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

发布日期:2014-09-02 08:44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简报2014年第062期(总第1157期)

 

 

背景介绍:2014年7月12日下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第一届博士后学术沙龙在朗润园举办。本期简报报告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霍学文、宏源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易欢欢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演讲内容。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tangjie@nsd.pku.edu.cn,并经主讲人本人审阅。

 

霍学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未来

一、中国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重塑金融支付方式、信息处理、资源匹配等传统功能,提高资金融通与金融服务效率的创新金融模式。2012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数超越台式电脑网民数,手机一跃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标志着我国已经走向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金融具有以下特点:即时性:用户可通过平板电脑、手机等便携设备上网,可随时随地享受互联网提供的金融服务;便捷性:转账、证券交易、支付等金融功能的实现只需在客户端按下按键即可;推送性:信息可及时推送到客户端;低成本:金融产品可随时随地交易,有助降低交易成本;集成性:手机上一个小小的App,可接入和集成更多的功能,具有小屏幕、大入口、高集成、易操作的特点;交互性:客户服务可以做到点对点,任一客户都能享受贵宾服务。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三方支付商业模式清晰、创新潜力巨大。第三方支付是非银行机构通过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在用户和银行之间建立起联系的电子支付模式。目前全国共有250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第三方支付逐渐成为我国支付清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工具和底层推动力量。

(2)P2P网贷较快增长。P2P网贷是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个人对个人的直接借贷的金融模式。据估算,2013年网贷行业成交规模超过1000亿元,比2012年增长5倍,较2011年增长10倍,参与人数超过20多万人次。除了交易规模大幅增长以外,2013年网贷平台数量激增,从2012年的约200家增加到约800家。

(3)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通过并购重组快速扩张,打造互联网金融闭合产业链。BAT三巨头之外,京东商城对供应商提供投/融资服务,还计划向普通用户推出金融频道,包括保险、理财、黄金和信用交易等。

(4)众筹融资萌芽初现,出现天使汇等行业领头企业。众筹融资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筹集项目资金的金融模式。目前众筹融资规模和企业数量仍较小,处于发展的萌芽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有众筹企业21家,其中天使汇、点名时间、淘梦网等是典型代表。根据天使汇官网数据,截至2014年3月1日,100个项目完成3亿的融资额,认证天使投资人接近1000人,登记创业者已达2万多人。

(5)大数据产业链加速形成,大数据金融模式效率极高。截至2014年2月中旬,阿里小贷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700亿元,服务小微企业逾70万家,户均贷款余额不超过4万元,不良率小于1%。该公司已实现单笔信贷成本2.3元,客户3分钟获贷,这种大数据金融模式有着很高的效率。

大数据对互联网金融产生深刻影响:金融服务将进一步从粗放式管理向精准化管理转型;由抵押文化向信用文化转变,更全面的信用体制和风险管理体制将会建立;从“利润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转型;从“关注整体”向“关注个体”转型;从关注顶端的20%客户向关注底层的80%客户转变。同时,大数据将使普惠金融成为可能。大数据金融将颠覆过去的“二八定律”——20%的客户创造80%的的利润、处于长尾的客户不创造利润或创造很少利润。大数据将使得长尾市场成为蓝海、助推中小微企业成长为优质客户。

(6)传统金融纷纷加速互联网金融布局。2012年建行的电商平台开业;2013年9月北京银行发布直销银行品牌,成为国内首家推出直销银行的银行;2014年2月28日,民生银行直销银行正式上线;2014年3月,华润银行直销银行上线。

