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林毅夫:2035年之前中国经济有每年8%的增长潜力

发布日期:2021-05-31 12:42    来源: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速达到9.2%,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在高速增长40多年后,中国经济还能不能继续快速增长,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到2035年翻一番的目标?日前在北京举办的2021年中国企业未来发展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给出了他的答案:2035年之前,中国经济有每年8%的增长潜力。

林毅夫指出,中国经济在未来发展中有两个优势,一个是后来者优势,一个是弯道超车的优势。林毅夫说,中国的人均GDP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在这方面还处在追赶阶段。“追赶阶段的国家有所谓‘后来者优势’,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时可以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的方式,降低创新成本,让发展中国家高速发展。既然我们跟发达国家差距那么大,代表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后来者优势。”

产品的研发周期特别短是新经济、新产业的特性,研发投入主要是人力资本的投入。林毅夫表示,中国在人力资本投入上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甚至还有优势。因为中国的教育水平在提升,又是人口大国,在发展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主的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技术方面,中国具有优势。这是弯道超车的优势。

林毅夫表示,经过计算,参照德国、日本、韩国利用后来者优势的经验,中国从2019年到2035年每年有9%的经济增长潜力。在2019年和2020年,中国的独角兽公司数量都与美国相当,两国之和约占全球独角兽公司总数的80%,因此在新经济短周期研发的过程中,中国可以跟发达国家直接竞争。

林毅夫也强调,中国正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但我相信最多是1个百分点的影响。所以,如果不考虑老龄化,我们未来每年有9%的增长潜力,现在因为有老龄化要减少1个百分点,还有每年8%的增长潜力。”

后来者优势是中国经济增长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美国“卡脖子”、对中国引进技术进行限制,是否会影响中国的增长潜力呢?林毅夫认为,绝大多数的先进技术并非个别国家独有。如果拥有新技术但不卖给中国,市场的损失是巨大的。“比如像芯片,有的30%以上都卖给中国。如果不卖给中国,本来是暴利行业,就可能变成低利行业甚至亏损行业。美国之外的企业不会吃这个亏。”

林毅夫进一步指出,在面对中美竞争、人口老龄化、实现“双碳”、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多重挑战和目标的情况下,2035年之前中国平均每年还有6%的增长可能。如果实现每年6%的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就能完成到2035年翻一番的目标。到2025年,中国就可以跨过人均收入14535美元的门槛,成为高收入国家,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比例将从原来的18%翻一番,达到36%。到203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也可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中国这样的发展有什么含义?”林毅夫表示,2008年起,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30%左右,未来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市场,每年对世界增长的贡献还会维持在30%,甚至更高。“企业发展最大的机遇还是在中国。”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