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经济理论发展系列简报之一

发布日期:2015-03-03 11:24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简报2015年第002期(总第1188期)

 

背景介绍:2015年2月28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和信息社会50人论坛主办的“信息时代的经济理论发展”研讨会在万众楼举办。我们将分两期简报报告此次会议内容。本期简报报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张维迎教授、卢锋教授和阿里巴巴资深专家张居衍博士的发言。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tangjie@nsd.pku.edu.cn,并经主讲人本人审阅

 

张维迎:观念、不确定性与预测

经济学假设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利益驱动的,每个人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整个社会可以看作是利益的博弈,甚至制度的变革也是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如果我们假定人的行为完全是由利益支配的,经济学就毫无用处。无论经济学家怎么说,人该怎么行为就怎么行为。但是所有的思想家都深深地相信,人的行为受观念的指引,即观念是重要的。

我们人类是地球上唯一理性的动物。“理性”意味着我们会思考、会分析,做事有目的。经济学的假设是工具理性,也就是说理性只是人们达到目的的一种方式;康德认为理性就是目的,一个人能用理性统治欲望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理性的人。经济学可能要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

为什么观念是重要的?因为人的利益也需要通过观念来认识。观念决定什么符合我们的利益,什么不符合我们的利益。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不是喝红酒,是不是抽烟,都和观念有关。利益未必仅仅是物质利益。在后工业社会,非物质利益变得更为重要。此外,观念还决定什么东西可以选择。你脑子里的可行性的空间,取决于你有什么样的观念。最后,观念之所以重要,更是因为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性,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对未来的理解,是不完美的,不能基于过去的数据得到。世界还有很多潜在的、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这样才有对观念的需求。如果世界很简单,就不需要任何观念了。

值得强调的是不确定性与风险是不同的。风险是可定量的,可以通过保险来抵消,但是不确定性是不可定量的,不能通过保险来抵消。许多经济模型假定这个世界充满风险,而又拥有完全的信息。这需要满足四条假设:世界大部分时候是均衡的;因果关系是线性的;变化是不连续的、稀少的,而且由外生因素导致的;结果满足正态分布。但是这些假设是有问题的。比如观念与行为、分工与交换的因果关系就不是线性的。再比如,关于外生因素的假设,如果所有银行都用同一个模型来预测风险、管理资产,虽然局部上对每一个公司来说是最优的,整体上可能会导致灾难。

“观念是重要的”意味着预测很难,所以我们看到经济学家的预测结果很糟糕。大萧条没有预测到,墨西哥债务危机没有预测到,亚洲金融危机没有预测到,苏联垮台没有预测到,全球金融危机没有预测到。这是一个悖论,预测到了的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

大数据可以改变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考,但是大数据不可能使得信息变得完全,不确定性永远存在。30年前没有人预测到今天的手机,今天的互联网。五年前没有任何数据可以预测微信的成功。30年之后什么是最伟大的产业,也没有人能够预测到。所有可预测的东西都是没有多大意思的东西,而所有重要的东西都是难以预测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而最好的预测者是企业家,因为他们有能力处理不确定性。所有伟大的企业家不是根据过去的数据做出对未来的判断。任何人利用大数据也不会变成比尔·盖茨或乔布斯。

卢锋:经济学在颠覆中丰富发展

今天主要谈谈对于两个问题的看法。第一个问题是怎么看待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经济学的影响;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看待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经济学有一套相对来讲比较完整的理论。在过去十几年当中,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取得空前的发展,甚至有人认为经济学遭到颠覆。下面讲几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就是长尾现象。与长尾现象相对应的就是二八法则,即80%的销售和利润来自20%的顾客,而其它80%的顾客所能贡献的销售和利润只有20%。二八法则的启示是,不用事事专心,只要抓住那20%的顾客就可以了。长尾理论是对二八法则的巨大挑战,因为从那80%的顾客身上也可以赚很多钱,这个“尾巴”可以拉得很长。电子产品网上销售行业是长尾现象的主要经验基础,前提条件是电子产品网上库存成本为零。因为没有库存成本,任何一个产品哪怕一年只卖一次,也是值得储存的,也能贡献销售和利润。

信息技术发展不仅导致信息边际成本为零,并且有的产品存在消费者需求面网络效应。这里网络效应不同于传统行业也经常看到的厂商固定成本投入不可细分性等原因形成的供给面网络效应,而是由于对特定信息产品而言,消费者效用评价认为其他条件给定用户越多能够带来额外效应。早先微软操作系统,晚近的社交网站等平台性产品行业,都体现出这样的特点。一旦某家企业进入后,形成足够规模的网络,转移成本就极其巨大。我们看到,微信占据优势之后,即便是阿里巴巴这样强势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推“来往”新社交平台,最后也很如愿。这时只有出现革命性技术突破,才有可能打破原有局面。

总的来看,网络经济、信息革命确实丰富了我们对于经济学的认识,为经济学的发展供了很好的素材。但是还不能说经济学被颠覆了。经济学体系具有两方面功能,一是提供对人类行为方式的一种理解方式,即行为主体在限制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二是通过对价格、竞争机制分析,对稀缺资源的配置方式提供一种解释。经济行为分析与资源配置机制分析相互结合,具有难以完全替代的认识价值。从大量网络现象观察,被颠覆被改写的大多是形成特定经济现象的限制条件,难说颠覆了经济学基本分析逻辑和框架。与其说经济学被颠覆,还不如经济学可能在被颠覆的过程中来不断的调整自己、丰富自己、生存发展下去。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于中国体制转型改革具有重大和积极的意义。比如余额宝有利于打破金融垄断,滴滴打车能够区别定价,有利于打破出租车行业的垄断。更重要的是,信息时代技术条件,对于“观念的定价”、“思想的市场”产生广泛深刻影响,这对与解决我们国家身体已经逐步走到现代甚至后现代。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某些方面还停留在过去的反差和矛盾,都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张居衍:经济学如何消化信息经济现象的冲击

互联网的起点是联通,但重要的是互动。现在设计应用软件时很重要的出发点是让人跟人之间连接之后产生新的互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数据得到积累,成为一个最重要的要素,等待挖掘。这些数据能不能变成资产,数据怎么转让,怎么定价?这些是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问题。

信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新现象,但是现象是不能推翻理论的,只有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才能替代旧的理论框架。但信息经济带来的新现象却对现有的经济学概念产生了冲击,现有的理论框架该怎么来消化、吸收这些现象变化呢?在这方面,有三个层次的研究内容。

第一,数据的要素特性。数据的互补性、外部性、边际生产成本都跟资本不一样。需要研究数据的要素特征,理解这些要素特性怎么影响生产过程,并如何带来组织形态的变化,最后如何影响整个市场规则。第二,分工和专业化。互联网经济对传统分工理论和专业化的理论模型有直接的冲击。第三,互联网中出现很多合作行为,这与经济学理论的出发点不同。协作和共享究竟是人类的本能,还是某种制度安排的激励后果?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对未来的制度演化和文明选择,有直接的理论关联。

人们关心信息经济是否颠覆经济学。在这方面,有几个流行的“颠覆”提法。比如,所有权的颠覆;免费的颠覆;去中介化的颠覆。这些颠覆提法在概念、逻辑和结论上都有问题。

虽然不用担心互联网对经济学理论的颠覆,但如何更快诱发新的研究框架和问题?研究者首先必须参与互联网平台,学会使用新的互联网产品。让这些日常的体验刺激着对互联网前沿的想象和挑战。有了切身体验后才开始研究互联网现象。

(崔静远整理,唐杰修订,主讲人已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