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小镇虚火——特色小镇与旅游发展

发布日期:2017-07-05 12:00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619

魏小安:小镇虚火——特色小镇与旅游发展

背景介绍: 为贯彻落实中央要求,进一步明晰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探索总结不同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以及瑞意高等研究所于2018年6月29-30日在张家口市崇礼区太舞小镇举办了“太舞论坛2018——特色小镇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论坛以全国各具特色的小镇建设和跨越式发展为案例,开放式讨论“特色小镇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景、机遇和面临的挑战,分享来自全国部分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研讨会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政策影响力的北京大学资深专家、学者、行业资深人士以及部分特色小镇代表围绕“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和“特色小镇发展”等主题进行了充分交流。本文根据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研究员在论坛的发言整理。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slzheng@nsd.pku.edu.cn,并经作者本人审阅。

特色小镇是虚火上升,全国到2020年要建1000个小镇,各地现在部署下来的至少有2000个,甚至有的专家说中国可以有2万个小镇,问题是这2万个小镇建设需要花大量的资金,中间会形成大量的资源扭曲,从而形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因此,对于特色小镇建设,应该理性看待,冷静看待,科学分析。

1.关于特色产业小镇

从培育条件来说,国际经验就是民间自发形成,市场聚集形成,文化特色突出,类型化突出,小而精,小而美,小而文、小而活、小而特。比如德国的海德堡,这是文化的高端,科技的高端,牛津、剑桥这是教育小镇,瑞士有大把生活小镇。我们现在面临两难的选择。第一,小镇这个事不能政府主导,但是政府又不可能不主导。第二个两难,成本不能上升,可是成本又不可能不上升。

一个小镇聚集产业,聚集什么产业?我看,真正希望在旅游。可能的结果:一是促在政府上,政府积极的督促,积极的催促。二是难在产业上,产业形成了,小镇也形成了。三是苦在特色上,要有特色,还要有市场吸引力,太难了。四是倒在房子上,没有房地产小镇怎么建起来,所以肯定起步就是房地产,但是由于形不成聚集力量,形不成品牌,最后必然倒在房地产。五是差在文化上,小镇的文化是养成的,不是植入的,而植入恰恰是我们的通常做法。另外,旅游小镇、休闲小镇、运动小镇、文化小镇,这都是消费的概念,最终是活在旅游上。小镇弄到后来,是休闲度假的新领域,也是品质集中的新领域。

2.关于特色小镇的旅游发展

小镇严格的说做的是泛旅游领域,涉及到我们对旅游新的理解和认识,就是资源无限制,行为无框架,体验无穷尽,消费无止境,产业无边界,发展无约束,说到底是契合人性,契合人性才有文化性,自有商业性。作为投资商,怎么进入特色小镇。

方式一:整体进入,全面开发。从小镇加旅游,到旅游加小镇。比如康养小镇、文化小镇、运动小镇、艺术小镇,林林总总。

方式二:借助资源,逐步推进。景区带小镇这个格局形成了,山水促小镇,形成了标配,就是我说的有若干案例。

方式三:放大古村,深化古镇。比如说乌镇,乌镇旁边做了一个乌村,也做的很好,就是一个50年代之后的村庄,一个老房子没有,也是一个空心村,投资1个多亿,乌镇旅游总公司进入,做起来了。而且都盛赞,说在这我们体会到了乡村。

方式四:搭车进入,形成配套。很简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没有他那样的制度传统,没有他那样的领军人物,就做不出这样的项目。陕西的袁家村就是如此。袁家村现在一年收入10亿,现在没有几个古镇能达到。

方式五:综合格局,提升品质。这就是杭州的良渚文化村,这是万科的一个房地产楼盘,可是确实做出了味道,确实做出了水平。比如良渚文化村里面有一个良渚宪章,就是凝聚了业主精神和良渚精神。

方式六:先占干岸,再趁火打劫。政府和前期开发商必有难过的时候,等他难过的时候再进去,生龙活虎,就有可能把它做好。

以上这六种方式有两个忌讳,第一个忌讳房地产。第二个忌讳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要沉下心认真做点品牌形象。建设特色小镇,关键要把握特色。要真正关注的是,消费者到底喜欢什么东西。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旅游投资是长线投资长远回报。

3.警惕“虚火”

近年来,对旅游的普遍化重视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中央非常重视,地方重视非常。现在有一些地方执政者好大喜功,开发商贪得无厌,规划者推波助澜,评审者随波逐流,现在一说旅游项目,十亿不在话下,百亿勉强可谈,千亿政府兴奋,变成了编故事的竞赛。虚火虚到这种程度。现在形成了新的跑马圈地,就是借助小镇,借助田园综合体,摆脱了项目开发和景区开发。

这里面有四个根本问题。第一对市场的感觉,政府不需要对市场的感觉,但是聪明的政府应该有这种感觉。第二对项目的选择,到底选什么样的项目。第三对运行的要求。第四对政策的利用。这四个方面糅在一起才可能把这个事做好。现在这四个方面,大家只有对项目的选择,对运行要求基本没有,对政策的利用都学聪明了,问题在于政策不断变化。

学者推波助澜一下,或者随波逐流一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在这个时候还是要清醒一点,尽可能把这个事情办好,我的基本看法就是这个事起点不好,起点很低、很错、很乱,但是已经这么运行了,争取能够在里面培育几个好项目,大的趋势我们改变不了,但是培育几个好项目,下点工夫,行不行,把工夫下到位了,我看至少还能做一点好事。我也希望政府从好的动机出发,最终达到好的结果,而不是从好的动机出发,最终劳民伤财,祸国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