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出版物展开 / 收起
出版物
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彭震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发展
发布日期:2017-01-04 12:00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彭震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发展
背景介绍: 为贯彻落实中央要求,进一步明晰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探索总结不同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以及瑞意高等研究所于2018年6月29-30日在张家口市崇礼区太舞小镇举办了“太舞论坛2018——特色小镇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论坛以全国各具特色的小镇建设和跨越式发展为案例,开放式讨论“特色小镇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景、机遇和面临的挑战,分享来自全国部分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研讨会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政策影响力的北京大学资深专家、学者、行业资深人士以及部分特色小镇代表围绕“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和“特色小镇发展”等主题进行了充分交流。本文根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彭震伟教授在论坛的发言整理。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slzheng@nsd.pku.edu.cn,并经作者本人审阅。
由国家发改委主导创建的特色小镇更多注重产业的培育,包括产业定位、建设空间、功能集成、项目投资和运行机制等。特色小镇发展如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生产要素方面,要结合本土传统要素的挖掘和外来新兴要素的引入,实现要素资源的重组与优化配置。特色小镇发展要素间的优化配置效应可以使空间上分散而低效的经济活动整合为有机整体,变得有序而高效。这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结果表现为各经济部门通过对生产要素的有效组织和利用达到符合外部需求市场的最大产出,全要素生产率获得了实质性的提升。
其次是产品与服务方面,要对外输出具有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的特色供给物,真正发挥特色小镇在城乡要素流动中的“纽带”作用。对特色小镇而言,要建立起面向城市和乡村的双向输出机制,对外输出价值,实现有效供给。其中,向城市输出的产品与服务应具有独特性、稀缺性,应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迫切需要的。而向乡村输出的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对农业、农村、农民应具有正外部性,应有助于加强人口集聚和土地集约使用,促进就地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
对于特色小镇而言,关键在于培育好特色产业,要对拟发展的特色小镇的发展条件进行分析,依据其区位条件、自身基础和发展条件等因素,确定特色产业依托的主要类型特征、发展方向和重点,培育好特色主导产业,确定具有比较优势的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并确定合理的产业结构比例。同时,要编制好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与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有效整合,规划分析的重点应放在特色小镇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动力和潜在的经济增长点因素,研究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合理组织,并分析特色小镇的外部性建设对小镇特色产业发展的牵动力。
第三是在体制机制方面,要突破原本不利于要素流入和输出的制度瓶颈,打通城乡要素流动的双向通道。促进政府对制度供给进行改革,使制度供给与要素自由流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经济稳定增长更好地匹配起来,其重点是突破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瓶颈,对相关制度和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性供给。如土地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和建立统一市场,实现小城镇土地要素集聚和再配置;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强镇扩权;财税制度改革。
在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中,土地整治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途径。目前,国内已有多个村镇区域通过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实现了村镇的良性发展。
最后,特色小镇建设要严控房地产化。特色小镇发展的产镇融合也是规避房地产化的合理路径。要将特色小镇的发展纳入规划的范围。可以城市和建制镇的建成区为依托适当拓展,避免脱离建制镇开辟新区域用于建设,从而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同时,可以城市和城镇为基础,承载特色产业发展,并以此为保障,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吸引更多农业转移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