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04期(总第865期)宏观经济三问

发布日期:2009-12-03 10:39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09年11月21日,CCERCLUB经济学论坛系列讲座第二讲在北京大学博雅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教授发表了题为“宏观经济三问——信贷高速增长的功与过,资本大量流入的得与失,资产价格上涨的利与弊”的演讲。连平教授阐述了其对宏观经济中信贷、资本流动和资产价格问题的思考、观察和预测。演讲的主要内容如下:

信贷高速增长的功与过

2008年中国信贷增量是4.6万亿,而2009年前10个月放贷已经达到9万亿左右,今年前10个月的信贷额已经是去年全年的1倍。信贷如此迅猛的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带来许多影响。然而到现在为止,从大量媒体中看到的材料、各种分析和讨论,对其批评者居多。信贷增长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说资产价格的泡沫、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产能过剩等。银行和监管部门都倍受压力。连平教授认为对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来看待,既要看到银行信贷的问题,也要看到它对经济产生的积极作用。

从眼前来看,银行信贷高速增长有助于中国经济在危机的打击下尽快走向复苏。事实上,中国的货币政策从其产生到现在,只有这一次可以称作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次的信贷增量中,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占比在50%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入了基本建设领域,如“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从而很自然地拉动了如钢铁,水泥等配套产业,以及吸引了大量就业人员。连平教授同时认为这些资金大部分还是流入到实体经济中去了,虽然不排除部分流入了股市,至于买房地产,这不能说是没有流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去,因为房地产不是一个纯粹的虚拟经济,如果开发商真正投资建造住宅,肯定还是拉动了实体经济的。

从长远来看,这一轮信贷高速增长对中国未来经济20、30年可能会带来里程碑式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中西部的发展。国家对于中西部发展的政策其实10年前就已经定调了,但是支持力度并不大,因为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好的情况下,国家财政资源很难大量到中西部或者东北地区。但是这次为了刺激经济回升,沿海地区投入的空间已经相对比较小了,而中西部地区却有大量的空间,要借款的项目非常多。因此大量的贷款被中西部地区获得,中西部地区基础建设得以全面铺开。比如湖南现在就有9条高速公路同时开工。对于公路和铁路问题,有人认为中国的公路、铁路里长跟美国相比已经差不多,还有多大空间?但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中国有多少人口?中国有多少城镇?因此,要从人口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中国的人均铁路才1根香烟的长度,加拿大有1米,公路铁路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目前对基础设施的拉动,在20年、30年后对这些地区经济的推动是非常明显的。十年前连平教授到台湾大学经济学系,看过一个片子:70年代,在当时全球经济滞涨严重的情况下,台湾依靠食品、农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难以再支撑下去,于是开始搞十大建筑工程,其中就包括环岛公路。然而在环岛公路修好后,却没有多少车在路上跑,但是当时蒋经国走在这条公路上,说,相信10年后会有很多车在上面跑。接着,台湾经济起飞,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其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其市场经济发展的平台得到很大的支持。因此,要把眼光放远点。

信贷大量增加也带来一定的问题。首先是产能过剩。连平教授认为产能过剩的祸根不是信贷高速增长,只是高速增长的信贷由于带来整个市场流动性非常宽松,经济主体获得资金比较容易,这给产能过剩创造了可乘之机。产能过剩根本问题还在于市场经济不发达,各个地区地方政府画地为牢,地方政府发展小而全的经济。

