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教授与诺奖得主费尔普斯、清华薛澜教授共同探讨创新与社会活力

发布日期:2021-08-03 09:45    来源:

2021年7月30日晚,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S.Phelps)与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国发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清华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教授线上对话。

本期对话的源起是费尔普斯教授的新书《活力:创新源自什么,又如何推动经济增长和国家繁荣》(下称《活力》)中文版在中信出版社出版,三位教授围绕“创新如何激发社会活力”的话题展开。对话由《华尔街见闻》“创制”和中信出版社“深阅读”主办,由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与北大国发院特别呈现,并同步在《中国经营报》直播矩阵、百度、财经、财联社、北大国发院视频号、一刻、造就、凤凰、当当等多个平台直播。

费尔普斯教授首先做了简短的主题分享,他表示,产生原创性想法并付诸实施是所有社会个体与生俱来的能力,并非科学家和科研人员独有,而且人们创新的意愿与其对美好生活的构想相关。他推断,西方创新萎靡不振可能源于民众活力减退和价值观倒退。

林毅夫教授表示,中国实践表明,要想释放每个人身上的创造天赋,实现大众创新,就要认识到“创新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并尊重人人皆有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促成“包容不同意见和做事方式”的文化,并从体制上鼓励和支持全民创新。

薛澜教授兼任本场对话主持。他同样认为大众的创新能力和欲望特别宝贵,中国政府提出和鼓励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和工作很有价值。

作为主持人,他还征询了费尔普斯教授和林毅夫教授对中国政府促进创新的建议和政策意见。

费尔普斯教授表示,中国政府要在教育体系中给学生更多发现和创造的机会,企业家和科学家也要给年轻人树立榜样,让年轻人对创造和参与创新更感兴趣。支持年轻人创新的有些政策也许未必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非常重要。

林毅夫教授表示,根据《活力》一书的观点以及和学生的互动,创新的确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但能否蓬勃发展取决于环境。学校和政府要允许和鼓励百花齐放,不能太过担心创新者由于巨大的成功而造成垄断,进而因为担心给社会和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而一味回避,这会扼杀创新能力。

费尔普斯教授进一步补充表示,对于垄断确实不必过于担心,政府介入或者被更强势的公司取代,都可以打破原有垄断。整个社会要坚定地鼓励竞争,新创企业与老牌企业的竞争有助于提升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

薛澜教授认为,鼓励和保护创新很重要,但“前沿创新的扩散”也非常值得关注。创新来之不易,但如果创新的扩散速度和程度不够,创新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两个问题值得同样关注和研究。

对此,费尔普斯教授援引多年前的研究成果表示,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越高,越能吸收国外或邻国更好的想法;一国人民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创新就能传播得更快、更远。他还表示,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很好,如果今后能让每个中国人都更加注重创新,未来的潜力无穷大。

林毅夫教授引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表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创新有后发优势。如果能基于国家本身的发展水平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能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机会做技术借鉴,技术借鉴本身对后发国家也是一种创新,这也是创新向全人类扩散的一部分。

薛澜教授表示,创新不止于知识和技术的突破,在当前新冠疫情抑制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如何走出疫情,包括解决气候变化、社会极化等长期问题,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不断创新。

对此,林毅夫教授表示,首先要依靠技术和疫苗接种抑制新冠病毒的蔓延,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要确保民众接种疫苗,越快、越多越好。其次要激发公民创新创业的潜力,这对经济增长、收入增加、应对气候挑战等目标都意义重大。

费尔普斯教授认为,中国要关注小型银行,或者为小型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改善银行体系,让创新发挥更大作用,包括给有新想法的新公司提供融资。另外专利保护、专利共享也很重要,这次疫情防护过程中就有充分体现。

撰稿:王志勤
编辑:王贤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