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C2003026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2003-09-26 03:31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引言
“金融改革”和“三农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不断深化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的两大热点问题,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工作重点。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金融体系作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制度安排以为这一发展战略的实现而服务。随着“放权让利”的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由于资金密集的重工业不符合我国当前的比较优势,这一战略逐渐难以为继,体现在金融体系上是,银行不良贷款急剧增加,金融风险不断累积,金融体系的改革成为当务之急。然而许多金融改革方案的推行要么不见效果,要么仅是“治标不治本”,更有一些改革措施反而是“雪上加霜”。

金融体系的功能在于为实质经济的发展而服务,我国当前金融体系的改革,除了要解决现有银行的呆坏帐和资本市场的泡沫及过度投机等诸多弊端外,还应该解决现有的以四大国有银行和股市为核心的金融结构不适应于最大限度地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由于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决定了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会是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投资回报率最高、最有竞争力的企业组织形态,而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金融体系来配合。由于信息和交易成本的问题,中小企业成本最低的金融服务来自中小金融机构。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应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体系。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在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同时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的持续发展均须农村金融的支持,然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着种种问题:一来农村金融组织不完善。

从1999年开始,全国上千家农村基金会全部关闭;四大国有银行大规模撤并31000多家地县以下基层机构,目前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农村的邮政储蓄只吸收储蓄不发放贷款。因此现在农村剩下的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但是,一来农村信用合作社整个行业规模不大,而且有相当部分信用社不良贷款比率较高,亏损严重,加上10年前遗留下的保值储蓄问题的历史包袱,整个信用社为“三农”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力非常有限。二来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农村资金不能很好的为“三农”服务。这几年,全国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存款全部存在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又贷款给农业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专项用于农副产品的收购,这两块资金几乎相抵。到2002年11月底,全国农村信用社吸收各项存款19469亿元,各项贷款14117亿元,两者差5352亿元,其中有价证券及投资1812亿元,净存放中央银行684亿元,拆借给其他金融机构1152亿元,加上其他一些因素计算,估计从农村流出资金约3000亿元(夏斌,2003)。可见,农村金融问题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就要进行农村金融改革。

农村金融改革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在我国金融改革的整体框架下进行。中小金融机构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当前金融体系的主要问题作为切入点,分别阐述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解决当前金融体系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途径,并进一步澄清目前在金融发展方面需要克服的几个认识性问题,同时强调发展战略、经济发展阶段对城乡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性。

详细内容(见文件下载1): No. C200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