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经济增长离不开两种能力

发布日期:2017-04-24 11:58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

 

周其仁:经济增长离不开两种能力

背景介绍: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赴云南参与了弥渡县的精准扶贫和调研工作,并考察了广东深圳柔宇科技公司。结合调研,周老师探讨了经济增长必须具备的两种能力:“劳作能力”和“合作能力”。周老师认为,现代化与经济增长的内涵,就是把一个人什么都会干,变成每个人分担一点点,然后达成高度合作。本文为周其仁教授在3月29日专题讲座上的发言简报。

版权声明: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xunwang@nsd.pku.edu.cn,并经作者本人审阅。

一、真实世界中的两种经济活动方式

经济增长离不开人的能力。经济在当今社会正变得日益复杂。人们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趋势已经有了很多的讨论。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便是关于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它离不开对于经济活动中“人”的能力的把握。各类经济学现象中的复杂数据、图表、政府工作报告、社会热门话题等均与其相关。面对复杂的经济现象与经济活动,“化繁为简”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考方式与研究路径,需要注意的是,“简”的前提是仍然可以回到复杂,驾驭复杂,这就是所谓的“以简驭繁”。

所有的经济活动,无论多么复杂,都是人为的活动。它的运作离不开人的作为与能力。这是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的简单的道理。从当下存在的两类不同的经济活动方式之中,可以找到经济活动背后的动力所在。

第一类经济活动方式存在于云南乡村。2017年3月,北京大学与云南的弥渡县成立了精准扶贫挂钩项目,北京大学各个学院的老师负责云南这一贫困县的具体扶贫工作。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整个乡被大山环绕,处于山谷地带,背后就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沿着山谷就可以走到海拔2700多米的一多么村,这个村子有58户人家,人们从山上到水边打水种菜,并到镇子上进行交易而获得经济收入。今天的一多么村,交通工具除了毛驴外,还有大量的摩托车,当地的小学生们上学就要通过这类交通工具穿越山路到达镇中心的学校。通过当地的老人,李文学的直系亲属,我们得知当地人在高山上世代居住的来龙去脉。在梯田上种植玉米,将收获的玉米烤成酒,把剩下的酒糟喂猪,猪的粪便再送回梯田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如此完成了种植与养殖的循环。年青一代是否还会从事他们父辈的经济活动,或是基于家乡的自然资源外出创业,目前不得而知。

第二类经济活动存在于广东深圳的柔宇科技公司。该公司致力于打造世界上最薄的显示屏。公司的创办人刘自鸿是一位学霸,本科和硕士就读于清华大学的物理工程学院,博士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在读博之前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的研究项目,并用短短三年的时间拿到博士学位,随后在IBM的工程师经历让他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最后回国在深圳投资创建了柔宇科技公司,该公司目前在深圳十分受欢迎。打造世界上最薄的显示屏的理念,取决于公司创办人在读书科研期间的一个基本判断。他认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获得的信息大部分依靠五官,而五官当中主要依靠眼睛,但眼睛受到信息展示与显示的制约,因此他认为显示技术十分重要,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不应该被显示所束缚。只有优化显示技术,人们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沟通和交往。作为一个目前成立四年的公司,柔宇公司投资100个亿在深圳建成流水线,订单好到难以拒绝。其产品的销售、发布,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都十分国际化。他们的专利墙与硅谷和MIT的很多硬件公司一样,十分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以上两种经济活动方式的差异让人一目了然,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共同之处,这就是经济发展所依靠的两种基本能力——劳作与合作。抽象来看,一方面,无论是依靠自然条件的种植业与养殖业,还是依靠科技能力和风险投资的技术产业,都是人的活动,都要依靠人的能力从事生产,依靠人的辛苦劳作。另一方面,还有一个更为隐蔽的能力,就是要与人合作。云南乡村的修梯田与深圳公司的超薄显示屏生产,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与人合作。可以说,对于经济活动的研究,就是对于人的劳作能力与合作能力的研究。

二、经济活动中人的劳作能力演化

研究经济活动的其中一条线索是研究人的劳作能力的变化过程,分析其背后的推动力。人在经济活动中都要付出辛苦,付出努力。从最初依靠自然恩惠的采集业与种植业,到后来的养殖业,都是高度经验型的经济活动方式,即世世代代依照此前所累积的经验从事劳作。而从原始农业逐渐转化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其中有很多因素不是自然的,而是人为的,是人的力量加到自然当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发现了自然的道理和规律,并把它提炼出来。蒸汽机的出现带来了农业的下一个变化。这是非自然的力量,是人们对自然的力量有所发现、有所理解后,提炼出来的结果。从手工制造,到近代工业,再到现代工业和目前的提出的工业4.0时代,人类的劳动能力沿着这条线,越来越离开了自然。这样的频谱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活动中人类劳作能力的演化。

