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75期(总第637期)一次性木筷政策需要兼顾环保、就业与发展目标

发布日期:2006-12-28 10:53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一次性木筷政策需要兼顾环保、就业与发展目标

 

卢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曹玉昆、陈丽荣(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近年媒体关注我国一次性木筷生产的环境成本问题,讨论中有观点提出应限制甚至禁止一次性木筷消费以保护森林资源。政府有关部门也加大对该行业管制力度,尤其是新近出台的多项税收政策使该行业面临困境。公众关注环保体现我国社会进步,无疑应当充分肯定;然而实施行政性管制政策需要考察管制对象经济属性特点以及舆论批评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以求兼顾环保、就业和发展目标。基于对该行业初步调研结果,本文对现行一次性木筷政策提出反思和探讨。

 

  一次性筷子行业发展概况

    一次性筷子源自日本。随着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成长和劳动力成本提高,日本企业到韩国、印尼、加拿大、台湾等地建厂生产,尝试把这一产业向国外转移。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内外贸与森工企业引进一次性木筷生产。由于该产品投资少、见效快、出口创汇、并能有效利用其它场合经济价值较低的杨木、桦木等资源,因而在东北和内蒙林区快速发展。随着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生产相对竞争力下降,日本企业利用补偿贸易等多种形式把该产品生产能力大量转移到我国。到1980年代中后期,全国一次性筷子年产量达到100多万箱,年出口创汇达2500多万美元。

    1989年西方国家对我实施经济制裁,国内一次性木筷由于出口销路受阻受到严重打击。1992年以后进入发展新阶段,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生产和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995年生产企业达到300余家,产量高达700多万箱,其中50%以上用于出口;2005年产量增长到1300万箱上下,出口增长到500万箱,金额约12500万美元;其中黑龙江省出口260万箱,金额约6500万美元;黑龙江产量和出口供货量都占全国八成左右。二是由于一次性筷子具有价格低廉、防止病菌交叉传播以及使用方便等特点,开始在国内餐饮业得以推广使用,成为缺少消毒设备低档餐馆以及快餐盒饭的配套餐具。随着人们对方便饮食需求增长,一次性木筷逐步成为普通老百姓日常消费品。三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一次性木筷经营主体发生变化,如黑龙江民营企业取代国有森工企业和外贸公司成为主角,生产出口企业达到500多家。

 

  对一次性筷子批评和管制政策

    近年一次性木筷行业发展面临始料未及困难。主要是媒体出现对一次性筷子诸多批评意见,推动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管制政策,特别是新近出台的多项税收政策给这一行业带来前所未有压力。

    针对一次性木筷行业批评有两个观点影响较大。一是认为一次性木筷生产消费造成森林资源大面积破坏。评论人士对一次性筷子木材消耗量提出不同估计,有人认为“耗掉木材近500万立方米,占全年木材消耗的18%”;有的甚至提出消耗木材1000万立方米。基于上述推测,有观点提出木制一次性筷子“是一种对于人类生态环境的大破坏,涉及的是国家森林资源的大量流失,国家应该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并予以全面禁止生产”。

    二是从中日比较角度着眼,认为日本国内森林覆盖率高达65%,然而不用本国木材制作筷子,反而从我国每年进口几百亿双筷子,对比之下我国森林覆盖率低得多,反而大量生产一次性木筷,因而不正常和不合理。有人还提出“日本政府进口我国木筷,是带有掠夺、破坏我国资源性质的想法和行为”。给定中日关系历史背景,这类观点在大众媒体讨论场合比较容易获得共鸣和认同。

    上述评论观点较早对某些地方政府政策产生影响,近年某些省区和城市曾出台禁止消费一次性筷子地方行政法规,使这一行业发展受到限制。近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抑制性税收政策,对这一行业造成更大压力。例如2004年取消一次性木筷出口退税并征收17%的增值税,2006年4月1日对一次性筷子增收5%消费税,2006年11月1日又征收10%出口关税,一次性筷子大概已成为我国流转税负最重的农林产品之一。有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对这一行业有意“寓禁于征”,虽未必准确却也不无道理。

 

  一次性筷子行业的经济属性

    为评估上述严厉管制政策是否适当,首先观察一次性木筷行业经济属性。我国一次性木筷行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生产投入方面具有劳动密集特点。3万箱规模的一次性木筷生产工厂一般只需要几十万元投资,购置国产加工机器并建造厂房后,就能雇用150-200人工人生产。技术和资本门槛不高,就业创造效果比较强。据业内人士估计,黑龙江一次性木筷行业总共约为5-6万工人提供就业机会,加上包装材料、货物运输等上下游辅助关联行业,就业规模应在7-8万人上下,大约20万林区和农村人口以此为生,全国范围估计涉及30万林区和农村人口的生计。另外一次性筷子生产除了旋切、蒸煮等少数工序外,对大部分就业人员技能要求不高,有利于吸纳黑龙江林区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面临的非熟练劳动力过剩压力。

