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非洲系列简报之五

发布日期:2014-06-25 09:5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简报2014年第045期(总第1140期)

 

背景介绍:2014年6月4日至8日,在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由中非民间商会和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企业“走出去”高级管理人才研修班(走向非洲)在北京举行。我们将分七期简报报告本次活动。本期简报报告宝石新集团董事长阮小明、鹿王羊绒集团董事长郑浩生、江苏其元集团负责人顾宝华的演讲内容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卢锋教授的点评。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tangjie@nsd.pku.edu.cn,并经主讲人本人审阅。

 

 

阮小明:宝石新缝纫机的非洲奇遇

从1994年创业至今刚好二十年,这二十年都是跟非洲有直接关系。过去的非洲,中国人非常少,像尼日利亚只有几百个中国人,加纳只有几十个中国人。现在尼日利亚有几十万中国人,加纳有几万中国人。在非洲寻找商机的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第一,非洲是一块投资的沃土,但是不能盲目地去非洲。去之前要想好你有什么优势去非洲投资,心要静下来,不要浮躁。有的人在非洲很成功,我们跟他搞合作、搞配套都可以,并不是到了国外才是走出去。大家都愿意当鸡头,不愿意当凤尾。实际上当鸡头是很累的,当凤尾很轻松。

第二,必须对走出去的风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需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尽量不要一家人都来非洲。如果没有安全,做什么生意都是不现实的。1994年我第一次去非洲(尼日利亚的拉各斯),晚上碰到警察,拿着长枪顶着我的脑袋。这时候刚好从兜里摸出两美元,后来他拿着美元走了。如果没有这两个美元,我这条命可能已经没有了。

第三,要培养自己的品牌。我们的缝纫机质量还是不错的,当时觉得只要价格便宜一点,肯定会占领非洲市场。结果非洲人不这样认为,他们抱怨质量不好。一个当地大公司的缝纫机是我们代工的,在当地很受认可。两个品牌的缝纫机有相同的检验控制手段,但待遇相差很大,这就是品牌的差异。一个品牌到国外发展必须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今天去,明天品牌就被认可了。现在中国人都比较浮躁,包括我自己也一样,从二十几岁开始白手创业,以为艰苦创业、埋头苦干就可以了,但现在如果不学着抬头看路、不用智慧创业,肯定不行。

第四,公益事业也可能带来厚报。阿尔及利亚政府希望宝石新送给他们几百台缝纫机,帮助他们搞技能培训学校。我们同意了,从1997年开始,连续五年送设备和服务,搞“青年创业、妇女就业——宝石新与非洲共发展”。我们当时的想法一是树立宝石新的品牌,二是做一些社会公益的事情。没想到五年以后阿尔及利亚政府非常认可“青年创业、妇女就业”这个主题,他们出台政策,要在全国6600多所学校搞技能培训,其中首先要搞缝纫机培训,计划每年拨款十几亿欧元。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一个机会,缝纫机培训第一年就做了4600多万欧元。

企业家要对自己企业负责任,对非洲社会的发展、对非洲人民也要负责任。只有这样,非洲人民可能才会欢迎我们去。我有两个朋友在非洲砍树,树头不要,根不要,只要树干部分,最后非洲人抗议他们把生态破坏得一塌糊涂。  

这次研修班办得非常好,国发院的卢教授在研修班开班之前亲自到每一个企业去听取意见、了解实际状况,工作做得非常细。借着研修班这个机会,我建议在中非民间商会下面成立一个基金,把有意于走向非洲的企业集聚起来,这样走出去以后抗风险的能力更强。小企业走出去的话,大使馆可能不接待,因为他们要处理的大事太多了。这个基金可以搞几个代表性的项目,这些项目必须要落地,把根留在非洲,跟非洲共同发展,不是像把油挖走这样。

