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2012年第067期(总第1029期):理性情绪和心理均衡

发布日期:2012-12-31 10:43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12年12月11日,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Eyal Winter教授在国家发展研究院报告关于理性情绪和心理均衡的研究成果。Winter教授的研究试图解释情绪在战略决策中所扮演的角色。不管是在大学或者研究生阶段,正统经济学教育都不涉及情绪,因为情绪使经济人偏离理性,扭曲个人的兴趣和偏好,导致决策失误,但是Winter教授强调情绪不仅能帮助人们与自己的兴趣偏好保持一致,还能够促使人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是因为附带情绪的参与人的行动空间比理性参与人的行动空间更大,这样情绪能够引致行为人做出承诺,而这是完全理性的参与人做不到的。比如参与人1提出一笔钱的分配比例,参与人2同意就履行该分配方案;如果不同意,两人什么都得不到。在这个博弈中如果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不管提议公道与否,参与人2都会同意,因为同意是参与人2的弱占优策略,但如果参与人2是情绪化的,他的愤怒向对手表明如果对手的提议太过侮辱性不能令其满意,他将违背自己的兴趣进行报复,那么均衡就会朝向更公平的方向发展。在此意义下,情绪是理性的。
    关于理性情绪,Winter教授有两个基本论断:1)情绪是帮助人类生存的一种进化机制,因为人脑拥有处理情绪的脑扁桃体(Brain tonsil),脑扁桃体是人类负责处理和储存情绪反应的器官,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 2)理智影响情绪,而非情绪影响理智。在“取消航班”的实验中,如果被临时取消航班的受试者意识到如果自己发火,可能得到地勤人员的帮助而搭上飞机时,往往会表现出愤怒,而意识不到的受试者往往不会生气。”
基于理性情绪的视角,Winter教授定义了心理偏好(Mental Preference)和心理均衡(Mental Equilibrium)。他假设人类天生就被赋予对物质利益的偏好;当人们处于互动的情境中时,通常会 “发展”偏好比如规避不平等或变得合群等,这些偏好的“发展”取决于博弈环境、参与人和参与人的情绪,这种情境中的偏好被称为心理偏好(Mental Preference)。在一个心理博弈中情绪状态决定心理偏好,心理偏好决定心理均衡。心理博弈的进行分两步:第一步参与人决定情绪状态,可以进行廉价谈判(cheap talk),第二步进行博弈。情绪状态一定是对其他参与人情绪的最优反应,情绪一旦确定,任何参与人都不能单方面改变情绪从而达到更优。定义如下博弈G = (N, S,U),N是参与人个数,S = S1×S2, ...×Sn是参与人的策略空间,Ui 是参与人i的物质报酬,作为一个基准效用,ui 表示参与人处于ui 情绪状态下的效用函数,u= u1, ... , un就代表了所有参与人的情绪状态组合,定义NE(G)为这个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策略空间),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策略s就被称之为心理均衡:1)s 在NE(N,S,u)内,即s必须属于u情绪组合下的纯策略纳什均衡空间;2)对于参与人i,不存在其他属于纯策略纳什均衡空间的策略进一步提升参与人i 的效用。
