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C1998017“1998年货币政策回顾和1999年展望”

发布日期:1998-07-20 11:0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内容提要: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实施,从法律上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和职责,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为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基础。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同时首次从法律上明确了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稳定的目标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是指物价稳定,对外是指人民币汇率稳定。

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并略有升值,从1994年的8.7上升到1997年的8.3左右。这一时期由于通货膨胀高企,稳定物价、保持增长成为宏观软着陆的主要任务,治理通货膨胀成为货币政策的头等大事。同时维持汇率稳定也成为货币政策实际上的首要目标。从1994年到1997年,中央银行平均每天买进一亿美元,通过买入美元每年放出3000多亿元的基础货币。为了避免通货膨胀,中央银行采取了收回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的方式进行对冲。可以说这一阶段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对内对外并重,而维持汇率稳定是硬约束,是第一位的目标,收回再贷款的对冲操作是配合措施。到1996年,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而国际收支表中,经常项和资本项连续几年保持盈余,外汇储备和外商直接投资增加,投资者对人民币有充分信心,对外目标即人民币汇率一直相对稳定,略呈上升趋势。至此,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说非常成功,实现了银行法所规定的目标:货币币值稳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1994-1997年的货币政策目标是防止人民币过度升值,在市场美元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买入美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成了货币政策必须确保的头等目标。1997-1998年周边国家货币纷纷贬值,中国出口形势受到挑战,同时投资者受危机影响对中国投资举棋不定,人民币汇率面临很大压力,中国政府仍然在国际上一再庄严承诺人民币汇率不变。人民币汇率不贬不仅出于经济考虑,也是政治考虑,具有重大的意义。

1997年以来还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所未有过的另一现象。那就是中国面临通货紧缩的危险,表现为物价持续走低,货币供应量下降、消费不振、经济增长乏力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1998a)。1998年7月底,朱熔基总理在视察内蒙古和山西时,首次用“通货紧缩”一词表示了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在出现“通货紧缩“迹象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内稳定物价的目标在方向上理所当然地要加以调整,即在通货膨胀危险基本上不存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主要是谨防通货紧缩。虽然中国政府积累了丰富的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治理通货紧缩却是第一次。

综上所述,与前几年相比,1998年货币政策目标具有新的特征:一是对外目标凸显并成为必须确保的中心目标;二是对内目标由抑止通货膨胀转向了谨防通货紧缩。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国内防止通货紧缩这两个最主要的目标之外,1998年宏观经济具有明显的多重目标并举的特点,货币政策的效力在多重目标的平衡之间难免受到制约,在判断货币政策对各目标的执行情况时,我们应该把握其主要目标的效果。

 

具体内容(见文件下载1): No.C1998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