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届CCER-NBER年会系列简报之七

发布日期:2017-07-25 02:37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第20届CCER-NBER年会简报之七

背景介绍:2017年6月16-18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与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联合举办的第20届NBER-CCER年会在北京大学朗润园举行。

本期简报报告杜克大学Juan Serrato教授、Univ. of Western Australia的 Shawn Chen教授发言内容。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xunwang@nsd.pku.edu.cn,并经作者本人审阅。

 

Juan Serrato: 应尽量减少企业因避税导致的研发投入无效增长

中国2008年实行的旨在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了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这些研发投入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从全球数据比较发现,中国企业的研发支出显著快于美国、加拿大、印度的研发指出,并且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逆势上涨。基于这一现象,作者提出了如下两个重要问题:税收激励是否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否提高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研究条件。中国的科技创新项目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2008年以前,凡是研发投入超过一定门槛比例(研发投入/总销售额大于5%)、员工结构达到一定要求(本科学历超过总员工人数的30%,研发人员占比高于10%)、高科技产品销售额占比超过60%的企业,都可以享受到税收减免的优惠(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2008年以后,科技创新项目进行了进一步修改,根据企业规模确定研发投入门槛,规定企业年销售额小于5000万元的研发投入门槛为6%,5000万-20亿元的研发投入门槛为4%,大于20亿的研发投入门槛为3%。

文献上,很多研发投入的增加具有避税动机:企业通过给产品贴上高科技标签,获得国家税收政策支持。作者首先发现,2008年以前,在研发投入门槛附近(5%)的企业数量分布非常不均匀,略高于门槛水平的企业显著多于略低于门槛水平的企业数量。2008年后,科技创新项目实行分档优惠后,各类企业在门槛附近的分布非常不均匀:销售额低于5000万)的小企业中,略高于6%的门槛水平的企业显著多于略低于门槛水平的企业数量;中型企业(销售额在5000万-20亿)的企业,略高于4%的门槛水平的企业显著多于略低于门槛水平的企业数量;大企业(销售额高于20亿)的企业,略高于3%的门槛水平的企业显著多于略低于门槛水平的企业数量。另一方面,通过行政费用支出与研发投入门槛之间的关系,作者也印证了企业确实存在通过多报研发投入从而降低税收的行为。

在回归分析中,作者发现这一项目有效提高了企业研发投入约29-46%,其中由于企业避税动机导致的研发投入的无效增长约占46%,研发投入实际引起企业生产率增长2.3%。同时,通过结构方程的估计,作者将税收激励、研发投入、生产率、逃税相结合,发现逃税动机会低估研发投入对生产率的影响,异质性的调整成本导致资源错配。最后,作者通过模拟实验,假设改变研发投入门槛和税收激励,发现企业自选择地参与项目最终导致了项目的成本和经济影响。

Shawn Chen: 产业集群有助于企业降低税率

社会与自然界中的集群现象很普遍。例如,自然界动物集体出行以避免被天敌捕杀,绑架、海盗、抢劫、腐败等社会现象均与集群有关系。那么,企业是否也会通过集群的方式实现减税的目的?

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编制”规模在1995年和2008年几乎完全一致,即地方政府规模并没有显著扩大。进一步,用县级、街道、网格层面的数据,构造了衡量政府规模的变量,用税收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衡量实际税率,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政府规模越大,企业实际税率越高。

随后,通过广东省的企业分布和税率分布图,可直观展现企业密集度越高的地区,其平均税率越低。从回归结果来看,企业密集度每提高1%,税率会下降0.5个百分点。此外,毗邻大企业也有助于企业降低税率。

最后,钓鱼行为可类比企业缴税行为:企业是鱼,征税机构是渔夫,管辖区域是池塘,税率是钓到鱼的概率。如果渔夫越少、池塘越大、池塘的大鱼越多,那么小鱼被钓到的可能性越低。因此,企业出于避税的动机,可能会选择极化的分布,选择聚集在一起,从而降低税收。这样一来,就可能引发内部的竞争和整体的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