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解读报告会》专题简报之一

发布日期:2017-03-27 02:46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简报1


背景介绍:2017年3月3-13日,3月5-15日,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与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分别在京召开。北大国发院第80期【朗润•格政】论坛举办“两会解读报告会”主题论坛,分别邀请林毅夫、黄益平、刘国恩、沈艳、李力行等教授,从世界变局、中国治理、金融、大数据、国企改革等不同维度解读两会传达的重要信息,分享对相关议题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与见解。我们将分五期简报报告发言内容,本期报告林毅夫教授的主要观点。

版权声明: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xunwang@nsd.pku.edu.cn,并经作者本人审阅。



林毅夫:世界变局下的中国经济


林毅夫教授围绕后经济危机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表现,分析了世界经济疲软的原因和传统危机应对方案的缺陷,建议通过推进全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结构性改革的方法来走出危机。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来之不易

中国经济增速从2010年的10.6%连续七年下降至2016年的6.7%,经济进入新常态。此时,一方面要对内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第一大贸易国,因此也要从国际经济情况,审时度势,推动改革与发展。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尚未完全走出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中复苏状况最好的美国,经济增速也远低于危机前发达国家3%-3.5%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欧元区、日本的表现则更加糟糕。在此情况下,同时期金砖国家和亚洲出口导向型高收入、高表现经济体的经济也都巨幅下滑并且情况比中国严重。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这一成果来之不易。

二、对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估计不足和危机应对策略不当导致世界经济恢复缓慢

2008年任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时,林毅夫就表达了本次经济危机将会有长期持续的影响,而当时主流的观点是危机只会持续三个季度到七个季度。危机持续时间判断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应对策略的选择:对于短期危机,应对方法是以失业救济稳定经济,避免出现社会问题;而对于长期危机,若长期发放失业救济,加上危机时期政府财政收入下降,财政赤字将快速上升,应该以短期可以启动需求增加就业,长期可以消除增长瓶颈、提高生产率,由未来收入增长来抵补短期措施负债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应对方案。由于,当时普遍认为危机会是短期,所以,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应对危机的办法未受到重视。

发达国家爆发危机必然内部有结构性问题,要最终走出危机应当采取结构性改革措施,这也是在杭州的G20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的共识。发达国家的结构性改革内容包括减少福利和去杠杆两个方面,其中去杠杆又分为金融机构去杠杆和政府去杠杆。这些措施若能落实到位,发达国家的竞争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都会提升,会使发达国家恢复正常增长。

但是,减少福利会降低消费需求,而金融机构的去杠杆会减少贷款,导致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下降,政府的支出主要用于支持消费和投资,政府去杆杠同样会降低消费和投资。这些措施会使原本疲软的经济进一步下滑,失业率上升,因此对于本就处于危机阶段的经济体,政府难以推动。在没有结构性改革的情况下,美欧等发达国家很可能步日本的后尘,陷入长期的增长疲软。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应对危机提升长期增长潜力的良策

IMF针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后的复苏,曾开出的药方是:一是进行结构性改革,二是货币大量贬值来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出口增加来创造国内的就业机会,给国内的结构性改革创造空间。但是这个药方在面对发达国家出现经济危机时,却因为发达国家间的货币竞争性贬值而失效:不论哪个国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引导本币贬值,都会引起其他国家相应的对冲措施,最终的结果是谁都没有办法用货币贬值来给国内的结构性改革创造空间。与此同时,发达国家长期未能走出危机,国内失业率高、经济低迷引起群众不满,贸易保护主义、反全球化势头日益高涨,也会影响其他国家经济复苏,陷入恶性循环。

林毅夫教授认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比货币贬值更好的选择,首先,相比失业救济被动地帮助失业人口,基建能够主动创造就业,而且投资形成的基础设施能够提高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其次,在危机时期,基础建设的原材料价格较低,基建成本低;再次,基础建设投资需求巨大,发达国家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老化问题,亟需更新换代,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8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依靠私人部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结果基建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导致到处是基础设施的瓶颈;最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实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共赢:根据林毅夫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每投资一块钱,会增加7毛钱的进口,其中3.5毛钱会来自于发达国家,因此增加基建和货币贬值一样能够增加发达国家的出口。

目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在学界、政界取得了相当的共识。中国推出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建设为抓手的“一带一路”倡议,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提出的一万亿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这为中美避免冲突,携手合作提供了机会:如果作为世界第二大国和第一大国的中美能够一同推进世界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就能够帮助发达国家走出危机,也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增长的瓶颈,恢复经济正常增长,这是一个有利于现在和未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多赢方案。

(王勋编辑,作者已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