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黄益平:以金融改革、开放与创新支持经济发展新格局

发布日期:2020-12-28 11:39    来源: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当下我们为什么要讨论经济发展新格局?简单地说,是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和第二个百年目标所面临的的挑战大不一样了。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新阶段将失去效力,下一步需要的是改革、开放和创新。”

12月27日下午,2020华贸金融大讲堂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拉开帷幕,来自政、经、学界的数百位嘉宾共聚一堂,纵论新形势与新机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讲席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以《以金融改革、开放与创新支持经济发展新格局》为题,分享了他的思考。

活动由河南省政协经济委员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主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华贸金融研究院、大河财立方等承办。

经济发展新格局需要现代金融体系,关键在于改革、开放、创新

今年7月30日,我国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自此,经济发展新格局成为时代热词。

在黄益平看来,这一要求的提出,是基于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所面临的的不同挑战。

新挑战之一,是曾经的低成本优势丧失。在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为要素投入型,只要增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就能实现快速发展,低成本优势充分显现。但是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大多数国家普遍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过去充满竞争力的许多产业难以为继。要跨越这一问题,必须依靠创新。

新挑战之二,是人口快速老龄化。自2010年开始,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丧失。如今每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800万,而老龄人口增加1200万,抚养比可能将从2019年的41%上升到2049年的66%。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消费需求、劳动力供给、储蓄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将面临一系列问题,意味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将越来越大,这是中国经济未来30年发展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新挑战之三,是逆全球化政策。中国改革开放恰恰是全球化开始之时,经济的快速增长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因素,即外部因素和出口的高速增长,但未来是否能继续依赖这一增长模式,可能性并不大。全球贸易与投资壁垒提高,必然会影响外部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当从小国经济转变为大国经济之后,国内经济大循环就变得不可避免,这并不是说中国变成内向型经济了,中国开放的路径并没有变,而是要提升国内经济发展的附加值,减少产业链的不确定性。”黄益平认为,支持这个新战略的有两个关节点,其一是提振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其二是升级产业,促进技术与产业创新。只有供求双方良性互动,才能谈得上大循环。中国经济的潜力是非常大的。

在这之中,金融将发挥关键作用。不过在黄益平看来,中国的金融体系经过40年的发展,有一些明显特征,即规模较大、监管较弱、干预较多,这一套体制在过去有效地支持了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但现在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

“经济发展新格局需要现代金融体系,核心在于‘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关键词有三:改革、开放、创新。”

改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这一层面包含三大方向,一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一般来讲,资本市场是领先型国家金融体系的标配,而追赶型国家可以更多利用间接融资的方法,即银行和保险公司。原因在于现行金融体系擅长支持大企业、制造业和粗放式增长,不太擅长支持规模小、轻资产、无抵押和创新型的企业,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就变得尤为关键。二是要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多作用,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三是改善监管框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开放:资本项下改革是下一步重点

“开放对于金融创新、经济创新都至关重要,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发达国家一些金融方面的业务模式和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所以金融要进一步开放,这是支持下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在开放过程中,要注意寻求创新、效率、稳定之间的平衡。”在黄益平看来,开放是提高效率、改善风控、促进创新的重要手段,但其中的不确定性也有可能增加。

近年来,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步伐越走越快,展望下一个五年,他认为,央行很可能会重启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同时资本项下可兑换的改革会再次提速。这是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点。

 创新:注意平衡效率和风险

金融创新包含诸多方面,黄益平以数字金融为例,表示普惠金融难做,主要是因为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缺乏财务数据与抵押资产,因此获客难、风控难,但数字金融可为传统金融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大的科技平台,实现长尾效应获客,实行实时监测,支持大数据风控,进而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但是要注意平衡效率和风险问题。“只有平衡好效率和风险,我们的金融才能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才能可持续。”

本文来源:《大河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