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C1998004美国30年代大萧条及对中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

发布日期:1998-03-01 10:48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发布日期:1998-3-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浏览数:11  打印

内容摘要:
30年代大萧条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起点,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尤其是反周期政策的制定和操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借鉴作用。本文回顾了美国30年代大萧条的概况,反复引证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以及后来者对导致大萧条原因的解释和政策含义并提出对中国当前宏观政策的启示:政府要积极启动市场、保持8%增长对于稳定经济的意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与配合、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仍是目前的最佳选择等。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在”软着陆”成功之后,依旧以惯性运行。从1997年10月起到1998年2月, 物价已连续5个月出现负增长,且增幅逐月提高;与此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其中工业增长速度已大大低于1985~1995年10年期的平均水平,企业生产能力放空,产品供过于求,库存增加,失业半失业的人数剧增(据劳动部快报,1997年全国企业下岗人数比上年增加41%。),再加上亚洲金融危机对出口的不利影响, 国内外都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已陷入通货紧缩导致的萧条状态,或至少有必要考虑防止出现萧条的问题。中国政府也已将此明确定为今年的头等目标。

通货紧缩及经济萧条对于我们来说较为陌生,经济萧条是什么状况,如何对付通货紧缩的危险并有效地防范经济萧条,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还缺少有益的历史经验。美国30年代大萧条是西方历史上最大的萧条, “研究稳定政策的现代方法产生于大萧条。关于大萧条的知识,在60年代以后,仍是理解现代经济学和美国经济的要点。”(多恩布什、费希尔,1997)所以,我们不妨从中去汲取一些灵感。

 

具体内容(见文件下载1) No.C199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