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29期(总第514期)国际货币改革

发布日期:2005-06-17 09:27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05年6月1日下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做了有关国际统一货币的演讲。主题演讲开始之前,林毅夫教授对蒙代尔教授做了介绍。罗伯特·蒙代尔教授是199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在几天前北京举行的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论坛中,中国中央电视台在蒙代尔教授演讲前放映了一个短片。短片提到蒙代尔教授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人,因为他希望全世界两百五十多个国家拥有统一的货币。短片还提到蒙代尔教授也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他亲眼看见了自己的梦想在世界的某些地区已经成为现实。

    林教授指出,更为重要的是,蒙代尔教授是一位对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蒙代尔教授1932年出生于加拿大,195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那时他年仅24岁。1969年他在AER上发表了题为“最佳货币区”的文章,两年之后又在加拿大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在固定和浮动汇率下资本流动和浮动政策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开创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正是这些突出的贡献为他赢得了199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林教授援引了一句话介绍蒙代尔教授:“他不仅是一个象牙塔中的学者”。蒙代尔教授除了在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职,还积极参与了许多国际组织工作,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经济委员会、美联储,并担任美国和拉丁美洲很多政府的顾问,由此把他的理论付诸实践,为世界发展做出了贡献。1969年蒙代尔教授为欧洲委员会所写的欧洲货币计划,成了推动欧元的基础性计划,他也因此被称为“欧元之父”。

    林教授特别提到,蒙代尔教授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1995年他首次到访中国,曾举办研讨会并与其他知名经济学家一起对中国货币政策等问题进行讨论。在过去的十年中,他到中国有25次之多,参与了很多关于中国政府政策选择的讨论。如今,蒙代尔教授更是第一个拿到绿卡、成为北京市民的诺贝尔奖得主。本来蒙代尔教授为此次2005北京论坛准备的演讲题目是“主张世界货币的一个理由”,但由于近期中国的汇率制度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多争论,蒙代尔教授将他的演讲题目最终改为“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一个大辩论”,对中国政府的政策选择起到很大帮助作用。他指出,保持中国的汇率稳定,不仅是对中国、对整个世界而言也是最好的选择。

    蒙代尔教授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更是渊源长久,可以从中心的创办之时算起。他积极促成了中心政策性研讨会的开办。在2001年、2003年蒙代尔教授曾两次访问中心。

    为了表彰蒙代尔教授在经济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对中国、对北京大学的贡献,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教授向罗伯特·蒙代尔教授颁发了北京大学荣誉教授证书。

    罗伯特·蒙代尔教授此次演讲的题目是“国际货币改革——一个国际统一货币的案例”。蒙代尔教授指出,这次演讲的内容实际上是他在北京论坛上发表的简短演说的基础。在演讲中,蒙代尔教授依次谈到国际货币、国际货币体系发展阶段、现有体制安排的缺陷、对国际一体化货币的需求以及世界货币计划等内容。

    从历史上说,货币是领先于全球化的。货币是由当地的政府、而不是全球化团体来识别、确定的。从货币被发明时,货币便是由政府控制的,币值可能会被高估,这样政府就可以在货币的扩大使用中得到利益。基本上所有的古老帝国都高估了一种或多种贵金属,从而在自身帝国的版图扩张中得到铸币的利润。

    纸币是在中国这一纸的发明国最早出现的,但在元朝纸币被滥用,导致明朝政府重新使用铜、银等铸币。中国在1935年由银本位转变为美元本位制。而在西方,纸币是由特权和战争不断定义的。纸币也为美国大革命提供了资金。

    德国经济学家克奈普在纸币理论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克奈普指出,货币是国家的产物。虽然当时这个观点不受重视,但在20世纪成为共识。克奈普堪称20世纪预言经济学家之首。

    蒙代尔教授认为,在一个全球政府领导下、使用纸币的全球经济中只会存在唯一的度量、唯一的货币。也就是说,此时最优的货币区就是整个世界。一个国家一个货币得不到经济学经典文献的理论支持。实际上国家货币是所谓政治愚昧主义的后果。米尔曾指出,每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货币实际上是一种野蛮,因为这会给国家自身及其周边的国家带来不便。经济学传统中,从凯迪伦到斯密、李嘉图、米尔、阿罗-德布鲁等,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假设统一货币的存在。