二、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思考

中国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蓬勃发展,其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统金融体制不能满足大众和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为互联网金融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传统金融业只具备制度优势,在技术和信息上处于劣势,而互联网企业虽然没有制度优势,但是有得天独厚的技术和信息优势,因而有能力进入金融领域;第三方支付为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提供账户支持;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金融错位竞争,在空白处提供金融服务;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秉持鼓励创新、包容发展的态度,为互联网金融预留政策空间;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有效借鉴国际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服务具有传送高效、操作便捷、体验良好等特点吸引众多客户,形成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龙头企业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发挥引领和道路指引效应。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体现了四个原则。首先,供给创造需求。这是互联网时代提供金融产品、金融创新的基础原则。金融企业不可能计算出所有用户的需求,所以需要采用试错的方式,先给用户提供一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再根据用户的接受度对其进行改进和创新。其次,形式决定内容。移动互联网时代对金融产品的实现形式有很高要求,它必须足够方便、快捷,才能得到用户的广泛使用,否则用户可以轻易地转向其他替代产品。再次,受众决定未来。在中国,如果一个产品的用户达不到5000万人,那么该产品面临消亡危险;如果用户超过1亿人,才基本进入安全阶段。最后,技术改变一切。技术在现代金融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监管文件花费几页写出的内容,在底层技术实现上可能只需调整一个参数,金融从业者和监管者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技术。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监管,需要以保护金融消费者为中心。在支持创新的同时要注意防范风险;对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实行分类监管;要统一线上线下监管标准;处理好政府监管和自律管理的关系;注重各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

 

易欢欢: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颠覆与变革

过去20年的互联网主要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可以称之为消费互联网的时代。未来的20年将进入产业互联网的时代,每个行业都要被互联网所改变,其中包括金融业。

中国具有的一些独特性孕育了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首先,中国的虚拟化程度更高,互联网的渗透率达到33%、手机达到22%,而美国只有26%和12%。2012年年中,中国电子商务的渗透率达到6.2%,超过美国一个百分点,2013年进一步上升到7.8%,而美国仍然原地踏步。与之相应的是,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的增长率为41.98%,美国只有14.2%。其次,中国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由于缺乏外部的系统性竞争者,垄断利润高,竞争压力不足,创新动力不够,迫切需要来自于体系外部的系统性压力和战略竞争者。传统金融体制下,很多金融需求被抑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这部分需求释放出来。最后,中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年龄趋向成熟化。网民中占比最高的人群在25-35岁之间,网民的消费需求从食品、服装、图书产品向金融、教育、旅游产品转变,对金融产品的品类需求也从简单的网上银行转向证券、保险、基金及其他保障性金融产品。

互联网促进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崛起。根据国际经验,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一个国家将从储蓄型、投资型国家向理财型国家转变,其金融结构也从银行占比最大转向以资产管理为核心、最后转向保险业占比最大。美国和日本花费10-20年的时间完成这一转化过程,而中国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可能在几年之内就能实现这一巨大转变,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将得到大力发展。其中,中小金融机构将获得新机遇,比如天弘基金与支付宝合作,在很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客户数量和资产的爆炸性增长。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后是金融基础设施的建立。下面以三个典型案例来说明金融基础设施发生的巨大变化。(1)传统金融中,银行通过考评客户的信用率来决定是否提供贷款,而现在可以直接收集企业运营的实时信息,评估企业的财务情况。(2)过去人们需要通过征信公司或征信局查询信用信息,如今可以免费实时在线查询。(3)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的银行使用SWIFT,这个系统采用集中化网络,成本较高,因此要收取一定的电讯费。新出现的Ripple协议系统采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架构,交易成本为零。如果Ripple协议成为金融交易的标准协议,那么可以通过这个支付网络非常快捷的支付任一种货币,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甚至是比特币,而且没有跨行异地以及跨国支付的费用。

更多的金融基础设施正在建立,为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例如,苹果和谷歌的下一代手机中都将装备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以及声控、指纹等生物特征识别系统。这样一来,智能终端可以进行身份验证,直接作为物理营业网点实现开户过程。另一个例子是征信,这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瓶颈。随着2013年3月《征信业管理条例》发放和2013年12月《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出台,很多公司都在申请征信牌照。如果不同行业形成自己的征信数据并汇集起来,很多互联网平台都可以介入金融市场、提供金融服务,那么融资效率、融资成本将大大下降。

互联网金融吸引了大量电子商务公司和其它行业的涉足。以日本的乐天公司为例,它是日本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目前有一半以上的业务来源于互联网金融。它通过用户统一ID和统一数据库,打通线上和线下业务,使得从电商业务到证券业务的用户转换率高达62%。再如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从2002年开始大规模推动工业互联网,首先收集并分析产业链条里的设备状况、车间情形、库存、原材料供应、产业集群、上下游等一系列信息,再向上叠加金融服务。

 

(张耘昊整理,唐杰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