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3期(总第565期)农业产业化与“山东经验”

发布日期:2006-01-09 10:03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农业产业化与“山东经验”[1]

                                                       林毅夫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在1978年和1984年间,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功,农业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7.9%,种植业达到5.9%,粮食增产每年达到4.8%。农民的收入增长也很快,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9%,同期城市居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这是一个农业大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农民高兴;城里的人因为农副产品供应丰富高兴;政府也因为解决了粮食问题、实现了“基本自给、丰年有余”而高兴。

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我国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即把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这使得中国的整体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过去26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4%,是全世界在这一时期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也远远高于1978年改革之初提出的2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增长速度7%的目标。

虽然在这一时期,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快速,但是在改革转向城市以后,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6比1降到1984年的1.8比1,到2004年则又上升到3.2比1,“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 “三农”问题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上台以后,把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对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的新措施,对粮食生产进行直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从理论分析和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来看,需要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也要增加对农村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还必须克服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山东省从90年代开始实行的“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很好的经验。

山东早在1993年就开始推动农业产业化。十几年来,成效非常显著,表现在几方面:第一,确实解决了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而且利用产业化组织的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根据山东省提供的资料,该省农作物面积的43%,牲畜出栏的23%,禽类出栏的84.7%,水产的21.9%是经过 “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方式生产和销售的。全省农户当中55.1%参加各种不同形式的产业化组织。在高度的产业化组织带动之下,山东的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都取得很好的成绩。比如山东寿光的蔬菜在北京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0%左右,山东鲁花集团生产的花生油在北京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农业产业化对克服绿色壁垒,打开国际市场也很有成效,比如诸城外贸集团一年外销的畜禽产值达到50亿人民币,龙大集团一年的产值达到25亿人民币,创汇1.3亿美元。

第二,有效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在集体经济时代,科技进步由政府主导,组织也比较完整。进入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尤其是改革推向城市以后,农村的科技体系出现所谓“网破人散”的情形。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够在竞争当中取胜。山东省通过产业化,尤其是“公司+农户”的方式使公司本身就变成了新的科技载体。比如像龙大、九联等企业,以及寿光的蔬菜市场,结合国内高校的研究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种先进技术,成效非常显著。更令人欣喜的是他们还进行了不少自主创新。比如鲁花集团在生产花生油上就研究出一个5S纯物理压榨工艺,使花生油的出油率和品质大大提高,生产的花生油质量居世界领先地位。另外得利斯企业利用当地“莱芜黑”的优良猪种,和国外先进品种,培育出新的“欧德莱”猪种,肌间脂肪4%,瘦肉率达到59%到60%之间,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第三,农户收入显著提高。2004年农业产业化给山东农户带来的收入增长平均达到797元,当年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3507元,797元相当于22%。山东在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收入在全国排名靠后。1978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133元,山东当年只有101元,比全国的水平低了24.3%,在全国29个省市中排名第24。到了2004年,全国的农村人均纯收入2936元,山东是3507元,比全国高了19.4%,排名提升到全国第7。尤其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比较好的地区,比如山东寿光,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16元,相当于天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水平,在一个农业比重很大的农业县农民的收入可以达到一个农业比重很小的直辖市的农民的收入水平,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即使是山东比较落后的地区,比如德州,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达到3380元,也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高出15%。

第四,山东通过农业产业化比较好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了贡献。比如山东潍坊有“三变”,农民变职工、农民变民工、农民变市民。烟台提出“三集中”,农户向企业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县城集中。而且在“公司+农户”的方式下,产品要进入市场,就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的进行各方面的调整,这就加强了农民的市场观念。同时在市场竞争当中,要重视品质,所以在各个生产环节,对品质的要求都有所提高。“公司+农户”的不少龙头企业为了巩固自己的基地,把利润一部分反哺给农民。由于这些举措,山东农民上访的情形非常少,社会较为和谐。