    如果我们是从一个统一的、尚未使用货币的国家开始实行单一货币,则会比较容易,因为政治上的谈判容易达成。政治是很重要的因素、关系到战争或是和平。而世界货币体制也只有在一个稳定的、和平的世界中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进一步而言,如果国际货币的形式与真实条件不配套、或是不能在现实中发挥作用,那么推动国际货币实现也是没有意义的。世界货币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必须非常稳定,这样才能达到所期望的目标。
 
    蒙代尔教授认为,国际货币是建立在有内在价值的商品诸如黄金上,还是建立在信用或法律上,是需要加以区别的。早先的世界货币是建立在商品货币基础上的,其代表的货币价值独立于其自身的内在价值。19世纪国际货币体系曾紧密整合,原因就在于共同的金银货币基础。在金本位、银本位下,货币只是不同重量的贵金属名称而已。汇率也是就货币对黄金的兑价而言的。

    金本位的政治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在世界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团体时给世界一个很高的货币统一水平,这是信用货币无法办到的。信用货币需要帝国的力量来保证它的存在及其价值。

    金本位在20世纪初期崩溃,统一货币也被暂时性地放弃。而后不久,在美国美元的保护下,世界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统一货币。世界历史中,强权总是在世界货币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波斯王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以及13、14世纪的元朝帝国等。从16世纪到19世纪,强权大国从西班牙转移到荷兰、又转移到法国、而后是英国。19世纪的英镑是最受欢迎的货币,因为英国的强权保证了英镑的价值,伦敦当时也是国际货币市场的中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元取代了英镑的地位。美国变得越来越强大,这也就意味着美元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同时美国建立了自己的中央银行。1915年后,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强势的货币,并且直接与黄金挂钩。20世纪中期,美元渐渐与黄金脱钩,但这并不妨碍美元中心货币的地位,因为美元本身就已经贴上了“世界货币”的标签。蒙代尔教授认为,美元和黄金的争斗贯穿了整个20世纪。在第一个三十年中,美元建立在黄金的基础上;在第二个三十年,美元与黄金保持固定的兑换关系;最后三十年,美元与黄金脱离。时至今日,美元仍然是最强势的货币,虽然其面临着来自欧元的竞争压力。

    蒙代尔教授接下来对强权与国际货币体系做了评论。他认为,在世界货币下强权都是拒绝国际货币改革的,例如19世纪英国英镑与法国法郎的竞争、以及20世纪的美国。原因是,强权国家的货币已经成为了实际上的国际货币,从货币的使用中,强权国家获得并加强了特权、力量和威望。

    国际货币使用对于涉及到的国家而言,并不是免费品。国际货币的运行会最终带来本国储备的弱化以及本国货币的贬值,20世纪上半期的英国以及21世纪早期的美国便是如此。

    罗伯特·蒙代尔教授接下来简要回顾了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阶段。到1789年之前实行的是各种形式的复本位制;从1789年到1840年则是弹性阶段;从1815年到1873年被成为自由货币复本位制阶段;1873年到1914年是金本位制;1915年到1924年是美元—金本位制;1925年到1933年是金兑换标准;1934年到1971年又恢复到美元—金本位制;接下来很短的一个时期,即从1971年到1973年,是金本位制;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直到1998年都实行的是弹性汇率制;从1999年、预计到2010年,都是所谓货币区阶段;在此以后预计会进入全球货币阶段。

    这里我们需要讨论一个问题,即“是什么促使了金本位制度的崩溃”?以查尔斯·瑞斯特为代表的观点是,民主制度使金本位制崩溃。原因是,在民主制度下民众希望政府多做工作,政府也有这个方面的激励,由此引起政府巨大的财政赤字,只能通过铸币来解决。另一种观点,也是蒙代尔教授所赞同的,是美国促使了金本位制崩溃,原因是美国太过强大,美元因此在各种货币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蒙代尔教授向听众展示了一系列图片,分别是1890年、1913年、1928年以及1990年的世界货币区分布图。图中每个圈都代表一个货币权力当局大小和一个国家的GDP比例。从1890年的货币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黄金区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黄金的圈很大,代表了它的货币力量同样强大。1913年美国圈非常强大,并已经具备与黄金圈相抗衡的力量。到了1928年,美国圈正式取代了黄金圈的核心地位,位于货币区分布图的中心。在1990年、也就是欧元出现的前夕,我们发现中国人民币区也在蓬勃发展,另一个比较大的货币区则是以德国马克为代表的。最近的一张图是2004年的货币分布图、即欧元出现后。范围最大的是美元区,美国的GDP是12万亿美元;第二个大的货币区就是欧元区,位于画面的右边,10.5万亿美元的规模;第三是日元区,为5万亿美元的规模;第四大货币区是英镑区,大概是两万亿美元的规模。第五大货币区,但仍在不断增长的,是中国人民币的货币区,迄今已有1.7万亿美元的规模。

