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淼杰:“十三五”规划深化对外开放 将多层次利好全球经济

发布日期:2015-11-06 10:00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十三五”规划深化对外开放 将多层次利好全球经济——五中全会系列解读(十三)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发展中国经济,强调多层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从多维度丰富对外开放内涵。

笔者以为这些深化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利人有利己,必定促进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增长。

首先,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有助于帮助东道国经济的发展。

目前,随着人口抚养比的不断上升,中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蓝领工资迅速上涨。相对于欧美而言,中国虽然仍可界定为劳力丰富型国家。但相对于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或是大部分非洲国家,中国在劳力密集型产业已毫无比较优势可言。比如北非的埃塞俄比亚的制鞋业,虽然劳动生产率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但工资不足我们沿海省份的一成,比较优势非常明显。

中国的劳力密集型企业“走出去”,投资东南亚、北非等国,已是大势所趋、时不我待。鞋帽、纺织品这类劳力密集型企业的外包能在东道国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对解决当地就业问题、维持东道国社会稳定起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当然,这部分低端的劳力密集型企业走出去对中国经济会有比较复杂的影响。由于劳工成本是劳力密集型企业产品的一大头,企业劳工成本的下降有助于企业实现更多的利润,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但另一方面,这部分劳动岗位的外流,对中国的就业会带来一定冲击,随着“大众创业”理念的深入推广,中国服务业会在“十三五”期间发展较快。服务业能比制造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中国并不需太多担心就业岗位外流。

退一步讲,如果这部分劳力密集型企业不走出去,在国内也面临着很大的生存挑战。所以与其被被动淘汰,不如主动走出去创造机会、寻找机遇。

其次,积极参与地区自由贸易协定,大力减低贸易壁垒,利己更利人。目前中国已与十多个国家有了自由贸易协议(FTA)。这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东盟10+1自贸区和中韩自贸区了。东盟10+1自贸区是全球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自贸区,它的建立对提升东亚地区各国经济福利、推进全球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中国与东盟10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不同,但优势互补。东盟各国主要向中国出口原材料、农产品、中间品,中国再结合从日韩进口的核心零部件,加工装配制造出最终品,出口欧美。在这种全球分工模式下,东盟10+1自贸区的建立真正实现了中国和东盟10国优势互补、互惠双赢。

目前中国对东盟97%的农产品实行零关税的自由贸易政策。这大大改善了东盟10国特别是发展程度较低的越南、柬埔寨、缅甸和老挝四国的出口。中国是东盟各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东盟10国对我国总体贸易顺差,对华净出口又有助于其积累外汇储备,保证本币坚挺,避免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地区社会稳定。中国对印尼等东盟国家大量多品种、多层次的汽车、家电的出口,为东盟各国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相对低价但质量有保证的产品,提升当地居民的福利,功莫大焉。而劳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更是直接地解决了当地就业,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

中韩自贸区对中韩两国经济的影响也是异曲同工。韩国是我国十大贸易伙伴之一,更是我国核心零部件的两大进口国之一。降低两国关税、非关税壁垒有利于我国企业降低进口成本,创造更大的产品附加值率。因为韩国技术比较先进,目前深度的开放有利于其先进技术外溢到中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助于帮助我国产品升级换代、产业转型提升。

中韩自贸区的建成对韩国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韩国、日本都是向中国提供高附加值的核心零部件,两国都对华贸易顺差。更重要的是,两国产品差异化程度不高,彼此产品替代性强,对华出口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目前,中日尚未建成自贸区。韩国棋先一着,随着进口关税的减免,韩国同类产品将相对日本更有竞争力。

再次,实施“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将拉动地区经济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的建成是促进我国和中亚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高铁、动车等相关先进装配的出口和铁路的建设对促进中亚各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近35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要想富,先修路。另一方面,中亚各国铁路的新建、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钢铁、水泥等大宗原材料。而我国在这些行业上也存在过剩产能,需要释放相应存货。供需刚好匹配,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善莫大焉,何乐而不为?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深度的开放意味着深层次地融入世界经济。熟悉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国际规则,与国际惯例接轨。比如在国际贸易、投资谈判中“负面清单”模式的采用,因为深入,自然专业,所以更容易被贸易伙伴接受,实现更多的贸易红利。

(余淼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 海外网专栏作者)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