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波、周安吉:“全国统一大市场”有什么用?

发布日期:2022-04-19 02:45    来源:

2022年4月10日,国务院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下称《意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全国统一大市场”首次出现于2021年12月1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的文件中,后又在2022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本文是基于《意见》的一些解读。

一、如何进一步提高市场效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为了畅通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根本上需要通过进一步提高市场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意见》从七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市场效率的措施:

1.  强化市场基础性制度:保护产权、平等准入、公平竞争、健全信用体系

2.  建设高标准市场基础设施: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统一产权交易信息发布、整合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3.  统一资源和要素市场:加快建设统一的城乡土地和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和数据市场、能源市场、生态环境市场。

4.  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标准:健全商品质量体系、完善标准和计量体系、提升消费服务质量

5.  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健全监管规则、加强监管执法

6.  规范不当竞争和市场干预:反垄断、反不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废除不平等进入和退出、清理招标和采购的不当做法

7.  提供组织保障:坚持党的领导、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优先推进区域协作、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二、“市场”和“政府”的职能如何分工?

《意见》指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即“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政府通过“有为”来减少市场中不完善的地方和扭曲,从而实现市场的“有效”。

具体来说,提高效率的七个方面的措施中,1、2指出了政府可以从哪些方面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而3则从要素市场的角度提出提高效率的手段;4、5、6、7提出了政府如何对于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监管。上述七个方面覆盖了生产环节的各个环节,较为全面的概括了有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三、基础制度对于市场的重要性

制度是市场经济高效运行的基础,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完善的制度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和执法成本,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首先以产权保护为例,2021年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物的归属和利用产生的民事关系,提出国家“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但操作过程中,产权保护实践上仍然具有重公有、轻私有的现象,因此《意见》提出进一步完善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制度体系。以近年来国内外高度关注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为例,我国着力解决执法标准统一性问题,实现知识产权案件跨区域管辖,解决利益纠纷,在北京、上海等地陆续设立知识产权法庭,体现了解决知识产权司法诉讼与仲裁问题的尝试。

再以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在全国各省的流动,从外生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需要降低物资运输的“冰山成本”,体现在直接物流成本、运输时间成本、货物运输损失成本等成本项中。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2021年,我国累计物流总费用达到16.7万亿人民币,占我国全年GDP的14.6%,距离我国12%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对此,《意见》指出“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促进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通过促进物流企业的供给端增效、国家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实现市场的高效衔接。而这一理念早在2018年两部门印发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中便已有相关部署,可以说这一政策目标对于有关企业并非陌生。

四、统一资源和要素市场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体制下,要素价格反应了其稀缺性和对于生产的贡献,让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利用“看不见的手”吸引生产要素配置在最需要的企业、行业和地区,例如资本退出低回报率部门、前往高回报率部门,人口从低收入地区前往高收入地区。当要素在价格信号下重新配置之后,生产的效率也自然实现了提升。现实中,如果要素市场在流动过程中存在壁垒,要素价格被扭曲,阻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看不见的手”就失灵了。要改变这一结果,就需着手破除要素流动的“堵点”,建设统一的资源和要素市场,其中重要的要素市场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能源、生态环境市场等。

以劳动要素市场为例,截止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64.7%,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46.7%,仍有接近18%的常住人口和户籍城镇人口的缺口,全国有2.5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没能实现在工作地“落户”,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仍然存在着诸多壁垒,造成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无法享受工作地的社会保障,比如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他们面临着较高的风险,但未受福利系统托底;其随迁子女因为“落户难”而较难在城市享受高质量教育,降低了教育回报率,导致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生活还面临教育花费高、看病难、房租较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和压力给农村流动人口带来了不小障碍。按照测算,假如按发达国家90%的城镇化率,我国距离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近3.6亿的城乡人口缺口,在长期更多的农村人口需要被城市就业岗位吸纳。降低壁垒、让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成为新市民是统一要素市场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统一大市场”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关系

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政策的实施和新制度的建设往往先选取试点,再逐步推行,比如经济特区、自由贸易区等。发展目标在于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经济发展,区域与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突出显现。建设统一的市场有助于统筹区域平衡发展,降低甚至消除造成上述差距的因素,从而更好的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图一显示了我国各省和直辖市的经济增长有趋同的趋势,人均GDP落后省份的经济增速要更快,这使得改革开放以来各省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减少。但城乡收入差距持续存在,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只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左右(图二)。要减少地区、城乡、所有制形式和要素禀赋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实现改革成果的共享,就应着手破解造成上述这些差异的因素。

六、市场监管公平统一的难点

中国的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划分一直是个难点问题,既要激励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允许地方政府对经济政策有更大的决定权,在统一大市场下,又不可避免地要削弱地方在一些领域制定政策的权力。

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意见》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为在“应放、应松”的领域,强化竞争的基础地位,让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竞逐。但同时,对于涉及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家又要通过准入门槛的方式予以规制保护。不过在我国经济政策的实际贯彻过程中,某些行业是市场竞争和规制保护之间的“灰色领域”。尽管中央有关文件要求“非禁即入”,但地方政府在贯彻落实过程中,仍存在通过增加行政许可程序,变相收取费用、抬高壁垒的行为。这提高了企业运营的难度,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同时也阻遏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对此中央引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通过“全国一张清单”,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市场稳定预期,实现市场主体间的更充分竞争,对地方的“加码行为”予以约束。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印发《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2年版)》,要求地方政府切实履行政府监管责任,建立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归集和通报制度,深入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试点、扎实做好清单落地实施工作,实现市场准入制度的制度化、科学化、精准化,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意见》对此的再度强调,也体现了这一制度的重要性。

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由来已久。我国的财税政策中“财税包干”和地方税设置,使得地方财政情况经常与地方国有企业运营情况直接相关,地方企业和政府结成利益共同体。同时,部分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了扶持地方企业,帮助“无自生能力”的企业在市场中存活,进而改进本地区的财政状况,地方政府往往会有执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动机。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的立法工作较为滞后,对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行为缺乏法律约束,且界定、惩处上述行为具有操作上的困难。因故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仍是我国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一大“堵点”。

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新能源汽车自然成为了汽车市场的“桥头堡”。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潜在利润,吸引国内外诸多汽车厂商竞逐。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设置“隐性条款”限制外地品牌的现象,通过定向高额补贴省内生产的新能源汽车,而对外地企业不进行补贴,扶持当地企业在地区内做大。某些地方实行的“备案管理制”,即对市内市场准入车辆进行备案审批的制度,尽管一定程度上确实支持了地方企业发展,但也造成了效率损失,影响了企业间的合理竞争。

目前,工信部计划加速清理地方保护政策,今后,各个试点城市原则上不能有限制企业准入和产业准入的独立目录。全国要扎实建立统一市场、统一目录。除此之外,国家在扶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创业模式、加大新能源汽车在公交车等公务领域的推广、扶持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等方面也将会有新的政策出台,帮助新能源汽车在各地实现发展。

赵波(北大国发院经济学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安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本科生)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