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新书(之一)

发布日期:2019-02-25 04:18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财新网】(专栏作家 汪丁丁)从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28日,英文出版的标题含“创造性”的新书,我下载了九种,依照我的研究兴趣,从“创造性教育”开始,以“创造性工业”结束。

1

第一本是2019年出版的,标题可直译为“第二天性:父母可以怎样运用神经科学帮助孩子开发同情心、创造性、自我控制力”。注意,我以前至少见过两本以“第二天性”为标题的著作,所以,这本新书的副标题远为关键。在它的十分冗长从而不利于销售的副标题里,有三个关键词:1.同情;2.创造;3.自我控制。

我们知道,不久前辞世的,以毕生从事“棉花糖实验”闻名于世的瓦尔特▪米切尔,著述等身,但主题不变:儿童在棉花糖实验里表现的自我控制能力统计显著地预测了他们在40年之后的成功程度。

所以,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美国心理学会承认并为此授予米切尔“终身成就奖”。

学问家容易偏激,因为不足够偏激就很难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可是运用学问于实践,忌讳的就是偏激。因此,才有古希腊人关于“实践智慧”的思想传统,尽管迷失了2000年(参阅我的《新政治经济学讲义》)。不偏激的思路,在这本2019年著作里获得充分的从而引发我极高尊重的表达,那就是第二张图,三位一体,“同情-创造-自我控制”,这是父母开发儿童创造力的关键表达,其余的五张图都是这一表达的展开叙述。

2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由这六张图来表达,其中第一张和第二张,是纲领性的。我逐项翻译第二张图,这是一套重要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原理:

3

1)当我们自己决策的时候,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也因此,西方的家长非常注意“让孩子有犯错误的机会”,从幼儿园到大学;

2)如果我们自主决策,我们更可能做正确的事情,因为那些决策是我们自己的;

3)我们通过决策才能学会更好地决策;

4)当我们决策时,我们改变了我们自己的世界以及围绕着我们的世界;

5)在我们的私人事务中经常自主决策,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富于意义。

我认为最后这一项的后半句不容易翻译,暂时这样表达吧。

第三张图,也值得翻译,但不容易准确,在这种时候,我更喜欢直译。

4

这张图只有两行,或两项原理:1)完全没有同情的时候,我们完全没有感觉,完全没有思想,完全没有行动。于是,相当于让孩子看一场特别枯燥昏昏欲睡的电影;2)完全同情的时候,我们富于激情,我们有同情认知,我们跃跃欲试地行动。这里要注意的是“同情认知”,有争议。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布鲁默专门写书批评我喜欢引述辛格女士(参阅我的《行为经济学讲义》和《行为经济学要义》),他认为同情心有时候产生严重的认知障碍。或许因此,辛格女士2013年以来转入更高级的“悲悯心”的实验研究。悲悯,请你想象释迦牟尼或观世音菩萨,悲悯不同于同情,因为悲悯不会因为情感而妨碍认知,悲悯在更高境界关注那些值得同情的处境。这就是第六张图的标题:从同情到悲悯的三种方式。

5

本文来源:财新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