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专家看人民币国际化前景

发布日期:2014-07-07 11:24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简报2014年第052期(总第1147期)

 

 

背景简介:2014年5月20日和30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格政】系列活动“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下一个世界级的储备货币”在朗润园万众楼举行,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Arvind Subramanian博士与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泰国前副总理素帕猜博士分别发表演讲。我们将这两次活动合并为一期简报报告。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tangjie@nsd.pku.edu.cn,并经主讲人本人审阅。

 

Arvind Subramanian:未来15年内人民币将取代美元

世界货币史可以概括为一种货币取代另一种货币的过程,下一轮站在国际货币舞台的主角将是人民币。未来15年内人民币将取代美元,这是基于历史事实的推断也是出于中国自身利益考虑的抉择。

对于上述观点的质疑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下文将对这些质疑一一进行分析。(1)正如Krugman指出的那样,各国在货币使用上具有很强延续性,很难在短时间内转为使用其他货币。一个常用的论据就是在英国GDP总量落后美国的50余年内,英镑仍保持着货币上的统治地位。这就意味着即使今天中国在经济上取代了美国,也不代表人民币能在短期内取代美元地位。(2)中国的金融体系无论在深度、广度上都不足以支撑起一种国际货币,这不仅体现在中国目前对于资本账户的种种管制,也反映在金融产品的匮乏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3)中国政府能否给予国外投资者可信赖的产权保护,尤其是当中国自身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国外投资者的信心不仅依赖于经济规模,还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这里说的“制度”既要有可信赖的私有产权制度,也包含开放和透明的政治制度。很显然,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待完善。

一、货币使用的延续性不应被高估

我们承认从“经济第一”到“货币第一”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但也不应过分夸大所用时间。仅就GDP规模而言,美国在1872年左右就已经超越了英国,但是直到一战结束美国才在金融、贸易等多经济领域全面取代英国,成功坐上世界经济头把交椅。在此之后,又经历了十余年时间,到上世纪20年代中期美元真正取替英镑成为世界货币霸主。在这个例子中,从经济全面超越到货币地位超越需要接近20年左右,并非60-70年左右。

人民币取代美元所需的时间将会快于美元取代英镑的时间。除了GDP规模,真正决定一国货币能否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指标还应包括该国贸易量大小、经常账户头寸以及储备货币多少等多方面因素。时至今日,仅就贸易量而言,中国作为接棒者,已经比当年的美国更具优势。基于我的测算,结合经济、贸易、金融等多维度指标,中国的经济综合指标在2011年附近已经超越美国,15年之后,也就是2025年左右人民币取代美元地位绝非天方夜谭。

事实上,在东亚已经出现了人民币地位超越美元的迹象。通过对比2005年6月 -2008年6月以及2010年6月-2013年6月这两个时间段,我们发现东亚10种主要货币中盯住美元的货币由6个下降至3个,与之相反,盯住人民币的货币由3个上升到7个。这一升一降显示的是人民币在这一区域的地位正不断攀升。同时放眼世界其他地区,各国货币与人民币的联动性正不断提升,其背后原因是各国与中国贸易往来日益密切。

有人质疑,最近中国周边国家增加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数量,其主要动机是出于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未来一旦这种升值预期降低,各国持有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兴趣有可能降低。实际上,在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过程中,美元的波动性贬值也确实曾经造成部分国家减少美元在其储备货币中比例,但这只是短期震荡,总体趋势仍是美元在世界储备货币中的比重稳步上升。类似的道理,未来即使人民币出现小幅贬值,造成周边国家部分减持人民币,这也仅仅会是短期波动现象,无法影响到长期发展趋势。

二、中国金融体系正在不断改革

我的看法是问题当然有,但中国正在进行改革;改革步伐虽然不够快,但总体趋势是不断向前。近年来,通过将香港、上海等地作为金融实验区,中国正不断放松资本管制。尤其是新近成立的上海自贸区,它将成为政府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具有深远意义。资本账户的开放能够形成金融体系改革的倒逼机制,突破既有利益集团的改革阻力。同时央行也在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货币互换、外汇期权等交易,试图在深度和广度上完善金融市场。上述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台既是外部压力的产物,也是中国出于自身长远发展的决策。

在利率市场化问题上,中国已经认识到利率扭曲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危害,尤其是低息贷款过分向国有企业集中后积聚的金融风险。未来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资金流向最具生产力的私有部门,中国应该进一步推动市场化进程,让价格能够真正发挥信号作用。同时借贷成本的上升还能促进企业更多使用劳动力,使得劳动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上升,扭转当前工资收入占比不断下降的趋势。

在外汇市场上,由于人为干预而累积的大量外汇储备已经成为中国央行的烫手山芋,此外由于种种非市场化行为,中国政府和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遭受了种种阻碍以及贸易制裁,这都是促使中国政府进行改革的动力。

关于金融发展水平和货币国际化的关系,有一些争论。比如有观点认为只有一国具有堪比美国的完善金融体系后,该国货币才有望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但事实上,金融市场是可以随着开放和改革逐渐自我完善的,我们应该动态的看待这个问题。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并不一定要等到中国金融市场能够完全媲美华尔街之后才着手进行,相反只需在达到类似韩国、印度的金融市场这样一种相对完善的水平后即可逐步推进。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即使到了2030年,中国依旧是一个中高等收入国家,就人均GDP而言仍与美国相距甚远,这与美元取代英镑时美国的经济地位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我的观点是,在一国货币能否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问题上,经济体总规模远比人均收入、金融发展水平等因素重要得多。规模总量更大,意味着与其他各国贸易往来更为密切,对于伙伴国的影响也更深远。这方面可以拿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和今天的中国做一个比较。当时的日本在很多方面都与当下的中国具有可比性:同样都是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大有赶超美国之势;同时两国也都有意推动本国货币国际化。但是从各种指标来看,日元的国际化进程都远不如今天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顺利。这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使之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更重要的影响。

