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首届年会系列简报之一

发布日期:2016-11-15 10:16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简报2016年第064期(总第1308期)

背景介绍:2016年11月11日晚至12日,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首届年会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召开。我们将分五期简报报告此次会议。本期简报报告会上发布的《商业互联网战略转型研究》的第三章《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战略反应》。课题组成员包括谢绚丽、黄卓、马浩、王淼、高珏、郝晓伟、雷阳。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tangjie@nsd.pku.edu.cn,并经主讲人本人审阅。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战略反应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上:认知层面、组织层面以及业务层面。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分别体现了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的重视程度、合作协调情况、以及产品创新形式上的差异。

一、认知层面:互联网重视情况

认知是行为的先导,代表商业银行对互联网这一科技变革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商业银行的应对始于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认知。认知维度的构建主要是靠抓取银行年报中的关键词“互联网”,“电子”以及“数字”来完成的。

随着金融互联网化的步调逐渐加速,银行的思路逐渐发生了转变,各银行纷纷开始把互联网金融作为经营转型的重要内容进行战略部署。然而研究发现,各银行对于互联网的认识时间和深入程度在所有制、以及区域位置上存在差异。

在认知时间的层面上,存在五大行先知先觉与股份制后来居上的现象。从五大国有银行,十二大股份制银行,以及68家其他银行年报中对“互联网”的提及来看,一向被认为“船大难调头”的五大行,反倒较早展现出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股份制银行相对于国有银行反应较慢,却后发制人,增速明显快于国有银行。其他银行反应速度和强度则明显慢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后知后觉,发力迟缓。从国有五大银行年报中对“互联网”一词的提及来看,中国农业银行的反应最早,其余各行也纷纷从2013年开始显现出对互联网的重视。就股份制银行而言,广发银行虽然最早显现出对互联网的重视,但是没能产生先发优势。除此之外,多数股份制银行从2013年开始多次在年报中提及互联网一词,2014年则更加重视。

从认知区域来看,存在“东风西渐”的趋势。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银行按地域分组,用计算平均值的方法得到各行政区的词频数据,按照0次、0-2次、2-5次、5-10次和10次以上,划分为五个等级。则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互联网的认知呈现自东而西的特点。2010年,仅上北京、上海、河北、浙江、广东有银行在年报中提及了“互联网”一词,而其余行政区均无银行提及。2011年,对“互联网”有所提及的银行基本上仍然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2012年,各地银行的对互联网的重视并没有像预期一样从东南沿海城市向内陆全面辐射,除东南沿海等地区之外,仅甘肃、重庆、河南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从这一年开始显现出对互联网的重视。2013年,全国遍地开花,中西部地区对互联网的重视进一步加深。2014年,中西部地区银行对互联网的重视甚至超过了东南沿海城市,重庆的银行已经可以比肩北京和广州。

二、组织层面:互联网金融组织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作为商业银行的转型方向,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是不够的。组织层面的变迁,代表商业银行对互联网这一科技变革初步的应对。可以说,组织的转型不仅有利于新业务的开展,同时可以对内部及外部都起到信号的作用,显示出企业革新的决心和勇气。组织层面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是否设立了互联网金融部门、是否就信息科技高管进行了人才布局、是否展开了互联网合作、投资与收购。目前看来,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金融组织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应对都不够完善。

首先,商业银行中互联网金融部门的设置并没有成为主流。设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部门,是协调布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重要环节。以对传统商业银行来说,其创新能力,创新业务的执行和整合往往受内部组织架构的历史包袱影响,难以跨越内部部门利益的鸿沟。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还停留在单个业务的互联网化阶段,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也暂由各个部门牵头开展,正式设立互联网金融部门的银行还在少数。但是这个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其次,仅有少量银行针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人才布局。从信息科技高管的任命上看,多数银行还有提升空间。2010年到2014年间,几乎90%以上的银行都未任命过信息科技高管。

第三,各个商业银行中对于互联网合作、投资与收购大都浅尝辄止、无疾而终。商业银行可以基于已有核心优势,通过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构建合作平台、优化合作机制,促进各类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快速发展,以较低成本寻求客户和业务拓展,合作创新;依托其信息科技,挖掘客户需求。2013年之后,股份制银行才开始兴起互联网合作行为,而国有银行则没有股份制银行活跃,而其他类型的银行活跃度尚低于国有银行。

三、业务层面:互联网金融产品

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推出,是衡量商业银行互联网战略的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按金融业务的属性,我们将商业银行的互联网产品划分为三大模块:电子银行业务;互联网理财和信贷产品;电子商务产品。以下将详细介绍每一类产品的情况。

(一)电子银行业务:网银先行,手机银行后来居上

电子银行业务主要包括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的网上银行业务,利用移动电话和无线网络开展的手机银行业务,以及其他利用电子服务设备和网络、由客户通过自助服务方式完成金融交易的网络服务方式。

自2000年起,各家银行开始布局电子银行业务。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银行也应运而生,成为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结合的关键点。以下分别从基于互联网的网上银行和基于移动网络的手机银行来分析商业银行的战略差异。