    二是能够有效利用原来经济价值较低林木资源。一次性木筷所用国内木材主要是杨木和桦木。杨桦木色白、质软,利用价值很低,属于第四类经济木材。1980年代初杨桦木主要作为薪炭材使用,在60-100元/立方米价位上还供大于求;部分由于一次性木筷行业原料需求拉动,目前这类木材价格已达到约800-1100元/立方米。如果取消一次性筷子行业,杨桦木(主要是杨木)将不得不用于附加值和收益低得多的包装箱板等其他方面的生产,其经济价值预计也会随之大幅降低。

    三是国内消费对象主要是低档餐馆就餐的中低收入消费者以及用盒饭作为工作餐或生活便餐的普通消费者。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便利,同时有助于缺乏消毒设备的低档餐馆改善进餐卫生条件。高收入者对一次性筷子使用频率反而较低。

    四是一次性筷子行业具有开放性和国际性特点。一次性木筷从日本引入,目前1000多万箱产量中仍有一半左右出口到日韩等国,因而在产业链终端消费环节上具有较高开放性。加工一次性木筷所需木材相当一部分从俄罗斯进口,在上游原料环节也具有较高开放性。俄罗斯木材供应比较优势很强,2003-2005年该国森林采伐限额(annual allowable cut)为5.59-5.64亿立方米,实际采伐量(actual harvested volume) 为1.26-1.32立方米,实际利用率仅为22.5%-23.4%。从俄罗斯进口部分木材加工生产一次性木筷符合开放经济发展原理,对中俄两国经济发展互惠有利。另外黑龙江林区相对闭塞,外向型经济活动不仅能创造直接经济利益,而且在信息、观念、人才方面具有正面溢出效应。

 

  一次性筷子是否危害我国森林资源?

    一次性筷子既然具有“劳动密集、穷人生计、百姓消费、外向行业”等经济属性特点,政府对这类产业一般应采取扶持鼓励政策。要理解和评估政府有关部门目前这一行业实行的寓禁于征政策,关键要考察上述针对该行业两方面批评是否有足够依据,特别是要分析一次性筷子行业是否真得危害了我国森林资源。

    略加思考不难发现,从中日比较角度对一次性筷子提出的批评难以成立。日本一次性木筷产业较多转移到我国,主要是日本劳动力成本相对上升及其国内产业比较优势结构发生变动的结果,与家电等制造业产品向我国转移受到相同经济规律作用。实际上早先时期日本国内一次性木筷企业也曾抵制这一进程,甚至试图说服日本政府通过贸易制裁手段延缓该产业向我国转移。我国与日本处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日本放弃某个产业不等于我国也不应发展。看到日本从我国进口一次性木筷便认为是阴谋破坏我国森林资源的推测更是缺乏依据。

    对一次性木筷是否危害我国森林资源问题,则需要略加展开分析讨论。生产一次性木筷确实需要利用木材资源。由于我国历史时期过度砍伐森林曾对环境造成损害,目前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森林和生态保护仍面临严重压力,媒体和公众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都有道理,有关政策对环保目标给以足够优先度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关键问题在于,认定一次性木筷危害我国森林资源指责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从以下四个层面观察,我们认为这方面批评与基本事实存在较大出入。

    第一从木材原料来源和构成看,一次性木筷没有危害我国森林资源。一次性木筷出口产品包括天削、利久、元录、小判等4大种类,其中天削木筷原材料为白松,占出口总量5%,其原料基本从俄罗斯进口的,没有消耗国内白松资源。其它主要原材料是桦木、杨木,大约30%来自俄罗斯,70%来自国内。杨桦树适应性和自我繁殖力强,是采伐后天然更新中的“先锋树种”。杨桦木可用于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工艺成熟期为10-15年,自然成熟期为30-40年,30年后杨桦木尤其是杨木材芯会自然腐烂,失去其应有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本来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加以利用。