最近我们在台州跟浙江省政府联合建中非国际经贸港,自己在建物流保税园区,全部是海关电子口岸,网上联网。从物流运输、出口退税到银行、保险,都是一条龙、一站式服务,而且收费很低。比如保费一般是4%,那里1%就够了;中小微企业出口退税一般要一个月,那里三天时间就能完成。通过组建这样一个航空母舰,组建一个大的对外贸易服务平台,可以降低我们企业的经营成本。欢迎大家参与这个平台。

 

卢锋:宝石新案例点评

宝石新是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时代产物之一。上世纪60年代时候我们没有出口竞争力,只好把自己需要的东西出口,换来一些自己不能制造的工业品。到了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阶段,就出现“进口替代”,原来进口的一些轻工业品可以自己做了,比如缝纫机。后来规模越做越大,成本越来越低,慢慢的就可以出口了,中国的工业品出口竞争力就强了。

但在这个背景下,宝石新又有个性的闪光点。

1、从出口商品逐渐深入到出口“商品加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如果光卖东西,竞争者越来越多,压力就越来越大。如果由于某种机缘巧合,在产品上附加了新的内容,无形中就给自己占有的市场加高了壁垒,别人就不容易攻进来。阮总每年捐献两百台缝纫机,一共捐献了五年,就感动了对方。这实际上是以真心换真心的过程。“青年创业、妇女创业,和非洲一起发展” 这个口号总结得非常好,很贴切,能让政府官员听懂。他们意识到,要搞发展,就要培养人力资本,这非常符合经济学的道理。

2、每一个企业家都是历经千辛万苦、艰难险阻。阮总讲了非洲经历,实际上他在国内也有很多故事。比如在包头被抢劫,回家的盘缠都没了,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为了挤进广交会,被别人当作小偷受到白眼和羞辱;为了拿到一个外国人的订单,飞到北京买羽绒服送给外国人的翻译。可以想像这些不光是体力上的付出,心路历程也是很不容易的。   

3、 阮总能够把握新的机会,这种能力来源于时刻敢为人先的精神。比如大使馆官员参观宝石新时问能不能给朝鲜捐献几台缝纫机,阮总当场答应。没想到朝鲜对此很重视,派一个局长过来取缝纫机。后来阮总就跟他的高层建立了联系。这时候再去朝鲜投资,风险仍然有,但已经大幅度降低了。

4、阮总悟性高。他初中都没毕业,但英语的语感很好,宝石新品牌的英文是GEMSY,在宝石Gem后面加了两个字母,让发音更好听。这种语感对于英语熟练的人没什么奇怪,但对他来说还是很难得的。阮总如果真上了大学会怎么样呢?他也许会变得更聪明,也许就变成一个平庸的工程师,我们就少了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郑浩生:非洲建厂的开拓者

鹿王集团是最早到非洲的,1996年就在那里建厂。当时羊绒属于高端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受到中国配额的限制。买配额不划算,而且也买不了那么多配额。非洲则不受配额限制,所以我们到非洲考察了很多国家,最后选择了马达加斯加。鹿王现在主要出口到欧洲,是中国纺织行业里唯一一家在国外做高端品牌的,也是走出去的纺织企业里面规模最大的。

在过去将近二十年时间,我们和当地政府官员、老百姓相处得非常融洽。我们非常尊重非洲人,在马达加斯加实行本地化管理。非洲人并不笨,也很敬业,很吃苦。我们去了以后把工人里面表现优秀的培养成管理人员,从中层到高管。相比派中国人过去,这样可以省下很多成本和费用。

大部分去非洲的的中国企业都是做矿产资源或基础设施建设,而鹿王从一开始就是做服装,解决当地就业8000多人,在当地非常有影响力,经常看到当地报纸、电台报道鹿王。非洲没有计划生育,每家有五六个小孩,我们工厂雇佣一个人就可能养活整个家庭七八口人。 在大选的时候,这些选票很有分量。在非洲动乱的时候,别的行业损失惨重,鹿王没有受到影响,因为我们为当地做了重大的贡献,解决了就业。任何政府上来,首先都要维护老百姓就业。