首先,网上银行业务的客户数量再持续增加,但增长放缓。以银行年报为主要数据来源,以互联网新闻作为补充来源,我们得到包括国有、股份制以及其他银行在内的19家商业银行的网银客户增长情况。发现网上银行客户规模从2011年开始大幅增加。对比每家银行每十万资产对应的网上银行客户数,可以发现,即使排除了规模的影响,国有银行网上银行客户仍然在数量上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但就客户增长率而言,国有银行由于网上银行客户基数庞大,增长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股份制银行和其他银行网上银行客户数增速较快。

其次,从网上银行的交易额情况来看,各银行的交易额增长迅猛,且国有银行优势减小。以11家银行为例进行分析,网上银行交易额从2011年起基本保持这稳定增速,虽然在2014年增速有所下滑,但11家银行网上银行交易额从2010年到2014年已经实现翻倍。另外,从交易额的绝对量上看,国有银行明显占优,股份制银行次之,其他银行网上银行交易额非常小。排除资产规模的影响后,三类银行交易额相差并不算大,且差距逐年拉小,国有银行虽然仍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增速放缓;且其他类型银行正在逐渐追平股份制银行。

手机银行的客户数量仍然保持持续增长,且非国有银行增长迅猛。以16家商业银行平均值为例,手机银行客户规模也是从2011年开始大幅增加,其增长率远高于同期网上银行的增长率。接下来的三年,虽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保持着增长的趋势。用资产规模对手机客户情况进行标准化之后,国有银行在手机银行客户方面仍有着一定优势,2010年和2011年,股份制银行手机银行客户曾多于其他银行,而从2012年,其他类型银行则开始反超股份制银行。虽然国有银行仍保持着明显的优势,但与2010年相比,2014年其手机银行客户份额下降明显。

就手机银行的交易额而言,非国有银行反超国有银行并占据主导地位。以12家商业银行平均值为例,其手机银行交易额在短短五年时间内以数倍速度增长,并且增长率逐年攀升,从2011年起各年增长率均高于100%。为对比三类银行手机客户情况,用交易额除以资产规模对交易额情况进行标准化。虽然其他银行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相比规模微小,但在2010年其手机交易额基本与国有银行持平,而从2012年开始,国有银行手机交易额的份额严重压缩,国有银行增长率每年均为最低。

(二)互联网理财、贷款产品:大行全面进入,行业渗透不足

2011年至2014年,17家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平均拥有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数量逐渐上升,2010年,仅浙商银行和招商银行两家银行拥有互联网理财产品;2014年,除恒丰银行,其他银行均拥有互联网理财产品。但其他类型的银行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开发上大都落后于国有及股份制银行。

17家国有加股份制银行中,2010年有3家银行拥有互联网贷款产品,到2014年有四家银行拥有互联网贷款产品。四年的时间里,银行的数目和产品种类的数目变化都不大。由于互联网贷款需要强大的系统支持,整个过程都要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所以,必须建设一个强大的信贷系统来接受贷款申请、进行对客户的综合分析、最终发放贷款。因此可以看到国有银行在互联网贷款产品的开发上要领先于股份制银行和其他类型银行。

(三)电子商务:鲜有进入,国有为主

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凭借其原有的客户优势,在试水电商后发展迅速。目前来看,银行涉足电商领域主要有“B2C”和“B2B+B2C”两种模式。B2C模式的服务对象主要针对个人客户,打开这类网上商城,手机数码、家用电器、服饰鞋包等产品一应俱全。同时也有不少银行以信用卡商城形式构建自己的B2C模式。除了自建平台外,也有银行选择与传统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如中国银行的海淘业务,就是其与境外第三方电商企业合作。

在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2010年仅有3家国有银行拥有电子商务产品,到2014年,只有5家股份制银行没有电子商务产品,国有银行在电子商务上的布局步伐要明显快于股份制银行和其他类型的银行。

总之,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正在逐渐发力,在强化传统电子银行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介入互联网金融领域。自2010年开始,我国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其他银行先后展现出对互联网的重视,从地域看,东南沿海和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地区银行首先意识到了互联网的重要性,中西部地区银行也紧跟其后。

互联网金融的组织方面,只有少量银行进行了机构的设置和高端人才的配置。在互联网合作方面,股份制银行一直活跃在媒体和大众的视线里,近几年,国有银行也开始倾向于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

在互联网金融业务方面,电子银行普及最广,其次为互联网理财产品。再次为互联网贷款产品,电子商务产品最少。网上银行业务方面,国有银行由于强大的客户基础和规模效应,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然而它在交易额上的优势不如客户数量优势明显,反映出其客户的活跃程度不够。虽然国有银行行动较早,却在较为新兴的手机银行业务上明显落后。在互联网理财方面,股份制银行先动制人,较国有银行和其他银行有一定先发优势。而互联网贷款上,国有银行有着明显的优势。同样,在电子商务产品方面,国有银行也具先发优势,率先建立起网上商城,股份制银行紧随其后,其他银行则缺乏与前两者看齐的实力。

 

(唐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