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6期(总第653期)认清形势、加强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发布日期:2007-04-02 11:03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认清形势、加强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张茅(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1]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中国健康和养老问题国际研讨会。看到如此众多的中外专家学者与会,关心和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我感到非常振奋和鼓舞。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中国老龄化问题,寻求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途径和对策,对于我们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就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面临的问题和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谈几点认识。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关键的时期。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处于老龄社会,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1%,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据预测,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届时我国老龄人口总量比美国全部人口还多。从本世纪前半叶开始,我国将始终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国家。我国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0%,仅用不到50年时间,而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要用100年左右的时间。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而言,这一速度的确是惊人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家庭结构、老年群体状况及城乡老年人口分布将呈现许多变化。一是纯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结构家庭(一对夫妇同时赡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逐渐增多。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纯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比例城市约为40.3%,农村约为37.8%,并在继续增加。二是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4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达1520万,预计到2020年将翻一翻,2052年将超过1亿,占世界高龄老人总量的1/4。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本世纪前半叶,我国高龄老年人平均增长率超过4%,是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的1.7倍。高龄老人的这种增长速度在世界人口老龄化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三是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0年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0.9%,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2020年、2030年将分别高于城镇5个和7个百分点。老龄化对农村的冲击比城镇更为严重。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四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而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较为发达的情况下自然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以上。

    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赡养比结构、代际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养老、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对老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也较为迟滞,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

    一是现行养老保障体系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的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抚养结构的根本性转变,造成在本已较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养老金缴费者急剧减少和领取者大量增多,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付压力逐年加大。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之比为12.8:1,2004年锐减到3:1,养老负担急剧加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窄,只在城镇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绝大多数农村老龄人口还没有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医疗保障体制不适应老年群体迅猛增加的要求。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消费的主体,据统计,60岁以上老人余寿中约有2/3时间为带病期。而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衡,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小,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个人负担费用上涨过快。老年人口总量的迅速增长,对医疗资源的消费和占用越来越大,而支付能力有限,这将给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

    三是老年照料服务体系不适应老年人服务需求增长的要求。不断增多的高龄、病残、独居老人,要求提供社会照料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多。目前,我国约有3250万老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照料护理服务。但社会养老床位数占老年人的总数只有0.84%,而发达国家约为7%。这表明,我国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服务能力需要大力加强。

    四是传统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的要求。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企业退休人员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都将进入社区,对其实行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已成必然。这就要求社区承担起健全老年工作机制、培育和发展老年群众组织、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供老年活动项目、活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引导老年人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等任务,迫切要求加强社区建设,发展社区服务。但我国的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社区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都亟待快速提升。

 

  三、发展老龄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龄事业发展直接影响中国发展改革和稳定大局,直接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第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维护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促进人口的全面发展。

    第二,发展老龄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老年群体既是小康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小康社会的共享者。如果没有老年人参与,就不可能真正建成小康社会;如果没有老年人同步进入,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的小康社会。发展老龄事业,解决老年人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对于确保老年人在有保障、有尊严、有安全的社会条件下生活,对于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都重要现实意义。

    第三,发展老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具有尊老敬老的光荣传统。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优良传统,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涉及千家万户,有利于老年人生活安康,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第四,发展老龄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目前农村老龄化程度已高于城镇,随着青壮年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将来还会进一步发展,农村“留守老人”将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由于历史原因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如果他们的养老、医疗等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不完整的。

 

  四、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人口现象是一个长周期事件,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未雨绸缪,抓住机遇,提前应对。而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

    一要抓紧落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把老龄事业发展摆到重要位置,按照《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发展老龄事业,加强老龄工作。要围绕老年人生活保障、老龄服务基础设施、养老服务业发展、老年人精神文化、老年人权益保障等重点任务,扎扎实实地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要加快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建设,大力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坚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建立和完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不断总结推广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结合社区服务体系规划的实施,把社区老年照料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社区的养老服务能力。积极发展社会化机构养老服务,完善社会养老服务功能。政府要加大对老年福利设施的投入,积极发展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老年服务设施领域。进一步推动落实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开发老年用品和服务,培育老龄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化资金投入和经营运作方式兴办老龄服务业,提高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和服务水平。特别要实施好“爱心护理工程”,解决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问题。

    三要推动农村老龄事业发展。农村老龄事业是老龄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把农村老龄事业发展放到突出位置来抓,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农村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探索解决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扶助制度。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要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强基层老年组织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特别要高度重视解决好农村留守老人和农村五保老年人供养问题。

    四要加强道德和法制建设,进一步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大力弘扬敬老养老助老传统美德,对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调节家庭关系,促进代际和顺、老少共融,提升社会和谐与文明程度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样化,道德的标准和约束力发生了变化,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遇到一些新的情况。必须大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教育,积极开展家庭美德教育,把传统孝道的精髓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加强舆论宣传,形成生活上关心老年人、精神上慰藉老年人、权益上维护老年人的良好氛围。认真落实和完善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从解决关系老年人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和提高生活质量等现实问题入手,促进形成全面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对老年人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打击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五要高度重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和对策研究。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是史无前例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因此,必须加强对老龄社会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加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老龄事业的研究,准确把握老龄事业发展情况,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注重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深入做好政策调研,提出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对策措施,努力做好相关制度安排,寻求应对老龄化的最佳途径和解决方案。

    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战略工程,必须有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支撑。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既有世界共性的一面,又有中国特殊性的一面;发展老龄事业既要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又要结合中国国情大胆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老龄事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形势、任务也在不断变化,迫切需要理论的支持和引导。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的问题,都是我们高度关注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十分重视此次研讨会,希望也相信通过研讨交流,能够开拓视野,相互启迪,集思广益,既从理论上积极探索,又能更多地提出操作性较强的政策建议,通过各位专家学者建言献计,进一步完善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措施,从而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会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