    将心理均衡运用在如下囚徒困境中:两个参与人参加博弈, D表示抵赖,C表示合作,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得1单位效用,如果都合作各得4单位效用,如果一个人抵赖一个合作,抵赖的人的得5单位效用,合作的人得-4单位效用,参与人拥有互惠型情绪和理性情绪两种备选状态。当情绪是完全可观测时,确定情绪就等于向对方宣告了自己的心理偏好,确定后心理偏好不能改变。心理偏好在博弈中是常识,即我知道对手的情绪,对手知道我的情绪,我知道对手知道我的情绪,对手知道我知道他的情绪……存在无穷维的对应关系。互惠情绪下的心理报酬设定如下:当行为人采取不同的策略时,即一个参与人选合作,另一个一个参与人选抵赖,每个参与人得到-10单位效用;当参与人采取相同的策略(合作,合作)和(抵赖,抵赖)时,心理报酬等于物质报酬分别对应报酬组合(4,4)和(1,1);理性情绪下参与人的报酬等同于物质报酬。对结果分析,互惠情绪的参与人偏好模仿对方的行动,也即当对方抵赖时,参与人抵赖的效用要高于合作的效用;当对方合作时,参与人合作的效用高于抵赖的效用,这时心理偏好会达到均衡(合作,合作);而理性的参与人偏好采取异于对方的行动,这时的心理偏好决定均衡(抵赖,抵赖),总结起来,心理博弈就会出现(合作,合作)和(抵赖,抵赖)两个均衡。作者将由两个人参加并且每个参与人都偏好采取异于对方行动的博弈定义为冲突博弈,得出命题:在冲突博弈中,当且仅当每个参与人都处于互惠的情绪状态时,才能得出(合作,合作)的心理均衡。 
    情绪能够被充分表达和准确识别是非常苛刻的要求,现实生活中,情绪不可能被完全准确地观测出来,但完全隐藏情绪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基于这个观点,Winter教授在博弈中引入不确定性,赋予参与人2正确观测参与人1的情绪的概率为p,参与人1正确观测参与人2的情绪的概率为q,设定互惠和理性两个情绪状态。在互惠情绪状态下:当参与人采取相同的策略时,效用等于物质收益,当采取不同的策略时,每个人得到-10单位效用;在理性情绪下,参与人的报酬等同于物质报酬,重复以上囚徒博弈。最优化参与人收益,得出(抵赖、抵赖)、(抵赖,合作)、(合作,抵赖)(合作,合作)出现的概率是关于p和q的4个算术表达式。当p= 4/5 和 q =1/2时,代入上述表达式,(抵赖,抵赖)出现的概率是0.167,(抵赖,合作)出现的概率是0.0916,(合作,抵赖)出现的概率是0.0916,(合作,合作)出现的概率是0.65。检测4种结果的相关性,假设四种结果不想关,参与人选择抵赖的概率等于0.2586(0.167+0.0916),那么(抵赖,抵赖)出现的概率应为0.06687396(0.2586*0.2586)小于(抵赖,抵赖)出现的概率0.167,可以看出各个结果并不是无关的。然而,如果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各个结果应当是无关的。
    行为经济学的实验结果又如何哪?Winter教授和他的同事采用了希伯来大学理性研究中心先进的情绪检测设备进行了诸多实验。实验选择了时下在英美很流行电视节目“平分或独占(Split or Steal)”,在这档节目中,两个参与人根据如下规则对10万美元进行分配:如果两人同时选择平分,这笔钱由参与人平分;如果同时选择独占,每个人都只得0;如果一个选平分,一个选独占,独占的人将得到全部财富,而平分的人什么都得不到,选择之前两个参与人可以进行廉价谈判。这个游戏类似于囚徒困境,平分相当于合作(C),独占相当于抵赖(D)。实验中,首先向受试者播放一男一女在电视节目的廉价谈判片段,再要求受试者对结果进行预测。结果发现四种结果的预测概率是相关的,而不是独立的,这与情绪只能部分被观测时的预期是一致的。其他的实验还表明,如果参与人决策前进行长时间交流,均衡通常发生在对角线上即(合作,合作)(抵赖,抵赖)符合心理均衡的结果。在平分或独占的实验中,对一组人注射后叶催产素,对照组注射安慰剂。后叶催产素是一种荷尔蒙,对脑扁桃体有直接影响,脑扁桃体是人脑内影响社会交往和感知情感威胁的关键区域,负责处理和储存情绪反应,通常孕妇在孕期,恋爱中的人多产生后叶催产素。研究发现注射后叶催产素的受试者更容易相信别人表现得更慷慨。他们反应也比注射安慰剂的对照组快,似乎表明对于信任的人不愿意花费精力去检测他们是否真诚,猜测正确的概率也相应比注射安慰剂的小组低10.1个百分点。实验还惊奇地发现注射后叶催产素的小组更擅长欺骗和伪装自己的真实意图,这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但确实向我们提供了情绪影响行为的有力证据。

(程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