    第二从木材实际利用数量及其相对资源比重看,认定一次性木筷危害森林资源显然言过其实。现今技术条件下1立方米木材可以生产8-10箱筷子,每年1000万箱左右生产量消耗杨桦木为100多万立方米左右。由于部分从俄罗斯进口,耗费国内杨桦木数量约为100万立方米。媒体讨论提出耗用木材500多万立方米甚至1000多万立方米,与实际情况不符。从相对利用量角度看,国家“十一五”期间规定的年采伐限额为24815.5万立方米,一次性木筷每年消耗的杨桦木仅占国家森林采伐限额的0.4%。2004年杨桦林共有672万公顷,有1/3属于商品林,以杨木、桦木作为优势树种的用材林总蓄积量为7亿多立方米,其中东北及内蒙林区杨、桦木分别占用材林蓄积量的78%和85%。如以杨桦林30年树龄粗略计算合理采伐量,一年杨桦树合理采伐量应有2000多万立方米,一次性筷子消费量同样仅占很小部分。

    第三从我国木材采伐现行监管程序看,认定一次性筷子危害森林资源也不合事实。目前我国木材采伐在国家规定限额内进行的。森林采伐限额指一个行政区域每年能够采伐消耗森林和林木蓄积的最大限量,超过限额采伐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者会被追究法律责任。需要说明,对目前木材采伐限额执行是否完全到位问题,还需要结合不同地区情况具体研究,然而有理由相信目前一次性筷子生产对木材取用大体是在合理政策规范环境下进行,与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无序砍伐局面有根本差异。

    最后从天保工程实行以来我国森林资源形势初步好转情况看,一次性筷子危害森林资源观点同样不能成立。统计数据显示,1998-2003年间我国活立木蓄积量从118立方米增长到136.18立方米,森林木蓄积量从101立方米增长到124.56立方米,森林面积13370万公顷增长到17490.92公顷,森林覆盖率从14%上升到18.21%。应当注意到上述数据有可能因为虚报等原因产生误差,另外同等数量采伐树木与新植树木在生态功能方面也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如何审慎科学地解读上述数据含义还可以探讨。然而从执行天保工程基本情况看,有理由肯定我国森林资源保护总体状况确实有所改善,因而从一个侧面说明一次性木筷产业发展与森林保护目标可能相互兼容。

 

  改进一次性木筷行业管理的政策建议

    经济常识告诉我们,木材是以太阳能为基本生长条件的可再生性资源。当一国森林蓄积量达到生长和消费平衡时就能实现青山常在和永续利用目标,从而使森林一方面发挥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另一方面承担帮助群众就业谋生的经济发展功能。干预政策设计需要分辨利用资源和破坏资源区别,既防止过度消耗森林资源对自然环境带来损害,同时应允准和扶持林区人民对森林资源有序利用谋求发展。出于环保动机实行政策干预也需要考量“过犹不及”问题。

    对一次性木筷行业初步考察结果显示,该产品具有“劳动密集、穷人生计、百姓消费、外向行业”等经济属性,媒体对该行业批评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过于严厉的限制政策可能并不适当。因而建议有关部门考虑以下政策调整措施。

    重新评估和调整对一次性木筷实行的特殊税收政策。一次性筷子并非奢侈品,如果实际对环境没有显著负面影响,建议有关部门考虑取消对一次性木筷征收的消费税。另外农林产品参与国际分工,对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有促进作用,建议有关部门考虑取消对一次性木筷征收的出口税。

    加强行业管理和规范。2005年10月10日,国家质检等部门颁布了一次性筷子产品标准,对其类型、包装、检测规则、标志、贮存及运输等给以明确规定。该标准对一次性筷子行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建议质检部门与行业协会相互配合,加强对该产品生产实施质量认证和质量监管,保证更好实现一次性筷子的卫生功能。

    积极探索一次性木筷子回收利用。一次性筷子回收存在收集不易、存留油污难以处理、回收价格低等方面困难。从社会合理分摊环境保护成本角度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回收利用方式。一是在消费环节试行推广垃圾分类管理对一次性筷子做分离处理。二是由行业协会组建机构实施一次性筷子回收。三是国家考虑对筷子回收给予适当补贴,行业内企业每年贡献相当于销售额一定比例资金为筷子回收提供补贴。

    利用中俄资源互补性条件发展一次性筷子生产。依托两国政府积极发展双边经贸关系方针,鼓励通过贸易投资方式合作进行一次性筷子生产。研究探索在俄罗斯边境地区合作建立经济开发区,把部分一次性筷子生产转移到木材产地更为丰富的俄罗斯。

    本文在初步考察基础上提出分析建议。考虑到该行业涉及多重利益诉求以及不同政府部门管理职能,建议相关部门牵头组织专题调研,对一次性木筷问题进行更全面系统研究,从而为一次性筷子以及类似木材原料加工品行业政策设计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