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访余淼杰:自贸区七年六扩容 将为新发展格局积累哪些经验?

发布日期:2020-09-22 11:04    来源:

新京报讯(记者 姜慧梓)我国自贸区再“上新”,国务院近日批复北京、湖南、安徽三地自贸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贸区扩展区域方案,方案全文于9月21日对外公布。自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至今,我国自贸区总数已增至21个。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再添新的试验田是何用意,有何影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认为,这说明,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但中国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方向和决心没有改变。
 
从实际出发,这些自贸区中一些条件成熟的区域,或将成为我国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试验场,对相关措施开展先行先试和压力测试,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积累经验,并逐步复制推广。
 
“胡焕庸线”以东仅余4地未设自贸区
 
记者梳理发现,我国21个自贸试验区分六批、历时7年获批建设。
 
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作为我国首个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2015年4月,广东、天津、福建作为第二批自贸区获批建设;随后,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7地自贸区于2017年3月获批;2018年9月,海南自贸区获批,并于今年6月正式以自贸港身份启动运作;2019年8月,江苏、河北、黑龙江、广西、山东、云南自贸区挂牌;2020年9月,我国自贸区第六次扩容,北京、安徽、湖南自贸区以及浙江自贸区扩展区域获批。
 
经过7年建设,目前我国自贸区分布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东至江浙沪、西至四川陕西,从沿海到内陆,跨东中西区域,分布于全国各地。
 
余淼杰表示,此次扩容后,“胡焕庸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以东地区仅有江西、贵州、山西、吉林四省未设自贸区,我国自贸区建设已经基本形成由沿海到内陆,由“点”到东部“一条线”再到中西部全面推进的阶段,形成了“1+3+7+1+6+3”的开放新格局。
 
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表示,这样的布局有利于进一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比如,增加北京自贸区,加上此前已经设立自贸区的天津、河北,将实现京津冀全覆盖,有利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增加安徽自贸区则实现了长三角全覆盖,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增加湖南自贸区有利于进一步服务中部崛起的国家发展战略。
 
任务各有侧重 北京着力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
 
此次扩容的4个自贸区或扩展区域承担着差别化的试点任务。
 
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安徽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5%,因此,安徽自贸区将通过布局一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前沿研发平台和基地,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湖南自贸试验区将发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浙江自贸区则大力发展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
 
北京自贸区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涵盖科技创新片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和高端产业片区三大片区。
 
“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国际和国内头部企业,总部经济发达,将引领全国其他自贸区的发展。”余淼杰认为,数字经济未来将成为北京自贸区的一张名片,其内涵包括数字的商品贸易(电子商务)、数字的服务贸易以及数据贸易,体现为通过云计算等实现国际间贸易。
 
除服务业和数字经济外,切实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也是北京自贸区的重点功能之一。
 
事实上,差异化探索一直是我国自贸区建设秉持的原则,结合各地地缘、产业等特点,自贸区的试点任务各有侧重。
 
比如,天津自贸区与河北自贸区都提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福建自贸区则突出对台优势,提出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黑龙江靠近俄罗斯,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打造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中心枢纽。
 
均提及“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当好“店小二”

 
记者注意到,四地的方案中均提及“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余淼杰认为,这与上海自贸区当年提出的政府“放管服”一脉相承,是上海经验的复制推广,属地政府在自贸区建设中的角色关系着自贸区的发展。
 
根据方案,北京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包括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供多元化法治保障、健全开放型经济风险防范体系三个方面。其中提到,对新经济模式实施审慎包容监管。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区域评估+标准地+告知承诺制+政府配套服务”改革。允许境外知名仲裁及争议解决机构经登记备案,在区内设立业务机构。
 
在支持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北京市副市长杨晋柏介绍,北京将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在特定区域开展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适当放宽享受税收优惠的技术转让范围和条件。引导国内外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领域高端团队和原始创新项目在京落地转化和发展等。
 
湖南提到,推进电力改革试点,进一步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安徽将推行“全省一单”权责清单制度;浙江自贸区扩展区域将开展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国家级试点,推动资源要素向自贸区倾斜。
 
自贸区发展中,属地政府究竟扮演何种角色?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曾有生动比喻:上海要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让包括金融、贸易、航运在内的各类企业在上海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不断发展壮大。
 
解读


自贸区建设将为新发展格局积累哪些经验?
 
余淼杰认为,自贸区作为全国开放水平最高的区域,是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背景下,中国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
 
这些自贸区中一些条件成熟的区域,或将成为我国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试验场,对相关措施开展先行先试和压力测试,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积累经验,并逐步复制推广。
 
从过往的经验可以发现,由自贸区先期试水,形成经验后全国推广已经成为深化改革开放的一种路径。
 
比如,近些年新设的自贸区均聚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等,这正是得益于上海自贸区的探索,是其成功经验的复制推广。
 
“上海自贸区早期做了4件事情,包括政府放管服、负面清单、贸易便利化和金融开放。对比可以发现,这些正是近些年新设自贸区的共性部分,是一脉相承的。”
 
余淼杰说,自贸区创新最关键的是制度创新,为全国趟出一条路。
 
比如负面清单制度,上海自贸区2013年推出第一张自贸区外资负面清单,清单内的外资进入中国要审批,清单外的不用审批,只需备案,后来备案也取消了,只需要外资注册并做一个信息报告即可。有负面清单之前,外资进入中国全部都要审批,增加了准入门槛。再比如,全国的“证照分离”改革也是最先在自贸区里实施的。
 
这些创新和试水产生了带动作用,余淼杰回忆,上海自贸区开出第一张负面清单时,限制或禁止外资进入的行业有190项,今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30项,减少的行业大多数已经实现了全国放开。“可以判断,现阶段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措施最终会形成有益经验,在全国推广,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探索路径。”
 
据了解,我国自贸区挂牌至今7年时间,已经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达到260项,在全国不同区域进行了复制推广,涉及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府职能转变等诸多方面。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张畅 校对 陈荻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