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结构经济学的“议程与思路”——冬令营第三场简报(下)

发布日期:2015-12-22 04:0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会议内容:

12月18日至19日,第一届新结构经济学专题研讨会展开了第三场讨论,主题是“议程与思路”,旨在详细展示全面的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体系。

研讨会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深入探讨了新结构经济学框架下的一系列子领域,包括新结构产业经济学、新结构金融经济学、新结构劳动经济学、新结构国际经济学、新结构周期理论、新结构区域经济学、新结构制度经济学、新结构转型经济学、新结构国际发展学、新结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

精彩观点:

金刻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终身助理教授

产业结构与国际资本流动

产业结构对投资的影响非常大,资本密集型产业中投资比重更高,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投资比重则低。在特定产业部门内,投资需求由潜在产能决定,但在多个部门间,投资需求还跟产业结构有关。

长期以来人们都难理解全球资本为什么会从穷国流向富国,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快,需要更多资金支持,按理说他们应该从发达国家进口资本以支持消费和投资,但为什么事实刚好相反,穷国在向富国进行资本输出?这是因为,在开放经济下,发展中国家的高额储蓄与发达国家的投资需求相匹配,表现为国内储蓄转为投资流向国外,而不一定是资本流入。

国际资本流动由两股力量主导:一股是传统的力量使得资本流向那些比较稀缺的地方;另一股是新兴力量让资金流向生产并出口资金密集型产品的富有国家。当后一种力量占主导地位时,资本自然就会流出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比如中国,而流入有大量投资需求并从事资本密集型生产的国家。

周传豹: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博士生

新结构视角下的有为政府

在经济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腐败的恶化可能难以避免。腐败与经济增长都是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以及产业发展达标程度的结果,短期内腐败并不是经济增长的润滑剂。

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寻租腐败类型、范围和规模有所不同,政府的最优反腐策略应该基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对反腐的财政和政策资源加以合理利用。

合理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目标对降低腐败的发生有重要影响。针对产业部门的常规反腐资源应该更集中于战略型产业和追赶型产业,同时对弯道超车产业、退出型产业进行重点巡视,对领先型产业应该更为注重事后监管方式。

徐朝阳: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

赶超战略、经济发展与转型

产业结构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且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而升级。

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为了赶超,偏离要素禀赋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和经济发展的低效。所以,转型的核心问题,不是产业结构升级,而是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转向高效率部门。

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时,宜把重点放在产业发展与要素禀赋结构的匹配上,而不宜超越发展阶段过早进入某些行业。

邢海鹏: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

渐进式改革政策设计的逻辑

受到医学研究中随机对照实验(RCT)的启发,经济学家也越来越多的将这一方法应用到政策设计中。

许多政策在提出时面临极大的政治和经济上的不确定性,于是政府决策者很难在看到确凿证据前作出理性选择。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关键特征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决策。尽管许多改革从试验开始推进,但这些试验不是随机对照试验,因为决策者过于关注潜在负面影响和溢出效应。

而随机对照试验主要考虑平均效果,不考虑潜在的异质性效果,决策者往往不愿意从一开始就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因为担心对特定群体产生无法忍受的不良后果。

当面临不确定的潜在收益和成本时,政策制定者设立试验隔离区是更为务实的做法。

徐佳君: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执行副主任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国际发展领域的新研究

主流的国际发展理论以发达国家为参照系,侧重于发展中国家“欠缺什么”,“什么做得不好”,而忽视了结构性差异和发展阶段不同的重要性。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下,会先看发展中国家具备怎样的要素结构,进而找出可能做好的比较优势领域,最终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发展中国家不应该关注自己却少什么,而是自己拥有什么。

那么,如何识别和消除发展约束?首先,看发展中国家/地区有什么。可以从简易的“资本劳动比”到更为细分、多维度的要素禀赋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劳动力、人力资本、资本、资源等内部的结构。其次,找出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潜在比较优势是什么。包括选择合适的赶超目标、甄别合适的赶超产业,应该更系统的将区位和地理因素纳入到分析框架当中。再次,思考发展中国家/地区政府如何因势利导促成产业升级与转型。工业园区的政策机制设计是一个解决方案,政府推出机制的设计,甄别出不同发展阶段的跨部门的特定制约因素,企业则提高自生能力。

高蓓:社科院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博士后

新结构经济学对多边开发银行发展理念的影响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多边开发银行的发展理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40年代,此时的多边开发银行主要是世界银行,它的主要任务是资助西欧国家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治理理念是发展市场经济。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60年代。欧洲投资银行、泛美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相继成立,且世界银行仍然是最主要的多边开发银行。此时世界银行的主要职能已经由资助欧洲国家恢复经济转变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治理理念为结构主义。第三阶段为20世纪80、90年代。多边开发银行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世界银行将“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模板。

过去几十年间,国际多边机构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人道主义、健康医疗、教育水平等方面做了很多,但绝大所数国家依旧在低收入陷阱中,情况未有明显。原因在于,一味照搬发达国家发展模式,遵循华盛顿共识,并不适合自己的国情。

以新结构经济学为指导,更好的发挥多边开发银行在国际经济新秩序中的作用,应抛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根据发展中国家自己现阶段的资源禀赋,寻找比较优势,建立适合不冒进、适合目前产业结构现状的政策,使多边开发银行成为有为政府的有力补充。

于佳: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国际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商务部主任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非合作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过程中,除了面对一般投资者都要面对的商业、投资环境及项目管理和运营的挑战外,还要面对着来自西方和国外主流媒体的不实批评,其中,关于中国企业向外转移过剩产能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进行资源掠夺的批评尤为突出。

事实上,从新结构经济学关于产业发展和相关产业政策的论述,就可以清楚的看出,中国在很多所谓“过剩产能”的领域都具备极强的技术优势和生产能力,只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些产业在国内不再具有继续生产的比较优势,

于是将其转移到更具有要素禀赋优势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以在全球角度得到资源的更合理配置。

因此,中国海外投资项目,不应该一味盯住初级原材料,如果当地具备劳动力及能源的比较优势,可以考虑在当地进行原材料的深加工,最终将中间产品或终端产品再运回中国或销往国际市场。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还要发挥“因势利导”型政府的合力,即找到双方的“互补优势”,从而实现共同繁荣。

王坤宇:渥太华大学经济学系博士生

新结构视角下的环境经济学

从环境经济学角度看,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当资源耗竭或自然环境超出其承载能力之时,将会影响经济增长。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生产结构是内生的,是随着经济体的发展不断变迁的。事实上,生产结构对环境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对环境政策进行成本核算中,可以看到,资本和劳动在生产中的比例结构是一个决定环境政策成本的重要变量。一旦考虑生产结构的优化问题,那么最优的环境政策也必将随之改变。

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国家往往在经济增长中表现不佳,这就是所谓的“资 源诅咒”。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在开采和消耗中,一国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也是变迁的,因此资源禀赋的变化会导致最优生产结构随之发生改变。资源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不协调发展会阻碍长期经济增长,丰富的自然资源本应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但是因为上述原因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其比较优势。政府应利用资源收入来投资产业结构升级,把资源优势发挥出来,以促进经济增长。■

整理人:财新智库研究部研究助理 吴思

文章来源: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