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研究院成功举办“学术与政策”系列研讨第一场:环境与能源研究与政策展望

发布日期:2020-12-17 10:30    来源:

为搭建学院学术交流平台,引导全体教师以学术讲政治、以思政促研究,将科研工作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回答与时代紧密结合的重要问题,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开办“学术与政策”系列研讨活动,组织本院各研究领域老师结合自己学术研究和国家政策,探讨本领域关系国计民生的研究话题,探寻学术与政策有机结合的新思路,带动学科发展。本次活动由国家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共同举办。

该系列研讨活动的第一场于11月30日下午举行,主题为“环境与能源研究与政策展望”,主要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探讨我国在环境和能源领域的相关政策和研究问题。本次活动由国发院教师党支部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党支部联合主办,由徐晋涛、王敏、颜建晔、邢剑炜老师和朱欢博士后主讲。国发院、新结构的教师、同学共同参加研讨。活动由国发院教师党支部书记张丹丹主持。

国发院党委书记余淼杰老师首先介绍了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背景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的主要内容。余淼杰认为,全会作出了两个重大判断,第一就是随着“十三五”任务的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我们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又近一步;第二是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基于这两个重要判断,全会做出了关于“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远景规划,其中涉及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等相关议题,需要深入研究。余淼杰老师期望老师们能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国家发展方向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多做研讨交流,深入挖掘、积极拓展研究,做实研究工作。

国发院党委副书记雷晓燕老师补充介绍了“学术与政策”系列讲座的情况,研讨会将设置不同方向,每月举行一次,搭建学院内部交流研讨机制,希望老师们以此为平台,基于各自专长,开拓研究方向,在学术上有所突破的同时,为国家大政方针的谋划贡献智慧。
在此次研讨会上,环境与能源研究方向的徐晋涛、王敏、颜建晔、邢剑炜、朱欢先后做了交流分享。

 国发院副院长徐晋涛老师首先解读了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关于环境与能源政策的内容。徐晋涛老师认为,环境与能源政策的规划目标兼具挑战与机遇,未来生态环保领域工作还重道远。从长远来看,要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就必须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倒逼经济增长模式加快转变,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技术进步,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2035年的远景目标是对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书记提出的碳排放2030、2060目标是我国针对《巴黎协定》原定目标的修正与提升,这是我国对于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这既需要能源结构调整和相关技术突破以减少碳排放,也需要基于生态系统的碳汇作用。要通过国有林区体制改革,引入市场因素,改善天然林管理,提升森林生产力,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发挥更大作用。

国发院王敏老师主要围绕环境治理和可再生能源转型现状进行解读。他阐述了对五年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理解,梳理了我国历次五年计划(规划)中有关环境治理的提法,集中讨论了十三五期间环保督察所体现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他认为,环保督察区别于以往部委层面的督察,通过驻地督察、意见反馈、整改、回头看等措施层层推进各级政府治理环境问题,在短短五年内,解决了以往多年未解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质量大幅度提升。关于环境治理造成的经济影响,王敏老师认为,随着环境成本的上升,一方面,有竞争力、环保投入较到位的行业头部企业从中受益,行业集中度提高;另一方面,高污染的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国内沿海地区迁移到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他认为,短期内形成的政策可以转变为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针对气候变化问题,王敏老师结合经济学家Weitzman等人的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带来未来不确定增加是涉及到几代人时间尺度的影响,因此要更积极面对气候变化问题。王敏认为,我国解决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的核心问题是能源结构转型问题,并进一步解读了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和挑战,王敏老师对对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他指出,化石能源从来都不是被用完的,而是被替代的,只要新能源及相关技术进步、成本下降,能源转型就会持续下去。再此基础上,徐晋涛老师进一步补充了关于中央与地方在能源管理体制上的看法,并一致认为打破地区垄断风险、形成地方智能微电网、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必要性。

国发院邢剑炜老师解读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逻辑,介绍了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状况及目前相关的经济学研究。他首先分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趋势,今年10月国务院发布未来10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产业转型方向,并释放出两层含义:一是要将新能源汽车转变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二是要提升关键技术能力,增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水平。结合产业组织研究方向,他认为,研究新能源汽车与传统车型的替代,对于量化新能源汽车对环保的实际贡献有重要意义。结合各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经验,他分析了发展该产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提升补贴政策的针对性、允许新能源车占用公交车道、减免过桥过路费等。同时,他也提出,以上占用公共资源的促销办法能否借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邢剑炜结合相关数据,就分析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研究方法也做了阐述。针对邢剑炜老师的研究,余淼杰、张丹丹、雷晓燕等几位老师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在当前中国能源消费近60%都是煤的基本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对减排的贡献有限,还需要发展可再生能源。

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颜建晔老师介绍了从“十五”到“十四五”的规划政策思路,提出了研究规划政策中应注意的要点。结合环境问题,他提到,国际学界对于环境问题进入经典经济发展模型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提出和研究始于1994年,因此我们发现1995年后的发展规划对环境治理问题就多有体现。但是,也有些政策并没有持续下去,这其实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颜建晔老师指出,除了在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层面探索研究,还应持续关注研究概念的变化。他介绍了最近有一项美国学者的研究提出,Environmental-friendly innovation 与environmental Innovation的区别,前者是促进减排的技术进步,后者是绿色环境替代技术创新。他结合自己在2019年的研究分析了如何在数据中度量前端和后端、两端的转换与地方具体的产业结构的关系等问题。他最后提到,更好经营森林生态系统的问题,应避免一刀切,即使是在绿色发展新理念指引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也存在“赶超”“不合实际”等地方治理风险,我们应因时因地因发展阶段探索出一些新的研究课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与林毅夫老师合作的朱欢博士后,介绍了关于产业结构与污染排放的研究。她指出,在1990-2018年期间,我国工业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取得巨大经济红利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挑战。到十三五期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逐步成熟,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就出现了比如“发展”,“建设完善”,“生态”等高频词汇。


 朱欢采用新结构经济学的思想对能源与环境领域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解释并展望十四五规划中环境与能源政策的相关研究方向。第一,需要评估要素驱动产业升级的作用,研究可能发生“经济赶超”的条件。第二,研究某个阶段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发现不同阶段不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找到最优环境政策抓手。第三,做案例分析研究。第四,按照产业资本密集度和污染排放强度将中国工业行业重新分类,通过工业增加值和污染总量双增长的数据表现,刻画环境绩效,再研究地区减排措施的产业政策。此外,还需要认识到,污染治理的非对称性问题,对症下药,优化地方资源配置。

基于五位主讲老师的发言,多位老师表示,为了达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的碳减排目标,需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碳中和”解决方案。一方面,研究提高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解决方案。老师们就如何区分资本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新能源行业的上下游产业的溢出型排放问题进行了讨论。老师们认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造成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有可能对实现大尺度流域经济一体化,形成新的压力,产生新的社会经济影响,催生出新的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因此,在落实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中,一方面要重视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研究环境治理的政府效能,思考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如何评估环境价值,在哲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中,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余淼杰老师做总结发言,他表示,此次研讨交流内容丰富,五位主讲老师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我院在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领域、有待拓展的研究方向与内容,他鼓励大家通过内部研讨交流方式互相学习。他谈到作为经济学者,要从智力角度,从专业角度,思考领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久久为功精神,坚定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贡献力量。

后续,国家发展研究院将持续举办“学术与政策”系列研讨,弘扬学院优秀传统,引导学院师生关注现实问题和政策方向,努力实现学术与现实的结合,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经济学人应有的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