研究了国内市场摩擦对企业国外生产战略的影响。其一,民营跨国公司的生产效率低于国有跨国公司,但总体而言,其生产效率却高于国有企业;其二,国有跨国公司数量比私营跨国公司少很多。该章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来解释这两种现象。模型表明,国内市场对私营企业的歧视激励了它们选择在国外进行生产。实证结果证明,这种效应在对民营企业歧视较为严重的行业中更为明显。

本书的第二篇始于第9章,该章主要梳理和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实践,为第二篇的研究奠定基础。具体地,该章的研究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四十多年实践,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广度开放、深度开放及全面开放阶段。1978~2001年,我国的开放属于广度开放阶段,主要体现在各种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区乃至出口加工区的设立。在这个阶段,主要体现为各种园区从沿海向内地的点—线—面的推进,这个阶段更多是属于一种“粗放式”强调量上的开放。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第二个阶段是从2001年底的中国加入WTO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的这个时段。这个阶段中国的对外开放实践可以概括为深度开放。在这个阶段中,一方面,入世使得我国出口产品面临着更大的出口市场、更多的出口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下降,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又使得外需疲软,因此,原来以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导向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国家通过设立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进行新经济体制试点试验改革,努力提升产品特别是出口品的质量;同时继续降低关税、推进贸易自由化来发展经济。这个阶段的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为“集约式”的强调质上的开放;国家在对外贸易政策上,主要是从原来强调出口导向发展模式改为贸易自由化战略。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第三个阶段则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所强调的推进全面开放新阶段。当前国际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有些国家甚至推行贸易霸权主义,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从而导致经贸全球化面临重大挑战。为努力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互利共赢,党的十九大特别强调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到目前为止,全面开放主要是要做好三个工作:扩大进口、建设自由贸易港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三项工作都是推进贸易全球化的关键工作。

第10~12章分别研究了具体对外开放政策与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关系。其中,第10章研究了“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一带一路”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历史机遇,人民币国际化则为“一带一路”提供了流动性支持。该章回顾了“一带一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渠道和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估算了“一带一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中期影响,并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同时,该章使用引力模型估算了货币互换协议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发现货币互换协议对双边贸易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并得出结论:中国与相关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显著提高了中国与该国之间的贸易值,并且互换规模越大,相应提升贸易值的作用也越大。

第11章为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具体政策路径启示。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该章从国际、国内的横向对比和历史纵向对比两个角度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性,并指出未来大湾区发展的四个重点:实体经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生态环境保护。在此基础上,该章为大湾区的发展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以期大湾区未来的发展能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12章主要研究了当今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在我国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的作用。具体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涉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全球生产总值总量第三大的经济合作区。自贸区成员国大多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共同挑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影响,还具有至关重要的减贫效应。自2002年初步签订协议以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贸易、投资、基础建设等领域达成了多项经济合作协议,推进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增长,推动了世界减贫事业发展。该章回顾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历程,梳理了自贸区在贸易与投资领域的促进措施,以及双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贸易与投资方面的发展现状与特征,以及其经济影响和减贫效果。最后,该章阐述了自贸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在未来,推动世界互联互通,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将继续成为世界的减贫良方。

第13章以“扩大开放利好中国经济”为题总结全书。该章系统展示了中国在市场准入、投资环境、知识产权保护、进口等方面的现状,重点分析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四项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由分析可知,扩大开放对中国经济有重大的利好作用。

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首先需要认清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背景,并准确判断促进当前对外开放发展的驱动力;其次,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方面进一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其中对内改革包括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外资企业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改革等,对外开放包括进一步扩大进口、积极主动寻求加入高水平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推进自贸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等。

本书具有以下应用价值:第一,为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了理论依据。本书通过梳理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逻辑和规律,构建制度改革措施影响企业整体绩效和出口绩效的理论模型并使用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都为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为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出了政策建议。本书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层面分别研究相关重要政策举措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的作用机制和效应,并总结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本书提出了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具体政策和路径。第三,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提供了解决方案。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并加剧,这给我国坚持扩大开放带来了压力。但是本书通过规范的经济学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世界经济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全球化,因此,本书提出的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政策建议为我国乃至其他国家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提供了解决方案。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0ZDA050)、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625007)和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的资助。最后,我还要感谢家人一直以来对我工作的无私帮助和支持!



余淼杰
2021年12月
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承泽园
 

作者介绍


余淼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系国际中国研究联盟秘书长、黄廷芳/信和青年杰出学者、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是全球经管类前1%高引论文经济学者,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英国皇家经济学奖”的华人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曾在经济学国内外顶级和一流期刊Economic Journal、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等国内外顶级和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超过150多篇,出版中英文专著、教材、时评随笔十五部。代表性专著《加工贸易与企业生产率》获全国人文社科研究最高奖--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科研究奖(每五年评选一次,成为继厉以宁、林毅夫两位教授之后的第三位北大经济学者)。全国发展经济学研究最高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教育部哲学社科科学优秀成果奖(两次)、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并五次获得两年一度的全国国际贸易研究最高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同时著作论文获得刘诗白经济学奖、胡绳青年学术研究奖、全国贸易发展研究奖。在《经济研究》上独著论文获得首届中国青年经济学家奖。应邀成为商务部官方主办刊物《国际贸易》执行主编、《长安大学学报》执行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方刊物《基础研究》(Fundamental Research)编委及近10本高影响力国内学术期刊编委。

该书目前已上架京东、当当等电商平台,购书链接如下:
京东:
https://item.jd.com/13139725.html
当当:
http://product.dangdang.com/29395738.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