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RC中国经济观察第47次季度报告会系列简报之一

发布日期:2016-08-15 04:37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CMRC中国经济观察第47次季度报告会系列简报之一

简报2016年第052期(总第1296期)

背景介绍:2016年8月13日下午,“CMRC中国经济观察”第47次季度报告会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致福轩大教室举行。我们将分三期简报报告本次会议。本期简报报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卢锋教授、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李新创院长的发言内容。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tangjie@nsd.pku.edu.cn,并经主讲人本人审阅。

 

卢锋:中国钢铁未来有望引领全球

本文从世界钢铁新一轮产业转移角度对目前我国钢铁业形势与政策选择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世界钢铁产业的三次转移和中国钢铁产业崛起的路径;之后分析了国内外钢铁产业的特点和成因;最后探讨了我国钢铁产业的政策。具体分为以下五部分。

世界钢铁产业转移的规律。

英国等西欧国家开创近代钢铁业以来,世界钢铁发生了三次产业转移。第一次转移发生在美国,第二次在日本及前苏联,第三次是中国。认识产业转移规律有助于理解目前形势。从主要钢铁产量占世界比例这一主要指标可以看出过去一个半世纪钢铁经历的三次产业转移。

可以通过分析美国和日本的例子,总结出世界钢铁产业转移的三个规律:市场需求决定规律、技术转移创新规律和高速投资追赶规律。美国历史数据证明了国内巨大的需求是大国钢铁崛起和产业转移的最基本的解释变量。美国利用欧洲的平炉技术,日本利用欧美的转炉技术,分别实现了本国的钢铁产业追赶,是技术转移创新规律的例证。大规模投资是实现前沿技术引进创新的必要环节,日本战后钢铁发展、七十年代的高炉大型化、工艺连铸化等等供给变革都离不开大规模的投资。

中国钢铁追赶崛起的路径。

中国钢铁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追赶崛起可以分为三大阶段。一是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转型追赶阶段;二是新世纪最初十年前后的数量赶超阶段;三是未来十年前后的全面崛起阶段。目前中国钢铁业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变过渡调整期,这一形势具有内在的规律性。

在国际比较意义上,中国钢铁追赶崛起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四条:一是改革开放体制转型提供根本动力;二是大国城市化工业化释放强大内需;三是生产函数结构与供给能力变迁;四是政府产业政策干预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供给侧变革进行阐述,具体体现在技术工艺变革、设备制造能力提升、钢铁投资高速增长、绿色环保革命以及利用海外优质铁矿。

国内形势特点与成因。

近年来,钢铁产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增长趋缓、产能过剩;钢铁价格大幅下降;利润、投资下行调整;钢铁成为结构性改革与调控政策的重点对象。

钢铁业目前困境有共性根源和个性根源。共性根源是企业在景气扩张期过于乐观,体现为在需求疲软时现实产能过剩。个性根源主要有三种,一是钢铁业的固定成本高,数量调节灵活度低;二是高炉停产成本高,退出困难;三是地方政府对需要退出企业提供行政保护手段,使得退出调整更加困难。

在数量调整面临更多困难行业,价格大幅下降成为调节供需失衡的主要手段。价格下降这幅“苦药”从以下几方面发挥调整作用:首先是价格下降自发调减企业当期钢铁投资,使得未来产能增量下降。其次价格下降和产能过剩导致利润大跌,倒逼高杠杆低效率企业退出,边际调减产能存量。最后价格下降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奖对罚错”的激励机制,使得企业学习改进提升决策能力。

外部环境特点与成因。

近年来,中国钢铁出口快速增长,但外部环境不太乐观,贸易摩擦趋于频密、国际对话压力上升。在“全球钢铁贸易再平衡”假说框架下,可以分析钢铁外部形势的变化。“全球钢铁贸易再平衡”假说表明新世纪初钢贸依存度下行走势将被改变,将向其更长期历史趋势回升收敛。中国作为钢铁新兴大国,钢贸再平衡意味着出口增长存在潜在机遇,然而在市场低迷调整期,出口增长必然面临国际压力。

