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出版物展开 / 收起
出版物
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首届国家发展论坛简报之二
发布日期:2017-01-10 11:10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16年第080期(总第1324期)
背景介绍: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以聚焦国家发展为宗旨,以“全球变革时代的中国”为主题,围绕当前和未来中国发展的重点议题,于2016年12月18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了首届国家发展论坛。本次会议将分多期简报报道。本期简报主要介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的发言内容。他主要从我国农业面临的三大需求着手,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容、思路。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zhangtong@nsd.pku.edu.cn,并经主讲人本人审阅。
韩俊:三大背景条件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对农业发展转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这方面有三个显著的变化。第一,我国史无前例的人口城镇化进程还在快速地推进。过去五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每年增加2100万人。根据“十三五”规划,每年城镇常住人口大约增加1400万左右。第二,中产阶层迅速壮大。按照统计局对中等收入阶层的定义,即家庭年可支配收入9万到40万元人民币,这与美国中产阶级的定义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在我国中产阶层已经有3.34亿,占到24.3%。第三,我国正在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打脱贫攻坚战。按照现在的标准,我国贫困人口是5575万人,今后五年,每年要脱贫1000万人以上。
这三方面的变化汇集到一起,对我国农业意味着要推动食品的消费结构继续演变和升级。从整个东亚国家和地区食品消费结构演变的历史来看,在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以前,食品消费结构不会定型,我国今后还有很长的一个食品消费结构演变时期。现在,最重要的变化是,城市和农村口粮消费都在减少。但是,口粮以外的消费还在增加,比如说畜产品、饲料粮。中国在满足食品消费结构升级的同时,农业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现在老百姓对农业发展最大的要求就是要吃得安心、吃得放心,吃得开心,吃得健康。现在农业发展面临的总量不足矛盾大大缓解,主要矛盾变为结构性矛盾,优质的绿色农产品不能够满足需求。所以,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强调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中国作为13亿人口大国,谷物不可能依赖国际市场。现在三大主粮的进口,小麦占2.6%,稻谷占2.3%,玉米占1.7%。不能只进口国外的粮食,这样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在这个前提下,要优化农业的品种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包括区域结构。现在农业发展需要狠抓标准化的生产,抓农产品和食品质量监管。另外,还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目标就是,要统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要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一体化发展,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的休闲观光总体化发展。
二、农业资源要素供给的条件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农业的转型升级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2012年起,我国劳动适龄人口开始减少,中国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人口结构、劳动力供给条件的变化,显著地推高了我国的劳动成本,不仅削弱了制造业的竞争力,对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同样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削弱了中国农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转型升级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第一,提高机械化水平。目前我国制造业每个小时工资水平是3.27美金,比越南高出三分之二。所以,跟越南相比,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竞争力显著下降。这样的情况在农业更为显著,考虑人工的成本在农产品总成本中的比重,我国粮食作物中这一比重最低的是大豆,为32.1%,棉花的为62.5%。美国粮食作物的这一比重,棉花是最高的,也只有10.8%,其他的都在3%到5%。现在,我国大豆每吨的生产成本是4877块钱,是美国的2.14倍,玉米每吨生产成本2117块钱,是美国的2.23倍。农业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意味着我国农业也需要通过提升机械化水平、通过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来降低劳动力使用的密度,来提升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2015年,我国农业占GDP的比重是8.9%,农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是28.3%,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工业的22.5%,相当于第三产业的26.5%。现在,小麦已经是全盘机械化,种一亩小麦只用两个劳动工人。水稻、玉米的机械化也在迅速地推进,机械化程度达到75%。但是,种一亩水稻,在中国用六七个工人,到韩国、日本、台湾,只用两个工人。我国棉花、甘蔗的机械化水平非常低,畜牧业机械化水平也非常低的。例如, 2007年我国棉花机械采摘率只有1%,到2015年这个比例已经提高到28%。新疆兵团机采率高达69%,但新疆的地方只有16%。
要提高机械化,必然要提高机械制造水平。新疆引进了2900台采棉机,80%是进口的。耕地工具进口的价格是国内价格的10倍,但仍然有人买,因为它的质量好。所以,先进农机具制造方面的短板一定要加快补上,这也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第二,提升农业规模化的水平。我国有2.2万农户,2015年耕地规模30公顷以上的农户全国只有3012万,我国不可能走美国、加拿大发展大规模农场的道路。发展规模经营也不一定要简单的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现在一家一户的土地不用动,通过发展规模化的服务也可以解决机械化的问题。一定得防止通过行政的手段来扩大土地的规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地提出要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制,要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现在土地集体所有,承包权是农户的,土地经营权可以单独作为一种权利,提倡放活经营权。这样是为了依法保护农民集体承包农户和土地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要给实际种地的人稳定的预期,让农民舍得投入,否则经营者的权利如果不稳定的话,每年的合同都签,没有人舍得在土地上投资来改善土地的质量。
三、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日益激烈,对农业的转型发展和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基本国情就是人多、地少、水缺。如果局限于国内这一点水土资源,不可能满足日益富裕的中国老百姓对食品的需要。所以,必须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基本政策走向就是谷物基本自给,三大谷物的自给率都在98%左右。还要适度进口国内紧缺的农产品,要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深化同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战略合作。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大米、大豆、棕榈油市场的第一大进口国,棉花的第二大进口国,猪肉的第三大进口国。据测算,如2015年进口的棉、粮、油、糖、肉、奶实现自给,还需要10亿亩地的播种面积,大概占到国内农作物总的播种面积的40%,而我国实际的播种面积也就26亿亩。
关于农产品的进口。一方面,农产品大量进口是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不足的表现。另外一方面,近几年农产品进口量这么大也有不正常的现象,主要就是,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有些过度。国际价格在不断下跌,国内价格还在大幅度提高,国内外的价格严重倒挂。如果价差很大的话,进口的冲动很大,走私的冲动也很大。这方面最典型的是玉米和玉米替代品的大量进口。在玉米价格走高的情况下,由于配额管理,无法大量进口玉米。但高粱、大麦、玉米酒糟都可以替代玉米,甚至木薯。这些玉米的替代品去年进口了4000万吨。加入WTO的时候粮食配额只有2200多万吨,仅玉米的替代品就进口了4000万吨。现在有的南方的饲料企业,配方里过去玉米占70%,现在只有30%,因为别的便宜。现在国内产的玉米就只好放在库里,因为企业不用。2014年全国政策性的粮食收购占的比重,小麦是20.6%,稻谷只有15.6%,但是玉米高达38.5%。
问题的症结在于临时收储价成了最高的价格。最后结果是,洋货入世,国货入库。现在改革的思路应该是非常清楚了,就是要让价格真正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要让价格机制能够有效引导农业资源的配置。比如黑龙江,2009年玉米种植面积只有7000万亩,2014年由于大豆价格低大豆种植减少了3000多万亩,玉米增了3000多万亩,。农民对价格信号的反映是非常灵敏的。所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要采取分品种试测,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的机制和收储制度。这方面棉花的改革是第三年,大豆也在改,油菜籽的临时收储已经取消了,玉米的临时收储也取消了,玉米价格制度的改革也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接下来的几年,我国还要继续深化稻谷、小麦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基本的方向是价补分离,价格由市场来定,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对生产者实行直接补贴,市场定价,这是一个基本的改革思路。农业政策也要逐步由过去价格支持和干预为主,转向以直接补贴的绿项政策为主。这样一来,就会逐渐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理顺,真正使得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都是有效供给,也使得农产品的供给结构更好地匹配与需求结构。
(王勋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