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新闻》刘国恩:健康消费弹性可能进一步超越其他消费

发布日期:2021-03-22 10:07    来源:

“当时面临的压力很大。”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在3月18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的“中国经济观察(CEO)第56期”上说。

回顾2020年所参与的国家医保局基本药物目录调整的工作,刘国恩表示, “如果我们一定要在有限的资源配置到这么多需求层面上,做一个选项的话,我觉得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就是成本效应。”

从国家统计局2015年-2020年的微观数据来看,六年中,只有两项消费结构是持续上升的,一个是住房,一个是医疗保健。

“因而有理由假定,健康消费弹性可能进一步超越其他消费项目。”刘国恩说。

刘国恩在该会议上的主要发言内容(未经本人审阅):

五年前,也就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健康中国2030》被确定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十四五”开局之年,又再次重申了关于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几个要点,包括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康运动。第二是发展健康服务消费,鼓励企业创新,便利新产品市场的准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治。然后是深化疾病预防防控体系改革,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最后一点是支持社会办医,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

就我自己的看法,如果这些措施都能够顺利的落实,这将会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我们现在正处在新冠疫情时期,从过去一年到今年几个月的观察来看,《健康中国》确实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列了三个亮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新冠病毒的现状。

全球确诊病例达到了1.21亿,死亡267万人。最令人鼓舞的消息是,1月以来全球新冠感染人数的总趋势一直在持续下跌。

疫苗接种,如果算第一剂接种的人来看,全球已经达到了2.31亿人接种了第一剂疫苗,相当于世界人口的2.97%。当然接种疫苗和新冠感染率持续下降,在时间上是同步的。思考疫苗干预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大概有三个方面的观点或者说三大可能。

一是它起了积极的正面作用,但是有待科学研究证实。二是中性作用,就是既没有发生大的积极作用,也没有发生负面作用。中性是因为时间太短。三就是负向作用,有一些科学家提出如果对新冠病毒在目前这个阶段进行这么快速的大面积的人为干预,会不会导致所谓的病毒免疫逃逸呢?就像抗生素打多了,打过度以后会造成抗生素的滥用,从而使得人类未来再用抗生素应对传染性的疾病就越来越没有效了。这也是一个巨大的争议性的问题,从科学层面和政治层面都有争议。

第二,中国的经济增长。

全球的经济在去年是-3.2%,预计今年是5.5%,中国的情况当然是非常好的,去年估计会在2.3%,今年预计8.1%。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又靠什么呢?

中国政府提出了双循环增长模式,其主要的机制就是所谓的需求拉动供给,供给促进需求,其核心还是凸显了需求,既是增长机制的起点,也是这个增长机制的落脚点。

在需求潜能方面,我个人认为,从中国目前的需求结构来看居民消费非常重要。

从方式来看,线上消费本身以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缓慢增长的趋势,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人们又增大了线上消费的力度。估计这种力量不会在短期有所减弱。

从结构上来看,健康导向的消费与疾病模式的转型升级在人类过去数百年的历史当中,我们看到它的消费弹性都是所有家庭消费弹性里面最高的,高达1.5-1.6。如果基于目前这个状况,我们有理由假定,健康消费弹性可能进一步超越其他消费项目。

所以健康中国这个战略是恰逢其时,如果能够有效推进,它应该是助推中国发展的决定性的力量。

最后,中国的消费结构里,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从理论上看应该是越来越大,它有没有微观基础呢?

事实上大家如果对微观经济学感兴趣,可以把国家统计局2015年-2020年的微观数据拿出来看看,在八项消费里,2015年—2020年这六年当中,只有两项消费结构是持续上升的,一个是住房,一个是医疗保健。

而住房高,它既是消费又是投资。所以如果抛开住房,就只有一个单项从纯消费的角度来就是医疗,它和世界过去200多年的经济发展规律是高度一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健康导向的市场趋势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又有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机遇刚才说了,双循环模式必须对内需增长提出很高的要求。而从总需求当下的结构来看,提高居民消费应该是中国内需更为经济有效良性增长的关键。前面已经论述了,其中大健康服务是起核心推动力量,这是机遇。

挑战在哪儿呢?就是健康服务的基本属性对人力要素的投入具有相对高的依赖性,因此伴随不断增加的健康服务业,宏观经济生产率的下行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根据发达国家的统计,中国2018年以来的数据,医疗服务的大幅通胀既是长期趋势也是短期趋势,美国20年以来只有医疗服务是最高的一项通胀的项目,要么来自于需求,要么来自于供给侧成本的变化。那如果医疗服务的大幅通胀,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所以它与医疗服务依赖人力要素积累的推动及增长,是不无关系的。

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提升要素生产率,比如说我们更好的促进数字技术的应用,开放竞争,使得资源配置更加有效,支付手段改革等等。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未来需要经济学家们研究的一大重点。

本文来源:腾讯新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