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19期(总第581期)评中国的“十一五”规划――迈向市场经济的又一大步(下)

发布日期:2006-04-11 10:14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评中国的“十一五”规划

                                         ――迈向市场经济的又一大步(下)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2006年3月16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万众楼举行了一场别出新意的“两会”解读会,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Joseph Stiglitz)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十一五’规划:迈向市场经济的又一大步”讲演。我们分两期简报报道这一活动,本期简报报道后半部分内容。

“十一五”规划强调“环境问题”

“十一五”规划已经深刻地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中国在发展,人民需要更多的汽车、房屋和公路,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源。有数据显示,中国消费了全世界28%的生铁,中国所消耗能源占全球比重是中国所创造GDP占全球比重的三倍,中国增长的持续能力将受到环境和资源的约束。对此有三点评论。

一是需要建设更多的可居住的城市。随着中国改革,更多的人会住在城市,需要建设诸如停车场、机场、地铁等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二是征收环境税,这样既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又可以鼓励合理利用环境。中国在走向市场经济时应该采用更多市场机制来解决社会问题。关于全球变暖及其与温室气体排放联系存在确凿科学证据,其后果也日益明显。因而中国在规划中承诺提高效率,承诺减少每一美元经济活动排放量个别值得赞赏。但中国应该做得更多。中国作为全球领导者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形成一个在全球变暖问题上共同的建设性立场。三是中国对木材等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可能对其它国家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有可能导致在缺乏补救措施的情况下使生长缓慢的硬木森林退化。但是中国对其它国家的森林退化显得不够关注,中国应该加入“有证木材”运动。

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关系

中国经济增长基础之一是出口快速增长,但是中国很难再继续维持高出口增长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虽然美国政治家谴责中国造成美国巨额贸易赤字(美国每天借入20亿美元),全世界经济学家都知道贸易赤字代表宏观经济失衡即国内投资超过国内储蓄,而美国今天的绝大多数贸易赤字源于国内储蓄太少,家庭储蓄为负(大萧条以来第一次)和巨额财政赤字。中国汇率调整及其它行动,并不会显著影响美国国内投资和储蓄,因而不会影响美国的贸易赤字。不论对中国采取不公平贸易政策指控是多么没有道理,真正的政治问题是中国将继续处于压力之下,所以转向内需对中国来说是明智之举。

中国参与了所谓“卖主融资”——它向美国提供制成品,同时还以低利率贷款给美国数千亿美金用来支付购买。如果中国可以提供卖主融资给美国从而支持对全世界最富的国家的富人减税,那么难道提供卖主融资给国内消费和投资以维持增长不是更明智吗?当然,如果这样做,必须慎重选择投资项目,根据偿付能力提供购买房产和耐用消费品的贷款,还必须建立良好法治基础和信用文化来保证贷款能得到偿还。 

中国政府一直抑制国内消费,结果储蓄比例很高。由于GDP被低估,储蓄比例达到近50%;加上服务业GDP被低估部分,比例还是高达42%。高储蓄和教育医疗体制有关,家庭必须存钱支付子女未来教育费用和防备突然医疗需求。建立覆盖全国的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强大的公共医疗体系可以减小预防性储蓄。

另外和提高国内消费需求有关的是税收体制。借鉴别国经验,中国正在进行税制改革,准备实行以消费为税基的增值税(VAT)。但是别的国家采用这类税种是为了刺激储蓄,因为这些国家消费比重太高而储蓄率很低。当一个国家的储蓄率过低时,采用以消费为税基的增值税(VAT)是一个不错的措施。但是,中国在发展这种税种之前需要慎重考虑,要知道以消费为税基的VAT是一种抑制消费的税种而不是一种刺激消费的税种,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

政府干预有利于市场运转。

市场不会自己独自运转,它需要一个法制环境,提供一个好的法制环境十分关键。中国的“十一五”规划认识到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建立市场经济良好运行所需的制度基础。在其它国家,我们看到过制度缺陷导致的丑闻,涉及到几乎每一个大会计公司,大部分银行和很多大公司。美国经济的强大可以承受大量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中国经济则不一定,至少成本也更高。丑闻使很多人得不到足够的退休金,而泡沫又加剧了美国的不平等。这并不仅仅是几个烂苹果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问题。

法律制度在建立资本市场运作所需环境中的作用十分重大,我们不可能在事先就列出所有可能的不正当商业行为、欺骗股东或客户的行径,但必须在这些行为发生后能尽快处理并处罚从事经济犯罪的公司及其高管人员。市场经济在充分竞争时才能体现其积极功能。但获取利润最简单途径就是垄断、通过进入壁垒弱化竞争。所以有一个积极而警觉的反垄断机构是很重要的。很多抑制竞争做法都是在本地发生的,所以不但要建立全国反垄断机构,还要建立地方性反垄断机构。

 在中国“执行”是个大问题。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央制定的政策需要转化为地方行动,但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益经常不一致。比如地方政府最关心就业,环境很重要但绝对是第二位的。因此制定一个总规划很关键,“十一五”规划就是很好的做法。规划不仅总结了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还告诉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尽管非常成功,中国仍然是低收入国家,即使用购买力平价估计,中国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八分之一。“十一五”规划是综合务实的蓝图和远见卓识的结合,是这个国家下一步迈向何方的指南。谢谢大家!

林毅夫提问:

斯蒂格利茨在美国和全世界都很有名气,在中国也很有名,但是斯蒂格利茨教授却不是主流学派的经济学家,不是专门给美国政府提建议的经济学家。然而他对中国的大部分政策性建议都被采纳或者已经实施了。在美国,大部分给政府提供建议的人都有博士学位,而且是很著名的经济学者,但是在中国大部分经济部门的政府官员都是工程专家,你认为在给政府提好建议时,接受经济学的教育很重要吗?第二个问题是,政府政策的 “全面性”很重要,我们希望所有方案都“全面”,这样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我们面临着约束,怎么可能有一个全面的政策和完整的执行呢?

斯蒂格利茨回答:

首先,我不太同意你的第一个观点,问题在于什么是潮流?实际上,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不完全市场等概念在美国已占据主导地位。当你问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最有意义的研究领域是什么?宏观经济学家可能会回答是宏观行为经济理论。美国一些流派或者一些地方经济学不幸被某些意识形态所控制,经济学在为某一个特定利益集团或者某一个特定机构服务。提出一个经济学模型和理论时,不考虑信息不对称市场不完全,虽然这些是毫无疑问的事实。20世纪20年代美国存在大量失业,这是铁的事实;2000-2003年间没有创造新的工作职位,这也是铁的事实;每年劳动力市场新增50万人员,但是没有新的工作岗位,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也是事实。但有些人就是不想看这样事实,因为他们想看到一个完善的市场。市场确实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市场并没有好到政府不需要做任何事情。现在几乎在所有地方,都承认政府需要干预市场,政府应该保持就业、保护环境以及鼓励创新。因而现在说不需要政府的观点不是主流,甚至保守的政府也承认这一点。说个笑话:20年前,台湾经济成功的时候,人们说他们成功是因为有很多人到美国学习,学成后经济学家留在了美国,而工程学家回到了台湾。这可能会成为一个秘密“武器”,因为美国把经济学家又送回中国了。

第二个问题很重要。“十一五”规划是一个全面性的计划,但也正如你所说的,必须要有优先度排序。但如果关注点太过狭窄就不可能成功。例如世界银行提倡发展高等教育,但要发展高等教育水平,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基础教育,可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重要。

 

 

(周艺艺、卢锋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