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2012年第055期(总第1017期):人口研究方法与应用研讨会之一

发布日期:2012-11-05 10:36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12年10月16日,主题为“人口研究方法与应用:健康老龄的生物人口学与多状态事件历史分析”的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万众楼二楼召开。我们分两期简报报告此次会议内容。本期报告来自北京大学的曾毅教授,其报告了有关遗传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健康寿命的影响,此外,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王俊教授就健康寿命的人口和经济分析,报告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曾毅:中国老年人中家族长寿对健康的影响

曾毅教授认为,遗传因素是影响健康和长寿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家庭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健康和长寿的主要原因。曾毅教授考察了中国老年人的家族性长寿与健康的关系,同时也考虑了一些其他的影响因素。此外,利用长寿老人子女与对照组的比较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来了解中国老年人的家族性长寿和健康的关系。
曾毅教授认为,以往研究并没有从多个维度研究身体和心里健康的影响机制。此外,曾毅教授认为,精神健康(例如负面情绪)和主观的幸福感(例如生活的满足感)对于评价健康与否同样重要。比如,相比年轻人,老年人出现焦虑或孤独的可能性更大,这种负面情绪会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并降低其生活的质量。
曾毅教授利用CLHLS调研的2008-2009年的977个数据,其中417人为长寿老人子女,560人为对照组,受访者来自中国的北部、中部和南部横跨八个地区,年龄在60-80岁之间。同时,曾毅教授定义85岁以上为长寿。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被访人员是否为长寿老人子女;解释变量分别为日常生活劳动能力(具体为购物、做菜、洗衣服、出游等)、慢性病或健康状况、精神状态、焦虑感或孤独感、生活满意度等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为年龄和性别变量;以及相关的环境影响变量,童年健康条件变量(童年是否获得健康保健)、社会经济变量(受教育年限、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家庭生活变量(离婚与否、子女数量等)。基于以上变量选取,建立七个序列Logit回归模型,分析家族长寿的影响机制。曾毅教授提出了了两个假设以进行检验。假设一是与对照组相比,长寿老人的子女身体和心里更加健康,假设二是三个重要的环境因素与家族长寿有较强的相关性,间接影响子女健康和寿命。基于提出的假设,曾毅教授利用Wald检验对假设进行了验证。
通过分析,曾毅教授得出了这样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长寿老人子女更愿意参与日常健身活动,P值小于0.001;长寿老人子女得慢性病的概率更小,P值小于0.01;长寿老人子女的健康恢复能力更强,P值小于0.01。同时,回归结果表明,相关环境因素,即生病时是否得到有效治疗、子女数量以及家庭经济条件,这三个影响因素与家族长寿与健康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值小于0.05。基于这三个环境因素的分析,对比长寿老人家庭与没有家族长寿史的家族,这三个环境因素对于健康与长寿的影响显著加强,具有家族长寿史的家庭成员会更加长寿。这也可以说明,尽管一些家庭没有家族长寿史,但是环境因素对于未来影响其家庭成员健康和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曾毅教授认为通过基因和家庭生活方式的传播,家族长寿史与该家族子女健康和寿命显著相关。事实上,曾毅教授认为,到目前为止,他还无法知道以上这些环境因素对于健康的影响程度的生理机制。

王俊:“老龄健康”的经济学研究

王俊教授认为“老龄健康”问题是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议题,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构成各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参与研究“老龄健康”问题之前,“老龄健康”问题更多地被作为医学概念,但是,随着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决策者和研究者逐渐认识到跨学科研究的价值,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经济学视角对“老龄健康”问题展开新的探索。关于社会经济、行为、环境、遗传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与老龄健康关系的跨学科研究,逐渐成为近20 年来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
王俊教授指出了“老龄健康的经济学研究”与卫生经济学针对“老龄健康”的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方面,卫生经济学中有大量针对“老龄人群”进行分析的内容,因此,卫生经济学为“老龄健康的经济学研究”贡献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献; 但是,另一方面,现有针对“老龄健康的经济学研究”的一些重要内容,并不是卫生经济学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例如“老龄健康”服务市场、“老龄健康”福利、养老保障政策等。此外,从跨学科的角度看,卫生经济学更多与卫生、医疗等学科相关,但“老龄健康”的经济学研究可能不仅局限于此,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生物学都是经济学家在研究“老龄健康”时可能涉足的一些学科领域。
王俊教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说明经济学家对“老龄健康”相关领域研究的逻辑、方法、内容、贡献和重点。通过检索近百年来两大数据库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到,经济学家们主要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运用经验分析和经济计量方法讨论“老龄健康”问题在微观层面,经济学从消费需求、投资收益等方面入手,不仅分析影响“老龄健康”资本的各种因素,还讨论了相关的经济行为、福利、劳动力与“老龄健康”服务市场; 而在宏观层面,经济学主要分析了与“老龄健康”有关的养老政策、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改革、准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及护理系统效率等。运用经济学的量化分析方法,通过微观计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检验是研究者较常使用的方法。此外,通过建立模型,利用指数化设置分析工具,或进行理论模拟、政策实验以及随机实验,都是“老龄健康”问题分析比较常用的方法。,这些研究的主旨在于分析促进和改善“老龄健康”提供的机制与手段,包括: 投入保障机制、人力资源保障机制、有效监管机制、绩效评价与考核机制、信息提供管理机制等; 研究如何使老年人从“弱势”、“受照料”的被动角色转化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力所能及的工作劳动,并充分发挥其所长进行“积极老龄化”。
王俊教授提出了对如何开展“老龄健康”经济学研究的思考。从事老龄健康的经济学研究的同时,也应密切关注自然科学相关研究成果。经济学研究是在偏好既定的假设下寻找最优化的分配,有效的分配虽然能够提升资源的实际利用价值,但其本身并不创造资源。而自然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促进个人偏好科学化,通过偏好的改变来促进老龄健康状况的提升,如采用更科学的锻炼方式、饮食习惯、睡眠时间改善老年人的生活作息习惯; 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创造资源,老龄健康资源的创造,很大程度上正是依靠自然科学的研究。收集数据资料是开展研究的最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运用经济学方法进行经验分析的关键。近期关于老龄健康问题研究的前沿文献,多出自于欧美国家研究者之中,这与这些国家数据库建设完备密不可分。这些充分体现建立大规模、跨时期、多地区微观个人数据库的重要性。
最后,王俊教授对报告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人口老龄化状况远远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对于还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未富先老的人口压力不仅使我国养老任务十分艰巨,也对养老保障体系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龄健康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关乎中国养老与社会保障改革成败与绩效的关键。就国内现有研究而言,关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十分缺乏。考虑到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传统文化与中国政府“老有所养”的和谐社会目标不谋而合,现阶段如何通过建立健全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以有限资源保障和改善广大老龄人口的健康福利水平,优化与老龄健康问题密切相联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探讨财政、金融、保险等多部门合作,提高老龄人群健康水平和生活满意程度,促进多龄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目标,成为老龄化背景下党和政府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杨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