其次是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所谓政府融资平台是指政府主导下的主要用来融资的公司(例如城投公司,城市开发公司等),这些政府融资平台实际早已存在,但是最近这类公司的数量急剧增加,并且层级下降了,不仅省级、地区级政府设立这样的公司,现在县一级的政府也在办这样的公司。运作上,通常政府先划一块地给这些公司,这些公司凭地找银行贷款。由于土地数量有限,十几家这样的公司,互相把钱给对方当资本金找银行贷款,杠杆率非常高,资产负债比率高达70%-80%,自有资金很少,有的几乎没有。这些风险最后都集中到了商业银行。将来一旦这些项目没有商业的可持续性,同时地方财政收入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这些项目的还款就没有了来源,银行的信贷就收不回来。同时,对这些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期限有的长达15年,甚至20年。然而,15年、20年后,商业银行中所有有权签发这类贷款的领导都已经退休,因此有很大的道德风险问题。稳健的商业银行应该首先把握住期限,10年以上的基本不贷,因为对于10年之后的经济变化谁也说不清楚。同时对这个平台的层级也要审慎,省政府一级相对较好,地区级有选择进行贷款,县级的就坚决不要贷款。这个问题会在明年或者后年爆发吗?连平教授的判断是还不至于:只要政策没有出现极度的紧缩就不至于,而他认为信贷增量在2010年绝对不会低到7万亿以下。

资本大量流入的得与失

2005年的一件大事是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改革之后,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资本开始大规模流入。这种大规模的流入有很多迹象:第一,贸易顺差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第二,FDI规模不断上升。这里面有多少是热钱?很多人进行了分析,但没有人能拿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数据。连平教授认为是拿不出的。因为出口、进口中间有多少资金的流入来源于贸易谁也算不清楚,如果算得清楚就可以管住了。最典型的例子:当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如果有一笔钱流入中国,但是却苦无门路,那么境内公司和境外关联公司之间可以签一个合同,说要办某件事,最后境外的公司违约,合同上写着违约金1800万美元,于是1800万美元就打入境内公司的账上了,这完全符合法律。除此之外,贸易中出口高报,进口低报等等各种各样的手段使得大量的资金从境外流入。境外资金流入的目的是什么?因为人民币在升值,经济增长前景看好,认为钱进来会有比较好的回报,有人做了一个估计,如果人民币一年升值10%,加上存放在银行如果是2%-3%的利率的话,就会有12%-13%的回报,如果胆子大一点去投资股票或者房地产收益就更高了。

人民币自05年下半年到08年下半年,三年不到的时间升值了20%多一点,这个幅度不算小,当然也还没有大到达到欧美和日本的期望。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同时人民币又大幅升值,中国会不会走上80年代末日本经济的老路?连平教授认为,在所有宏观经济的问题中,最令人担心的就是这件事,而其他事情在中国行政管理的力量以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都能解决。

资本的大量流入对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大压力,一是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出口是很不利的,同时对中央银行也带来很多压力,从储备大幅增长可以看出。事实上,储备增长有好有坏,好的是可以显现中国空前强大的国力,但是大量外汇的流入导致央行大量的外汇占款,因为其要在市场上买进外汇,同时释放人民币,这一外汇占款的总量最近两年来的数据是12万亿人民币。即由于购买这些外汇,央行投向市场的人民币总额高达12万亿,通过发行央行票据进行对冲,大约三分之二的流动性得到了回收,但是仍然有大约三分之一没有通过收回,增加了货币投放量。

另一方面,这些流入的外汇资金对于中国经济发挥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在看这个问题之前,对于此次经济刺激措施,首先想问的是:银行有没有能力发放这么多信贷?银行会不会惜贷?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做比较,中国政府当时也增加财政赤字,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相对力度和这次差不多。但是当时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这次相比就相距甚远。98年财政资金下去了,需要信贷投入的时候,银行信贷跟不上。表面上看,银行非常谨慎,惜贷,但实际上是银行没有那么大的流动性。因为商业银行在98年、99年间,不良贷款比率高达40%。商业银行看上去有很多贷款,但这些贷款大部分是收不回来的,因此银行的信贷能力非常之弱。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良贷款呢?一方面,当时整个经济环境不好,银行的管理也不好。但更加重要的一个方面是,89年之后连续三年,由于出口等方面的影响,中国经济出现滑坡,GDP增长率最低时只有4%,中央高层领导很着急,邓小平南巡去深圳,为了拉动经济高速增长,只有靠银行放贷款,银行不断放宽信贷的标准和条件,企业拿了钱去搞建设。于是从93-97年的五年中,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GDP增速连续五年保持在2位数以上。然而高速增长的代价就是在商业银行里积累了40%左右的不良资产。

