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出版物展开 / 收起
出版物
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卢锋:G20杭州峰会的观察与展望(下)
发布日期:2016-09-02 04:42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简报2016年第056期(总第1300期)
背景介绍:2016年8月28日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主讲的讲座“引领发展新潮流——G20杭州峰会观察展望”在朗润园万众楼二楼举行。我们将分两期简报报告本次会议。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tangjie@nsd.pku.edu.cn,并经主讲人本人审阅。三、杭州峰会的主要看点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发展瓶颈凸显,要摆脱困境再造繁荣,必须对症下药,转变发展方式。从这个角度观察,G20杭州峰会的突破性进展和主要看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宏观政策相结合,将对全球经济提供标本兼治的“中国药方”,有助于提高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推动创新增长方式与引领发展潮流。凝聚结构性改革共识,制定结构性改革路线图,是中国举办G20峰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主要国家相继实施大量的货币财政刺激措施。这些措施虽然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但未能根本转变经济增长乏力的态势。全球低增长困境的表象是需求不足,更深层次原因则源于中长期结构性问题,所以推进结构性改革是治本之道。近年G20对结构性改革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做过多方面的政策努力,然而整体改革进程不如预期。
G20杭州峰会将确定结构性改革的优先领域、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全面提升结构性改革在G20框架内的政策地位与引领作用。针对我国经济深度调整的客观形势,去年年底以来我国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
G20结构性改革政策优先度的提升,有望在中国国内改革发展与全球创新增长之间形成积极互动关系。倡导推进G20结构性改革议程,彰显中国大国经济方针内外贯通、逻辑一致的特点,其长远影响将随着时间流逝更大程度地显现出来。
第二,完善国际金融治理架构。危机凸显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存在诸多局限,不适应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需要。国际货币金融体制改革是G20已有议程并取得了多方面进展。中国担任峰会主席国后重启2014年后暂停工作的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并在7月成都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上形成《迈向更稳定、更有韧性的国际金融架构的G20议程》。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扩大SDR使用范围。担任G20主席国后,中国率先同时以美元和SDR发布外汇储备、国际收支与国际投资头寸数据,取得积极反响,同时推动G20各国就扩大SDR使用达成共识。中国还积极推动SDR债券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杭州峰会前世界银行将在我国银行间市场发行首笔SDR债券。
二是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全球资本流动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资本外流压力,完善以IMF为核心的全球金融安全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全球金融安全网包括全球、区域、双边及各国自身储备等多个层次。由于各层次之间缺少协调,资源难以整合及高效利用。作为IMF第三大成员国和“清迈倡议多边化(CMIM)”最大出资国之一,中国成功促成了IMF与CMIM于今年9月开展联合救助演练,检验二者在危机救助中的协调问题。G20呼吁其他区域金融安排与IMF开展类似合作。
三是发展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在推动普惠金融方面,中国推动制定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成为该领域的第一份国际性指引文件,更新了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使得该体系更加科学和完善。中国首次把绿色金融议题引入G20议程,创建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G20杭州峰会有望通过第一份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明确绿色金融的定义、目的、范围、面临的挑战,为发展绿色金融献计献策。
第三,改善体制政策促进贸易投资。国际贸易与投资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方面犹如鸟之两翼与车之双轮。通过创新制度与调整政策为贸易投资注入更大活力,是推进结构性改革与提振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引领推动下,今年G20取得多方面突破性进展。
一是2016年7月10日G20贸易部长上海会议欢迎建立贸易投资工作组,批准了《贸易投资工作组工作职责》。这个专题工作组将为推进贸易投资提供机制化平台。
二是在国际贸易增速多年持续低迷形势下,G20贸易部长上海会议批准了《全球贸易增长战略》。文件的基本取向是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对于遏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规避贸易安排碎片化风险,推动国际贸易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引导作用。
三是推动制定全球投资政策指导原则。目前国际投资领域被数以千计的双边投资协定分割,十分不利于跨境投资。G20贸易部长上海会议通过《全球投资指导原则》,确立反对跨境投资保护主义,营建开放、非歧视、透明和可预见的投资政策环境等九大原则。虽然多边投资规则的制定不会一蹴而就,然而中国启动这个进程具有开创性意义。
第四,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发展短板。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短期可扩大总需求,长期可提升潜在供给能力。在中方推动下,G20杭州峰会有望在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取得多方面重要突破。
一是鼓励多边开发银行联合支持基础设施投资。世界银行等11家全球主要MDB响应G20号召首次联合发表了《MDB关于支持基础设施投资行动的联合愿景声明》,同时制定了支持高质量项目的量化目标。
二是促进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首次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引入G20议程,通过《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推动跨境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物流、人流、信息流等要素的流动。
第五,合作应对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近年钢铁等行业出现全球性产能过剩,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与国际经贸关系的热点问题之一,也第一次成为G20讨论议题。G20上海贸易部长会议和第三次成都财政部长及央行行长会议,阐述了有关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的立场。一是强调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市场需求低迷使得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并对贸易和工人产生了负面影响。二是指出钢铁等行业的产能过剩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合作应对。三是承诺加强沟通与合作,加强市场功能推动调整,指明了应对产能过剩的正确路径。这有助于推进中国钢铁业的崛起与世界钢铁产业新一轮转移,增强G20协调化解现实矛盾的指导作用,对探索G20从危机应对向常态治理机制转化有积极启示作用。
第六,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交织,一些风险有长期化与常态化的趋势,实现G20增长目标面临困难。中国首次提出综合运用货币、财政和结构性改革等政策工具,把短期需求政策与长期结构政策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针对年初金融市场波动,2月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上海会议指出汇率的过度波动和无序调整会影响经济和金融稳定,首次承诺就此密切沟通,重申避免竞争性贬值,重申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这些措施减少了政策不确定性与潜在负面溢出效应,对维护全球宏观经济稳定大局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杭州峰会的双重影响
举办全世界最大20个国家的首脑峰会,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从轮值主席体制推测,下一次中国担任G20主席国或许要20之久。中国有望办出一次出色的G20峰会,“呈现给世界一份别样的精彩”。这是一件大事,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是主场外交。G20峰会对外和对内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对外角度。现在世界经济最重要的问题是经济增长乏力、贸易投资低迷、保护主义活跃,各种矛盾使得二战以后美欧主导的全球化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G20峰会作为危机后建立的最高层级的治理架构或者说决策平台,对改变这个状态是负有使命的。中国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新兴大国,在解决全世界经济发展问题方面最具有特殊能动性。此次峰会在改进全球治理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突破,会成为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机制转变的里程碑的事件。
第二,G20对于中国来说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大国崛起一定会改变全球治理结构,这个过程也一定是充满了矛盾和坎坷。G20峰会的历史渊源与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显示,战后形成的治理架构既有局限性也有积极功能,并且随着经济格局演变存在自我调整与嬗变可能。事实表明,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积极参与多边、区域、双边合作,不仅能够拓宽自身和平发展的必要空间,并且能对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做出特有的能动贡献。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对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和平发展的信心,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唐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