关于如何增加贸易依存度,有两种方式。一是增量创造。数据显示近年我国钢铁出口较快增长,一定程度通过“一带一路”等合作增加中国对巴基斯坦、OBOR及非洲钢铁的出口实现,属于钢铁贸易增量创造。二是存量调整作用,在开放竞争环境下,早先钢铁生产消费国由于比较优势与相对竞争力变化,部分企业退出市场并减少国内供给,在边际上释放出一定数量的钢铁需求。目前这个阶段,上述存量调整作用还不很明显。

我国钢铁内外政策探讨。

可以从国内钢铁政策和对外钢铁政策两个角度提出了建议。对于国内的钢铁政策,一是应结合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政策托底功能,通过去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失衡,对所谓“僵死企业”关键要“挪开呼吸机,拔掉输血管”,让市场竞争规定存亡,不一定由行政机构“手拿生死簿,文件定去留”。二是鼓励基于市场竞争规则的企业兼并重组,政策目标不宜过于纠结行业集中度指标,需总结早先兼并重组经验避免行政之手“拉郎配”事与愿违效果。三是要高度重视钢铁企业就业集中与企业退出对特定地区劳动市场可能产生的冲击,要求退出企业清盘与资产处置优先偿付拖欠员工工资与法定社保缴费,努力将调整产能过剩对员工福利影响控制到最低水平;四是要积极发掘拓展钢铁潜在市场需求;五是作为实现钢铁全面提升崛起最根本要求,应深化改革鼓励创新推动钢铁供给侧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钢铁业面临与早先大规模进口与后来进口替代发展阶段实质不同的全新外部环境。顺应环境变化,需构建内外统筹、逻辑贯通、攻守兼备的新兴钢铁大国政策体系,为我国钢铁全面提升崛起中国钢铁时代到来创造条件。对此,提出了四条钢铁对外政策调整。一是积极参与国际钢铁对话,应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接招为出招。二是遵循习主席“聚同化异”方针,坚持弘扬由市场机制决定国际钢铁产量配置与贸易流向这一国际共识立场;三是利用国际对话平台摆事实讲道理;四是钢铁贸易积极扩大增量、稳妥管理存量。

最后是本次报告内容的总结。近年钢铁业严峻形势折射出当代全球钢铁产业转移背景下中国钢铁崛起的历史性机遇,是我国钢铁从规模扩张向全面提升转变的必经调整过程。调整期钢铁政策,对内要力推结构性改革,更多采用市场化手段化解产能过剩推进转型升级;对外要主动参与引导国际钢铁对话,积极协调钢铁大国竞争关系并改进国际治理规则。顺应世界钢铁产业转移客观规律,认识中国钢铁崛起内在逻辑,实施结构性改革与提升开放水平的内外统筹钢铁政策,中国钢铁未来有望引领全球。

 

李新创:钢铁业去产能是个长期过程

本文分为三方面内容:第一,从产业角度进一步强调如何正确认识钢铁产业。第二,全面回顾全球钢铁产业和国内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第三,分析钢铁产业的发展规律,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钢铁产业的出路。

正确认识钢铁产业。

首先要正确认识钢铁产业的地位和重要性。强大的钢铁产业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钢铁永远是最重要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钢铁产业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它与其它的材料相比最具经济性。

钢铁产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其一,资源密集型,没有资源不可能有钢铁。其二,技术密集型,钢铁产业技术并不简单,中国的材料行业不能离开钢铁,有些材料买不来,需要国内生产。其三,劳动密集型,几百万工人直接在钢铁行业就业,整个产业链估计会涉及到上千万工人。其四,资本密集型,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现在去产能困难,因为这个产业进来容易,出去难。并且,现在的钢铁产业还发展出了金融属性,从原料到产品全部是期货,涵盖了几乎主要的钢铁产品。