山东农业产业化有几点经验值得全国各个地区借鉴:第一,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动员各方面的资源,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依靠科技形成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只有产品被市场接受才能实现价值。山东寿光蔬菜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开始就针对北京在冬天蔬菜非常少的特性,以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的蔬菜。同时,想方设法开辟 “绿色通道”,把蔬菜从寿光运到北京来。另外就是诸城外贸,靠养鸡方面的优势,一开始就以进入国际市场为主要目标,取得了成功。在推动农业产业化时,山东一开始就抓住了龙头企业这个载体,以克服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山东省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来培育市场的载体。山东各地也根据当地的特点创造出不同经验。比如莱西提出了“引进洋龙头,培育新龙头,做大原龙头,挂靠强龙头”。要发展农业产业化,不管是农户还是企业,都会有新的资金需求,而国内的金融体系还不太能够满足龙头企业或者农户的资金需求,因此就需要以创新的方式动员各方的资源。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莱阳的经验很值得借鉴,他们提出“五个一点”,就是政府补一点、企业筹一点、外资引一点、银行贷一点、农户出一点。山东很重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山东各个地方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的内容是不太一样的。潍坊地区有寿光和诸城,寿光主要是种蔬菜,诸城主要是养殖业;青岛主要是苹果、海鲜,莱阳主要就是花生、油料。各个地方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形成一个产业群,大大提高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国的各地、各省都能生产农产品,山东的农产品能在全国的市场竞争中胜出,而且还进入国际市场,很重要的就是他们在利用地区比较优势的同时,不断引进新科技,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比如寿光,最早的成功就是利用塑料大棚技术,在冬天的时候生产反季节蔬菜供应京津。当塑料大棚这个技术很快在全国各地普及时,寿光就开始从国外引进一些新的蔬菜品种,北京市场上的很多蔬菜都是十多年前没有见过的,有些是从台湾引进,有些是从欧洲引进的。这是寿光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二,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方面,山东采用的是灵活多样而不是一刀切的方式。首先是根据各种不同产品的特性找出最合适的组织方式。比如寿光生产反季节蔬菜,这种蔬菜必须是非常新鲜的,中间环节越少越好。所以,寿光采用“农户+批发市场”的方式,蔬菜直接从农户经过批发市场卖到北京。以禽类加工、花生油加工为主的地区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因为加工需要不少的机器设备投入,分散的农户没办法做,市场也没办法提供。山东在农业产业化上作到了与时俱进,不断根据产品市场的特性和要求,变化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方式。最早农业产业化作为一个政策被提出,是为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所以当时提出的是“公司+农户”模式。但是在进入国际市场碰上了绿色壁垒之后,为了提高产品安全以克服绿色壁垒的障碍,就必须在生产过程中实行标准化管理,要标准化管理就必须形成规模化。因此,就由原来的“公司+农户”模式变成“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按照标准化的方式来严格管理基地里农户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农户越来越多了,公司要去管理这么多农户,跟这么多农户打交道,交易成本很高,所以就演变为“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模式——由合作组织把农户先组织起来,然后再形成基地。另外,随着技术的变化,组织方式也在变化。比如,寿光在引进蔬菜冷冻技术后,蔬菜可以进入国际市场,冷冻设备需要有很大的资本投入,所以寿光也出现了新的“公司+农户”的方式。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中,有些基地对土地规模的要求很大,而跟千家万户的农户解决土地问题也很麻烦,所以现在演变出以土地入股的“公司+股份合作+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山东,同样是农业产业化这样一个大的帽子下,就形成了寿光模式、诸城模式、莱西模式等10来个不同的模式,而且每个模式内部都在不断变化。灵活多样、与时俱进是山东产业化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三,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的比较好。农业产业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但是在很多环节上还是需要政府来推动,需要政府创造条件。比如说80年代寿光的蔬菜,要运到北京来,交通条件不好,关卡很多,寿光当地政府就想方设法跟北京市市政府达成协议创造了所谓的“绿色通道”。前面提到的解决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问题等等,也都需要政府支持。山东各级政府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有一个载体来克服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这个载体就是龙头企业。政府也非常清楚,它的角色是提供服务、创造条件,但并不是代替企业做决策。政府创造龙头企业进入市场的条件,但并不是给龙头企业提供保护,确实做到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这样一个原则。

总的来讲,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距,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道路。现在城乡收入差距确实很大,但是新的形势也提供了很多新的机会。展望中国未来十年、二十年总体经济很有可能维持年均8%到10%这样的高增长速度。随着收入的增长,对于农产品的需求,特别是蔬菜与水果、畜产品、农产加工品的需求的增长是比较高的。这些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会给农民带来很多附加价值。第二个机遇就是WTO。中国加入WTO为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虽然由于土地稀缺,我国在粮食方面的比较优势较低。但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比如蔬菜、水果、畜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是很有竞争力的。日本、韩国等地的老百姓家里吃的蔬菜现在很多是中国生产的。目前国际贸易的大趋势就是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这就给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扩大提供了空间。要抓住这个机会,就必须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同时国内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将逐步跟国际接轨,在食品安全要求提高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前,农业产业化相当关键。绿色壁垒实际上是一个机会,因为,有了这个壁垒,竞争的对手会减少,所以,只要能满足食品安全的要求,出口反而会更顺利,市场的空间会更大。如果全国各地在农产品需求增加,食品安全要求提高,国际市场更为开放的形势下,能够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无疑将对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做出巨大的贡献。

 

 

 

--------------------------------------------------------------------------------

[1] [1]2005年11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农业与农村形势报告会上的报告,由石拓协助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