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九霞:生产和生活空间再造 旅游推动下的特色小镇培育

发布日期:2017-03-01 12:00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QQ

 

孙九霞:生产和生活空间再造 旅游推动下的特色小镇培育

背景介绍: 为贯彻落实中央要求,进一步明晰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探索总结不同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以及瑞意高等研究所于2018年6月29-30日在张家口市崇礼区太舞小镇举办了“太舞论坛2018——特色小镇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论坛以全国各具特色的小镇建设和跨越式发展为案例,开放式讨论“特色小镇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景、机遇和面临的挑战,分享来自全国部分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研讨会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政策影响力的北京大学资深专家、学者、行业资深人士以及部分特色小镇代表围绕“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和“特色小镇发展”等主题进行了充分交流。本文根据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在论坛的发言整理。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slzheng@nsd.pku.edu.cn,并经作者本人审阅。

 

1.“城”“乡”之变。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乡”与“城”的双重困境问题,这是一种城乡的“过密-过疏”现象。城市体系的出现使得区域内的资源得以成倍增加、高效开发,城市化始终被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城乡地域发生着结构性的剧变。

乡村的过疏化还导致它在发展语境中的边缘化。一方面是经济边缘化。这时候乡村的经济形式就表现为城市的补充或者附庸,为城市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农产品。另一方面,乡村文化也面临边缘化的困境。随着城市主义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兴起,乡村社会的文化内涵在以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框架中被强力地遮蔽和隐匿。人们一提乡村就想到落后愚昧,一提乡村文化想到是粗俗的低层次的。例如2014年的迪庆香格里拉火灾,本来用当地人的地方性知识是可以有效救灾的,但是这种传统方式已经少有人关注。

2.从单一的生产空间建设到多维的生产与生活空间塑造。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占国家发展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开始了快速城镇化的历程,到2004年又提出了要建设重点城镇。在这个阶段中,一开始强调发展乡镇企业,后来然后转向了开发区模式的城镇化道路。开发区模式下建设了大量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高教园区、旅游度假区、新区和新城等,但存在着公共服务不充分、缺少特色培育、缺乏业态丰度等不足。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开始探索“城乡统筹”,但很大程度上是以剥夺乡村土地为前提的,统筹中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都没有定向解决,也解决不了乡村中“人”的发展问题。2014年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找到了新的落脚点,重心落在特色小镇培育上,并逐渐推广到全国。特色小镇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所以,城市化过程中从开发区到特色小镇的路径调整,包含了发展重心的转变。

3.特色小镇不仅是生产空间的过渡,更是生活空间的过渡。特色小镇的核心特色是在外在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由不同主体的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形态,这些要素自然融合而成的独具性格的小镇生活形态。因此,特色小镇可以通过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再造,在产业形态和生活形态上形成对城市空间的互补。

旅游推动下的特色小镇培育是至关重要的。从生产的视角来看,旅游是一个由消费直接驱动,资源和要素围绕不同时期的需求变化动态组合的无边界产业。旅游产业的集聚效应非常明显,是各个产业某一部分产品和劳务的多重集合,包含多元的组合形式,具有很大的带动性和创新性。无论是在乡村地区,还是小城镇或者小城市地区,在区域缺乏创新动力的时候,旅游可以提供一种选择。

从生产空间视角看,特色小镇的培育是旅游驱动下要素的汇聚和重组。不仅是名山大川,当地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等等地方性资源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在生活空间的再造方面,首先需要的是物质环境空间的营造。生活空间的再造过程中,主体在生活方式塑造上发挥很大的作用。作为旅游发展推动者的外来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和移民,他们能否在生活方式上与内部主体相互融合,就成为影响小镇生活形态的关键。外来移民具备融入内部主体、形成社区共同体的可能。例如,未来北京人很喜欢张家口,他想要生活在这里,或者把这里当成第二居所,他们就会由外人变成当地人,由客人变成主人。

最后,需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特色小镇发展主体的问题。特色小镇发展一定涉及多元的利益主体,要进一步明确谁是发展的主体,要协调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调节各主体之间的矛盾。第二,要认真研究什么样的特色小镇适合把旅游为核心发展路径。要防止以旅游为幌子,而实质上只是地产开发商控制下的“土地城镇化”进程,警惕带来“小镇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