同时,钢铁是中国所有的产业中目前最具国际竞争的产业,中国高铁走向全世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钢铁依然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既使在全球经济贸易下滑的情况下,2014年中国钢铁出口了1.12亿吨,同比增长19%。

任何一个产业发展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钢铁也一样。过剩产能问题以及环保治理问题,解决办法不是打压钢铁,去产能不是去钢铁,而是让钢铁更好的发展。

钢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解决我国钢铁产业的问题就要对钢铁产业特点有一个基本认识。其一,我国钢铁产业规模巨大,占全球一半的生产和消费量,更重要的是中国仅钢铁产业就消耗了全球60%的铁矿石。其二,钢铁产业是基础产业,地位重要。其三,企业技术和效益两级分化严重。其四,未强先减,尚未完成工业化即开始压减调整。其五,也是最重要的是,中国钢铁企业产权复杂,这样的产权结构为政策执行带来困难。最后,环境扭曲,涉及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博弈。

要把握全球钢铁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正确认识全球钢铁转移的客观规律、钢铁产能过剩的市场规律,以及钢铁的出口。

全球钢铁产业发展的数量变迁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开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在中国贡献了全球钢铁产量的一半,中国的快速变化推动全球钢铁的崛起。通过对包括全球钢铁消费在内的预测,可以看到现在全球钢铁进入了新的平衡,主要是中国总量不增反降。

中国的国情是钢铁产业结构布局差异很大。从地域上看,有两个省超过了1亿吨,一个河北,一个江苏。从阶段上看,我国完成了增量阶段,进入了减量阶段。减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2014年钢铁消费达到峰值, 这里的统计口径是钢材的消费而非粗钢的消费。其他重要因素比如出口影响很大,国内企业竞争力关系到国际市场占有率。尽管处于减量阶段,即使到2030年国内实际消费是5亿吨左右,还是一个相当可观的量,且未来钢质量更好。此处分析的是趋势,并不排除转移的可能。最后,比量变更大的是结构变化,进入工业化后期,消费量、产量下降,废钢增加,同时,电价变动,劳动力成本和劳动效率提高等因素也有巨大影响,所以,不能简单看变化趋势,更要看结构。

钢铁产业的发展出路。

钢铁产业发展和转型必须按规律办事。其一,这是长期的过程,不能把去产能简单化、理想化、速成化。去产能需要考虑职工的就业安置以及企业债务等各方面。其二,流程结构方面也会发生转变。其三,需要考虑出口的比例增加,现在是13%到15%左右,并不多。最后,也是最重要是钢企竞争进入了一个优胜劣汰的阶段,需要从根本上回归创新发展,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包括理念创新、商业创新、环境创新等,钢铁产量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

中国的钢铁在全球有如此大的市场空间,主要在于以产品为代表的进步,包括好产品、好价格、好服务、好规模,现在向好品牌转移,这是中国钢铁和其他行业相比难得的优势。

我国拥有完整的钢铁产业体系、完善的先进的工艺流程,这是难得的优势。此外,中国建筑钢铁比例不到10%,桥梁不到1%,而发达国家是60%以上,市场的变化,更多钢结构会给这个行业带来很大的空间。竞争增加意味着更多的淘汰,这需要疏导结合,在一些领域需要更好的引领。比如,作为地震多发地区,中国地震灾害损失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建筑标准低,再如,机械产品出口占整个出口的60%,机械行业要靠钢铁,此外还有汽车和造船行业,都与钢铁行业发展和转型有紧密联系。

最后,希望中国钢铁行业坚持中央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共享,支持供给侧改革。需求侧拉动钢消费,供给侧则保证我们未来的潜在性增长的动力。在减量发展的阶段,要“九化”协同,重塑钢铁价值链,继续引领和全面提升中国钢铁的竞争力。“九化”包括绿色化、有序化、差异化、服务化、标准化、品质化、国际化、多元化和智能化。第一是绿色化,绿色化是所有企业的第一门槛,其他方面也需要兼顾。总之,钢铁不是不做,关键是怎么做得更好。

 

(唐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