    蒙代尔教授认为,未来的国际货币改革有三种方案。第一,亚洲使用单一货币“亚元”,蒙代尔教授强调这种趋同、统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例如人民币盯紧美元,日元也同样盯紧美元,这样通过美元来达到内部稳定的汇率。当然这可能需要长时间的谈判,尤其在中日之间。但欧共体的实例告诉我们,亚元仍很有可能出现。第二,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包括美国、日本)使用单一货币,欧洲使用欧元。第三,亚洲、太平洋地区和欧洲使用单一货币。

    而对于一个良好的国际统一货币体系而言,它需要统一的度量单位;各国货币对统一货币的紧盯以及国际化的储备。为了实现这样的货币联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共同的通货膨胀目标、共同的价格指数(用以保证通货膨胀的度量统一)、固定汇率、共同的货币政策、铸币税分享(即控制各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总量)以及保持财政纪律。

    蒙代尔教授提出,要得到国际统一货币,我们可以使用一个中期的过渡方案,即美元、欧元、日元的趋同(下文用DEY来表示)。这三者本身都是价格稳定的独立经济体,DEY也就成为了国际货币出现和使用的平台。而这三个国家也需要为此进行相应的货币政策改革,例如要减少汇率的波动、减少通货膨胀。蒙代尔教授对此解释道,中国人民币盯紧美元,只要美元篮子是稳定的,中国就能够取得价格上稳定。如果美元币值不稳定,在这样背景下要求中国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对中国就不是好的建议。如果美元是稳定的,那么对中国来说好的政策就是维持固定的汇率机制。另外,DEY内部的汇率也应保持稳定,尤其是在美日之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日汇率经常发生变动,而美日汇率对整个亚洲影响非常巨大。同时在通胀目标上的货币权重应以各国的经济规模为准,对此IMF乡规民约数据可被援引作为参考。

    欧元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盯住通货膨胀的目标进行浮动的例子,但是欧元例子如果照搬用在中国身上就会产生灾害性的后果,因为中国没有像欧洲内部那样稳定的价格水平。实际上,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也是几经波折。最开始1欧元对1.18美元,而后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贬值40%,在随后的三年之内,欧元对美元汇率又上升了65%,现在的汇率水平是一欧元兑1.35美元。

    一个国际统一的货币会为我们带来价格的统一度量、债务的统一度量、统一的通货膨胀率、无风险资产的统一收益率以及全球化的商业圈。

    蒙代尔教授的主题演讲结束后是问答时间,有现场听众询问蒙代尔教授对于欧元的一些经验和看法。教授认为,欧元对欧洲而言是个成功,因为它可以保证欧盟内部在贸易中不会因为某国货币贬值而破坏了公平贸易。因此实现国际货币一体化是一件值得做的事。

    还有现场听众问及对于近期纺织品贸易纠纷事件的看法,蒙代尔教授认为,中国首先要坚持的一点是不要改变人民币汇率。中国纺织品市场份额对于世界是很重要的。中国保持进出口的平衡,真实汇率就会自动恢复到合理水平,因此中国不用由于纺织品的争端而做出回应。

    蒙代尔教授提出了中国现在所面临的三个选择。第一是对人民币进行重估;第二是对人民币汇率进行浮动;第三是让人民币币值逐渐上升,也就是所谓的滑动评价。他认为,纺织品和汇率是可以分开来处理的两个问题。他同时建议,中国在进行与各国纺织品谈判和争取达成协议的同时,应保持人民币汇率不变,以保证自己讨价还价的优势和力量。在西方看来,中国这十几年的迅速增长是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所不能达到的,特别是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十年之内可能都没有其他国家可以超过。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人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就会觉得人民币应该升值。蒙代尔教授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最后由林毅夫教授对整个演讲进行总结性发言。林教授认为蒙代尔教授的国际货币一体化理念给人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考。如果各国除本国货币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货币,那么各国汇率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系,也就更容易换算,从而国际间的汇率争执就更易解决。

 

(杨柏龄、卢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