上述高度经验型的经济活动方式,在认识论上属于归纳法。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依靠归纳而得。此外,还有一种认识世界的办法,即提出问题,猜想答案,设想结果,随后进行逻辑验证与实验证实。在这一过程中所诞生的想法,既可能很荒诞,又可能很伟大。这其中一旦出现有用的东西,就会比归纳法得到的结果更为惊人。由于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因此而发现的道理将是过去的经验不可比拟的。可以说,想法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开发正是依靠这样的想法。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讲过一段很有意味的话,“17世纪如果有100个人在他们事业开始的时候就死去,今天的世界就不是这样的了”。事实证明,无论是牛顿的想法,还是莱布尼茨的想法,在这些想法诞生之初,人们并不能意识到其中的有用性与伟大之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人们才认识到其中的厉害之处。

在以经验归纳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中,老人家由于其最富有经验因而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但科学革命后,英雄出少年,年轻人的想法更为活跃,敢想敢做。牛顿二十几岁解决了微积分与万有引力的问题,经过猜测、想象、实验,最后证明这些理论越来越重要,因此,在现代社会之中,想法推动了经济的革命性飞跃。

三、经济活动中人的合作能力演化

1958年,经济学家伦纳德•里德(Leonard E. Read)在一篇散文《我,铅笔》(I, Pencil)中,告诉人们生产力与高度分工相关。很多美国经济学会把这篇论文列为必读的一篇教材。文章讲述了要从事一项基本的铅笔生产包括很多过程,从原料的生产准备到成品的销售是一个完整的经济过程。其中包括人力要素和物质要素以及足够的技术要素等因素的结合。案例中铅笔的生产过程涉及了各式各样的生产合作,石墨、木材、工具、橡皮等等,每一项都少不了人力要素和物质要素的投入与合作。

从一多么村庄中人们的合作到柔宇公司工作人员的合作,是低水平分工与高水平分工的差距。一多么村庄中人们的合作,是一种较小范围内的合作。一个一多么的家庭,早上起来人们忙作一团,养猪,喂鸡,做早饭,照看孩子。这种依靠血缘和地缘的合作水平是比较低的,父辈所从事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下一代的人生,有极强的延续性。而在柔宇公司,人们做的事情只是一点点中的一点点,但是这一点点的事情不是5岁就能学会的,可能此前的30多年时间都在学习这一件事情,最后成就这一点点。然后,通过无数个一点点的分工形成一个庞大的合作系统,与大规模流动的陌生人合作,并最终就造出奇迹。

可以说,现代化与经济增长的内涵,就是把一个人什么都会干,变成每个人分担一点点,然后达成高度合作。正如费孝通先生早在1944年所讲的那样,乡土中国与城市化国家的差异在于,乡土中国依靠血缘、地缘,建立熟悉人之间的小圈子,而现代社会依靠陌生人之间的合作与来往。在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与危机是远远高于乡土社会的,而信任关系的建立、游戏规则的设定、组织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现代化的进程与现代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靠这些能力。

四、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采取了一种化繁为简的思路。将当下的经济现象进行分解和抽象,概括出经济活动中人的两种能力——劳作创造的能力和合作沟通的能力。考察这两种能力时至今日的历史演进,分析其中的道理,研究其中的规律。借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题材研究经济学问题。经济问题在被化繁为简的过程中,会引发很多有意思的题目。

经济现象的研究,除了从教科书和现成的文献开始,还应当对经济现象有所分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都对经济现象有所接触。从可被观察的现象开始,进行问题的探索是经济学研究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凭借当家庭教师的机会,随学生游历欧洲大陆,面对形形色色的现象提出了种种经济学问题,成为《国富论》中对经济现象进行深广探究的基础。从现象开始,有了问题的驱动,进行抽象概括,进而走向猜想,走向检验,弥补以往研究中的不足。所有在历史上站得住脚的重量级经济学家,都有自己所发现的好问题,甚至是一个值得一辈子观察和分析的问题。在经济学研究中,正是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引导了重要的经济学发现。

从学科的科学性而言,经济学或许不及物理学。物理学成为精密科学的原因在于,它可以依靠可控实验进行分析,而经济学的实验室正在社会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之中,我们需要迎接未来不确定性的挑战。   

经济学中有趣的问题非常多,研究经济学首先应当相信现象背后有道理,就像任何一门学科一样。但这些道理远远没有止境,有很多道理我们至今仍是尚未掌握的。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的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还需要投入资源,还需要吸引优秀的人才。不断依靠演进的能力去解决经济问题,去改善人类的经济状况,这是一项十分有意思,也十分值得我们投入的事业。

(王勋、张彤编辑,未经作者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