非洲国家尽管受过法国、英国、葡萄牙的统治,很讲法律,但很多地区都很腐败。但钱不是万能的,一些中国企业不懂这一点,为了拉近关系,就送钱,但有时候几亿美金送出去之后事情也没办成。你能给他两个亿,他认为你能给他二十个亿,越是这种情况他越掐你的脖子,认为你们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所以在非洲投资一定要有尺度,要提前准备,深入调查,把所在国搞得清清楚楚,才能去做事情,不能一直惯着非洲官员,否则那些官员可能对后来去非洲的中国企业狮子大开口。

即使腐败问题在非洲这么严重,但为了我们今后五十年、一百年的发展,我们只有走出去。非洲的潜力非常大,劳动力充足。很多村庄、社区全是小孩,二三十年以后全是非洲的青壮劳动力。目前中国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产业转移到非洲是非常好的选择。

为什么要到非洲发展,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自从1949年以后与非洲的关系就非常好,和非洲没有领土争端。蒙古国吃的、喝的、用的、穿的全是中国的,本来是很好的投资目的地,但蒙古经常和中国因为边境划分而闹纠纷,在蒙古国设厂就有一定的风险。东南亚国家跟中国有海上领土争端,也是不稳定的。再加上非洲的气候也适合羊毛羊绒制品。所以在非洲设厂对是鹿王被逼出来的明智之举。

企业家在非洲要有不怕死的精神。在非洲战乱时,我们做企业的还是要坚持出差,一般人没有这个胆略。虽然可以花钱雇警察,还是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不过人活在世上就要努力、奋斗,如果什么都怕那就什么也做不成了。

 

 

卢锋:鹿王羊绒案例点评

第一,鹿王因时而动,因势而动,捷足先登,成果非常符合预期。为什么讲因时而动?就是为了拿到配额。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出口的配额限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鹿王羊绒高瞻远瞩,在近20年前就想到了走向非洲,其中配额限制是一个直接压力,因为欧美对非洲没有配额限制。多哈谈判以后,经过一个过渡期,现在贸易配额已经没有了,但还有关税。鹿王虽然当时冲着配额去的,但就算配额没有了,低成本的优势还在。

鹿王选址选马达加斯加,我总结为“天、人、政、工”四个因素:天就是气侯湿润,湿润对羊毛加工很有利;人,这个地方主要信仰基督教,人相对比较和善,比较文明;地理条件好;政局相对稳定;劳动力比较多。这符合企业到国外设厂的一般条件。

总的来讲这是一个非常符合逻辑的故事,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鄂尔多斯也想去非洲,但没有做成。可见除了思路正确,执行力也很关键。

第二,品牌和贴牌的问题在学术界、业内、媒体一直有争论,很容易强调品牌而批判贴牌,或者强调贴牌而忽视品牌。在这一点上,鹿王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鹿王有1/3的产品是自主品牌,其它都是贴牌的。品牌的建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是投资大量资金之后不一定就有品牌,品牌需要慢慢认知。要形成一个国际主流品牌,除了需要投入资金还要有时间。中国现在确实已经到了做品牌的时候。首先,我们的资金实力、储蓄能力很强,积累了很多资本;其次,我们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有了鹿王这样的品牌;最后,中国的世界地位越来越高,当中国GDP规模是美国和欧洲的两倍时,中国的品牌就会变成世界的品牌。但是品牌跟贴牌不是根本冲突的,这是一个在商言商的问题。当企业暂时没有实力的时候就应该贴牌,多赚点钱之后再去做品牌。如果贴牌很赚钱,继续做贴牌也未尝不可。

 