这次的金融危机中,商业银行的状况跟十年前有很大的不同,03、04年,商业银行引入外国投资者,重组上市,整个商业银行被摊在阳光下,银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非常宽裕,商业银行流动性从何而来?这就跟资本大量流入有很大的关系,道理很简单,资本大量流入,央行买进外汇释放出大量人民币,这些人民币没有完全被对冲掉,有好几万亿留在了经济当中,这些钱最终还是反映到了商业银行里面。因为,对银行来讲,无非来说是两大块:一块称作是银行的资金交易,主要跟同业打交道,把钱借个其他银行或者证券公司,利差很小。还有一块是信贷,跟公司、个人打交道,利差大。这一块的钱减少了,另一块同业的钱就多了起来,比如说资本市场非常活跃,居民存款、企业存款增速放缓,很多人拿了这些钱去炒股票,炒股票的钱最后到银行资金交易这一账户上了,因为是同业来往,所有同业的钱最后的账户都还是开在银行里。因此,05年之后,中国的银行的流动性非常宽裕,钱很多。2008年11月份,中央推出积极地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时候,银行业的整体的贷存比大约为61%,而监管标准是75%,说明银行有非常强的信贷能力。这个就反映了大量资本流入对中国经济带来的积极作用。

未来资本流动的趋势是怎样的呢?08年底到09年初,资本流入速度明显放慢,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基本上没有,反而有了贬值的压力,08年12月份时人民币曾经跌停3天,当时有人说人民币可能要贬值半年到一年,连平教授当时就判断不可能,虽然市场上有这种预期,NDF也持续贬值,但是中国政府却是不可能让人民币贬值的。因为在当时危机的情况下,一旦通过贬值来刺激出口,必然招致贸易对手国强烈的反应,同时,可能会引起周边国家的竞争性贬值。因此在这种关键时刻,是不可能让人民币贬值的。

现在的中国跟过去已经有很大不同了,中国这户人家,家大业大,在对外交往上有两个账户。第一个账户是贸易账户,第二个账户是资本流动的账户。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大概是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汇率政策只需要关注贸易账户,改革开放一直到90年代中期20年间,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是贬值的,从1:1.7,一直贬到1:8.7,贬值促进了中国贸易的发展,使得贸易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一架马车,由于资本流动太小,长期不用去看资本账户。但是2003年之后,资本流动速度越来越快,资本账户急剧膨胀,资本账户总量跟贸易账户的总量相比,还不及贸易账户,但已经差不多了,在五分之四到四分之三之间。如果贬值的话,资本会加速流出,意味着房地产和股市会下跌,因此汇率政策不仅要关注贸易,更要兼顾资本流动。

从现在来看,资本流入还会进一步加快,进一步加快的风险是什么?流入的境外资本所有权的主体是境外,还包括中国在境外开设的公司(很多还是国有企业),将来一旦出现资本外逃,不仅是外资外逃,内资也要外逃,那就是暴风骤雨。因此,随着资金流入规模越来越大,如果将来放开人民币短期资本的流入,尤其是短期证券资金的流入,万一遇到风吹草动,或者是经济周期,这些内资外资都会夺路而逃。看看当时的泰国,泰国当时出危机之前有17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其进出口大概可以维持3个月以上,但是资本外逃时,一个礼拜就用完了这些外汇,这一过程伴随泰国货币的贬值,股市的下跌,房地产的下跌,可以说泰国20,3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的一半在1周之内就被拿掉了。

