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53期(总第340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中国的教育发展的要求

发布日期:2003-01-02 07:49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在16大报告中,江泽民主席号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2000年相比翻两番的目标,也就是这2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率要达到7%,这是一个相当高的目标。在这里我想先探讨这个增长目标是否可能达到,然后再谈谈如果这个目标能达到,对我国教育发展有何新的要求。

   

    对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讲,增长的最终动力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创新有两种方式:对于发达国家来讲,技术创新只能靠自己发明;对发展中国家来讲,由于跟发达国家有技术差距,技术创新除自己发明之外,还可以采用引进的方式,引进成本一般远远低于自己发明成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地区出现了几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一个是日本,一个是“亚洲四小龙”,另一个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这二十三年。仔细分析这些奇迹背后的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比较好地利用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为主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日本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直到80年代末,利用引进技术维持了四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在1998年人均收入赶上美国;“亚洲四小龙”则从50年代末一直到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也维持了四十年的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有的赶上、有的大大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是从1978年底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采用和东亚洲经济同样的发展模式,从1978年到现在才23年。而且目前我国的人均收入才刚刚超过1000美元,收入水平以及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因此,这种以引进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对我国来说还具有相当大的潜力。未来20年每年维持在7%、8%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经济规模和2000年比再翻两番,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左右,从潜力上来讲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然,要将经济增长的技术潜力变为现实,我们还必须按十六大的部署完成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以两个毫不动摇的态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经济要增长,教育需先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会产生许多新的要求,教育部研究、提出《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在此,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以供参考:
   

    第一,加强农村普及教育, 在资源、资金配置上向农村倾斜。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并最先取得了成就。但是最近几年,三农问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是一个普遍的共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于农村。在三农问题中,其实农业生产本身问题并不严重,农村改革以来的这23年,农业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达6%,即使是大家认为三农问题比较严重的90年代中后期,农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也达到5.7%。学农业经济的人都知道,如果一个国家的农业增长速度能够长期维持年均3%,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而我国农业增长一直远远高于3%。三农问题主要是农村穷,农民苦,而这反映的是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传统思路是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科技水平来增加农业产量,但由于农产品本身的市场特性,经常出现“谷贱伤农”,增产不增收的情形。从中外的经验来看,解决农民收入的根本办法,是减少务农的劳动力。江主席在16大报告中也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中国农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62.3%,如果到2020年我国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估计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会降到45%或更低,也就是会有将近20%左右的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市非农产业来。如果中国到2020年有15亿人,20%也就是3亿人。对这3亿人来讲城市是一个全新的工作、生活环境,这就对他们的教育程度、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果他们受教育的水平高,就能比较快的适应非农产业和城市的生活;如果水平低,就会出现许多调整期的困难。所以,农村教育关系到我国能否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因此建议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第一,加强农村普及教育,这几年我们对农村教育普及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在教育质量、教育的面向上,还应加强,以为3亿农民进城工作、生活做准备。第二,在资金配置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农村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农民转移出来能适应城市的生活与工作需要,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收入,而且,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从经济学上讲,农村教育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具有外部性的东西需要有政府财政的补贴才能达到社会最优的水平,所以,财政上应该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扶持、补贴。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各项负担很重,自己出钱办学力有所不逮,建议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在资源、资金配置方面对农村教育有所侧重、倾斜。
   

    第二,设立机制鼓励留学人员归国及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办学。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加入WTO以后,给我国利用外国资金、技术、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是,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签订的各项协议来看,等过了三、五年各项承诺落实后,我国将会是最为开放的发展中国家。所以,加入WTO固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契机,我国的各种产品也同时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面临许多竞争,必须全面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才能化契机为机遇。江主席在16大报告中提出,我们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国的企业要在国内应战必须提高管理、技术水平,要走出去更需要在管理、法规、制度方面跟国际接轨,这也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以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一直都是关起门来办教育,总的来说,我国在理、工科教育目标、水平及方法上跟国外比较接近,但是社会科学方面,如法律、经济、管理、社会等等,都还和国外有很大的差距。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们必须在教育上加快和国际接轨的速度。1979年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国内学生出去留学,虽然近几年有不少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但相对数量还是不多。因此,需要有一定的机制及足够力度的措施吸引学有所成的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来加速国内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与国际的接轨。另外有些学科和国外的差距较大,即使积极引进人才回国工作,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和国外的差距,因此,采取和国外合作办学的方式是一条重要的捷径。建议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对引进人才和合作办学,能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更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第三,加强大学本科的通才教育。如果到2020年实现国民经济和2000年相比翻两番的目标,那么,中国的产业结构水平将会有相当高的提升。现在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相对密集的区段将来就会失去竞争力了,产业结构会不断调整、升级,这就要求我们的职工以及经理人员具备不断掌握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我们的教育重点,要从教会学生某种特定的工作技能,转变为教会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我国的传统教育受前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较大,当时的相关专业人才很少,而国家建设所需的人才又非常多,大学本科的教育目标一般是,培养一毕业马上就能在具体工作岗位发挥作用的学生。所以,大学教育要求学生未入学前就先选系、选方向、选专业,教育的内容非常具体、非常职业化。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面对的是市场经济,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而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大学教育侧重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加强通才教育,不能太早分系、分专业。国外的大学在一、二年级是素质教育,到三、四年级才选系。以我拿博士学位的芝加哥大学来说,经济学本科教育,一、二年级主要是上全校通选的人文和科学方面的教育,到了三、四年级,选8门跟经济学相关的课程毕业时就可以拿经济学学士学位,真正的专业训练是在硕士、博士阶段才开展,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基本上都是这样。北大这一两年也在进行这方面的试点,开办了元培班,一、二年级主要是通才教育,基本素质的教育,到了三、四年级才开始选专业。学生对元培班的反应非常好,北大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是否适合在全国全面推广固然还需要考虑,建议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鼓励各高校也开展这方面的试验。
   

    第四,促进教学与研究的结合。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我国还可以利用跟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为主,来加快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跟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会越来越小,我国要继续维持经济的活力和快速发展,就必须从引进技术逐步转变为自主开发为主。在自然、工程科学方面是这样,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也应该是这样。改革、开放23年来我国出现了很多现有理论未能解释的经济、社会现象。尤其,我国若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么中华民族将会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由盛而衰、再由衰而盛的文明。理论通常是用来解释人们所观察到的现象,由于尚未出现一个文明由盛而衰、再由衰而盛的现象,目前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都未对此做过探讨,怎样解释这个现象对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家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所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能够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知识的人才,更要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的研究者,对我国出现的新现象进行研究,提出新的理论体系,作为我国改革、发展实践的参考,同时也对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做贡献,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把教学跟研究结合在一起。在传统的计划体系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分开的,大学侧重教育,科学院、社会科学院系统的研究所侧重研究。这几年我国也在试点,试图把大学建设成研究型的大学,建议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沿着这个方向,加大力度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