顾宝华:在非洲建工业园

从去年5月到今年5月,已经有三位国务院领导视察了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这一方面反映了中非关系、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关系的紧密,同时也反映了东方工业园已经在当地做出了一定成绩。东方工业园是江苏其元集团投资的,不能由中国政府出面。如果中国政府出面,那里就成了殖民地,企业出面就无所谓。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江苏其元集团在非洲首先做的是水泥项目,当时非洲的水泥价格是国内的4倍,利润非常高,由此赚到了第一桶金,并和当地政府建立了关系,为后来建设东方工业园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园区规划面积是5平方公里,实地开发面积是233公顷,现已完成投资7062万美元,修路、买地、盖房等活动都是集团完成,标准厂房、电、水、围网等基础设施都有。目前,东方工业园一共18家企业入住,涉及建材、纺织、汽车组装、鞋业等多个领域。其中10家企业是在那里生产。其他企业在工业园区内注册,享受区内的政策,但是生产活动放在外面,这与国内的做法类似。工业园内不仅有中国的企业,也有世界各地的企业,这对各方面都有好处。工业园解决了当地就业5300人,在当地上交税额累计443万美金,产值累计1亿多美金。工业园之所以有不错的表现,也得益于正确的选址。工业园就在高速公路旁,交通非常便利,环境很好,基础设施费用也不高,企业员工可以到不远的地方进行餐饮和活动。

国内的开发区几乎都是政府主导开发的,但东方工业园是民营企业做的,人、财、物属于我们,税收属于当地政府。工业园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土地批租,比如土地买进来是1美金一平方米,将来可以卖到20美金、30美金一平方米。只要有人买,这个事儿没有人管。

工业园解决了很多企业走出去的困难。从2005年开始,中国的产能过剩现象开始露头,很多企业想走向海外,但规模都比较小,而且没有国外的经营经验,所以工业园可以带动更多企业走向海外。另一方面,其他国家看到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看到开发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希望中国帮他们搞开发区。这种模式有很多好处:第一,有集聚效应,能有效降低投资先期工作难度并前期费用,让企业将重点放在本企业产品的市场调研和存量资产的利用上;第二,受限于贸易壁垒的产品可以借此转移原产地;第三,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投资保护。

最近,埃塞俄比亚政府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包括运输费的减免和地方政府的一站式服务等等。这些优惠是与开发商的水平能力挂钩的,有些园区可以争取更多的政策,甚至可以要求退税。

 

卢锋:东方工业园案例点评

东方工业园的发展过程可用三个阶段来描述。首先,江苏其元集团来非洲进行投资。最开始其元集团是给在非洲的另一家中国企业供货钢管,发现当地的水泥价格高出国内很多,于是毛遂自荐做水泥厂,非常成功。第二,江苏其元集团决定投资开发区。当时参与在非投资的竞标公司有10几个,由于其元集团自身资质没有达到所要求的150亿销量,所以联合了一些其他的公司。如今5年时间过去了,成效显著。第三,其元集团下一步准备联手中非基金和沙钢做一个“2+20”计划,即在20个国家的每个国家建2个厂,一个水泥厂和一个钢厂,我称之为“与非洲工业化一起梦想”。

埃塞俄比亚总理在报告中讲的一句话非常中肯:“中国经济发展的惊人成就是跟数以千计不同功能的开发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巨大的推动力、巨大的引擎”。开发区的制度并不是中国最早发明的,爱尔兰最先尝试,后传到东亚。但在中国,开发区的功能得到了空前展示。一个国家要想在收入水平低、技术落后的局面下发展经济,要把劳动力成本低这一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就要降低交易费用。开发区就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一方面开发区被赋予不同方面的优惠制度和政策,另一方面开发区的基础设施较好。东方工业园办得好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跟唯一一条高速公路相连。此外,开发区一般要由当地官员招商,这让企业感觉到自己的项目是有重要意义的。同时重要的项目会有高级官员亲自跟踪,能够及时解决问题。

东方工业园这个案例背后有着非常丰富的经济发展经验,以及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含义。这是第一次,一家民营企业在很短的时期内在最穷的一个非洲国家做出的成功案例。这意味着在其他国家也有普及性。它显示了中国有可能把开发区的经验跟非洲国家分享。这样一个共同合作过程,一方面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深化,另一方面能利用我们的成功经验帮助非洲有更好的发展。东方工业园,也包括在非洲的其他投资成功的企业,他们是最好的外交使节,同时也是中国经验在非洲最好的倡导者和宣传者。

 

(应晓妮、张晓玉整理,唐杰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