现在中国经济的这些问题随着资本流入的逐步增加也在积累,连平教授的观点是:第一,汇率要基本稳定;第二,贸易和资本流动尽可能要促使其平衡,不要过多的去追求顺差,或者说不要追求顺差,有的时候要去追求逆差;第三,资本项下的人民币可兑换,尤其是短期证券资金的管理始终不要彻底放开,始终对其要有一定的限制,逐步放开,绝对不要觉得自己有5万亿的外汇储备,自己经济非常好而掉以轻心。中国躲过了两次大劫:一次躲过亚洲金融危机,是因为资本账户不开放,人民币在资本项下没有自由兑换,所以资本要夺路外逃有很多障碍;第二次就是这次的危机,也是万幸,05年以后流入这么多的外部资金,如果也让其能流出的话,那这次受到的打击就更大。股市、房市会出现我们现在都想象不到的下跌。

其实我们的决策部门对这一点也有清晰的认识,在这方面非常小心。但资本账户将来总有一天还是要开放的,比如再过10年、20年之后,中国经济的规模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就可以应付这些挑战。

资产价格上涨的利与弊

现在人们说到资产价格,说的较多的还是怕泡沫过大对经济的影响。很多人觉得,如果泡沫破灭,股市下跌,会打击投资者。但连平教授觉得泡沫更大的问题是对实体经济的伤害。泡沫过大,经济有过度金融化的趋势,会使企业家没有积极性去投资实体经济。举一个例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最初的一段时间中间,上海地方的上市公司在整个上市公司里占的比例最大。但是10年之后再去看看这些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好的没有几家。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公司上市完了之后,老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资本运作方面,由于股市泡沫比较大,经常有很大的波动,从资本运作上赚的钱比做实业来得容易的多,因此能把多少的精力放在做实业上面?

但是从最近的情况来看,资产价格合理上涨对经济增长还是有明显好处的,这个从基本的经济理论可以很容易理解,比如说托宾效应,财富增长对个人、企业而言会增加其未来的投资,我们的政府也强调要有财产性收入,合理的收入还是有助于投资和消费的增长的。08年以来,股票市场的表现对经济恢复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的股市在2007年的十月份涨到6100多点之后,就掉头向下,一直跌到08年的10月份。08年10月份恰恰是全球的金融危机急剧变化、风声鹤唳的时候,但是中国的股市不跌了。10月份之后股市开始逐步上扬,第一波大概涨到了2月份,一小段时间的徘徊之后,又从2月份底一直上涨到7、8月份。

同时09年2月份之后,房市也开始复苏。股市的问题跟房地产相比,政策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房价是如此之高,中央政府是很不愿意看到的。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不可能大跌的,因为有最重要的三个利益集团:开发商、政府、银行。这三个方面对房地产供求起决定作用,个人买房者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是弱势群体,只能被动接受房价的变化。这三个势力集团会利用各种办法,协调、抱团把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维持住。去年实际上有一段时间房地产业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一旦出现转机,房价涨起来没有商量。

对于未来股市,随着现在经济的回升,同时流动性比较宽松,政策在短期内也不会有明显的收缩。因此短期内,中国的股市还会有一个不小的涨幅。而连平教授比较担心的是明年,比如说一季度到二季度,可能会出现一波较大幅度的上涨,在目前这个水平上再有较大幅度的上涨,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泡沫。

政策上,连平教授的个人判断是在明年年终前后会有变化,现在政策的变化不能简单的看其表述上是适度宽松的,或是宽松的,或是走向稳健的,关键是看实质。其实现在的政策已经在朝稳健的方向在转,从流动性的管理来看已经在适当的收紧,明年的话相信力度还会再大一些。必要的时候,还会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但是从整个货币政策实施的历程来看,以及从中国经济的本质特点来看,初期实施的收紧政策力度必然是很小的,很微弱的,因为增长总比下跌要好。

 

(王碧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