关于改革的实施方案,我认为总体而言应该采取渐进式、以少数地区先行试点、保留一定政府干预空间的改革模式,可以逐步在5年内实现资本账户可自由兑换,在10年内逐步推动金融领域重大改革。

三、中国政府能够给予外国投资者有效的产权保护

这么做是符合中国政府自身长远利益的,所以是一种可信承诺。人民币未来如果能取代美元,不仅本国进出口企业将大大受益,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也将再上一个台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对产权的有效保护是建立起外国投资者信心的必要条件。这也意味着,如果我们相信中国政府足够远视,更看重人民币国际化所能带来的长远利益,那么他们是有足够动机来构建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的。未来外国投资者会在一次次考验中试探性地建立对中国经济、政治、法律体系的信心,这是对中国政府的一系列考验,尤其是当中国面临经济下行风险时候。

 

素帕猜:人民币将是下一个世界级的储备货币

一、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金融格局的重构和升级

先看一个真实的案例。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冰岛深陷金融危机,三大主要银行面临崩溃。当时的冰岛总统去欧洲各国寻求帮助却空手而归。然后他把视线转向了中国,中国并没有给予直接的资金帮助,但是中国央行和冰岛央行之间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这是冰岛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第一次获得帮助。这一协议的签署成为一个信号,使得其他欧洲国家开始帮助冰岛从经济泥沼中复苏。这个故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当原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没有可以寻求帮助的地方。即使是最主要的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美元和欧元的使用量约占全球的70%--80%,英镑约占10%,日元约占7%),也可以很容易陷入危机。这些货币可能给全世界带来巨大的困扰。例如,美国采用量化宽松政策刺激本国经济,但是连续3轮量化宽松已经导致全世界都面临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而当美国开始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全世界又将面临流动性紧缺的风险。这样的体系不能再继续下去。世界金融格局需要重构和升级,人民币需要走向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对于增强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占亚洲国家与世界总贸易额的52%-53%,这是一个很大的比例,仅低于一体化的欧盟(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占其总贸易额的70%-80%)。未来随着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经济和贸易持续增长,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将迅速扩大。目前这些贸易主要依赖于美元和欧元结算,需要去纽约或法兰克福等遥远的离岸市场兑换,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如果未来能够更多地使用人民币结算,就可以获得可靠的、低成本的金融支持,这将大大促进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与此同时,亚洲国家往往处于贸易盈余状态,在过去积累了巨额的美元储备。如果他们能够更多地使用人民币,那么对于把美元外汇储备的依赖就会减弱。

二、中国近期的经济改革将为人民币的价值提供支撑

人民币在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前,必须赢得足够的信心支持。哥伦比亚大学Prasad教授对于美元的强势进行了分析。美国经济受到了金融危机的重创,在此之后,美国作为一个背负巨额财政赤字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出口、投资、就业全面弱于中国,却依然可以维持其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Prasad教授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他的主要观察是,经济制度可以给人们使用货币带来信心。

中国政府正在进行改革,使中国经济变得更有竞争力、更加稳定和更加可持续,以增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体系的改革至关重要。银行体系正在从国有银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向国有银行和民营银行混合的结构转变。同时,银行体系需要更加以市场为导向,不应仅仅支持国有项目,而是要加强对民营企业项目的重视,使得在中国具备企业家精神和才能的人能够获得金融体系的支持。贷款的风险应该依据银行的专业流程进行评估,以确保贷款被发放给高质量的投资项目。

中国政府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已经有很多举措。香港是人民币最主要的离岸交易中心,伦敦和新加坡也在寻求成为人民币的离岸交易中心,这将促使更多的交易通过人民币完成。此外,上海自贸区是非常有意义的试点。这一试点既有商业的内涵,包括贸易、关税方面的试点,同时也有金融的内涵,包括对人民币可兑换和对资本项目放开的测试。希望中国政府可以继续推进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因为人民币可兑换和资本项目放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三、人民币国际化也将给中国带来挑战,中国需要其他国家的支持

如果未来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则中国将担负更多的国际责任,其中之一就是不能通过贬值刺激出口。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当时,亚洲货币普遍大幅度贬值,每天都有巨额的资金逃离。如果人民币像其他亚洲国家的货币那样贬值,必将引发新一轮贬值,整个过程将没有尽头。我们希望中国政府能够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我作为泰国的副总理兼商业部长访问中国并会见了朱镕基总理。中国政府最终承担起了国际责任,维持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现在中国面临着套利的挑战。由于人民币持续的升值,交易者在香港市场借入美元,用这些美元换成人民币,再把人民币存入中国大陆的银行。由于香港的美元贷款利率低于中国大陆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同时人民币还在对美元升值,因此过去几年套利现象非常常见。今年以来,中国的出口开始减弱,美国开始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人民币汇率出现了双向变动。这意味着部分资金可能流出中国,人民币市场必须足够强大以应对这样的冲击。

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中国也需要获得支持。现在已经有国家在把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这是人民币正在崛起的迹象。在2000年东盟10国与中、日、韩签署的《清迈协议》中已经提出了外汇储备池的安排。为了让人民币能够得到更多国家货币的支持,我建议在亚洲内部应该建立类似的机制,使得亚洲的货币可以共同进退。例如人民币和卢比的实际汇率而非名义汇率可以做到同时升值和贬值。这种机制未必是协议性质的,可以采取由各国央行定期会晤讨论汇率走向的形式,这将有助于亚洲各国政府持有更多的人民币储备,有助于人们更多的投资人民币资产,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人民币可靠性的信心。

(邹静娴、种鹏整理,唐杰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