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教学项目展开 / 收起
教学项目
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生如夏花(一)
发布日期:2004-08-22 06:40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相遇八月十五日上午十点半,北京大学勺园七号楼,正大国际中心。立秋快一个星期了,北京的暑气已然消解了不少,微微的凉风预示着今天会降下一些细雨。
我和谢业华、王凯刚一走进正大国际中心的大厅,便有人迎了上来:“你们是参加CCER夏令营的同学吗?”我答道:“对,我们三个都是人大的。”看着大厅里或站或坐着许多正在热烈交谈的年轻人,我意识到我们来晚了。负责接待的是王力老师很快就办好了我们的入住手续,光华会计系的范亭亭面带微笑站在一旁,发给我们每人一个CCER的包和一件T恤,以及夏令营的行程表。不断有人走过来跟我们打招呼,当听到对方的名字时双方几乎都会说一声:“哎呀,原来你就是……”接着便是一阵会心的大笑。眼光掠过一张张笑脸,每一个眼神都在表达着同一个意思:“怎么这么晚才到,欢迎你!”
的确,我来晚了。
同行的谢业华和王凯也只是我一个小时前刚刚认识的新朋友。从七月十日那个倾盆大雨的下午得知自己被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夏令营录取以来,我一直盼望着能赶在开营之前多认识几个同学,可惜却没有机会。四十一个人中只有陈志杰是我三年前就认识的,其他全部是陌生的名字,就连人大的另外三个同学我也一无所知,这多少让我感到一丝忐忑。直到在路上突然被谢业华叫住,我才总算开始脱离蒙昧:原来他是我一个朋友的室友,所以认得我;早在五六月份,就有热心人建了一个夏令营的校友录,我却一直都不知道。谢业华是我们人大四人当中唯一在校友录上出没的,王凯也是昨天刚刚联系到的,真对不起学校那么好的网络条件……
我于是抓紧回宿舍的一点时间上网,才发觉网上夏令营早已经如火如荼了:同校的、同省的、同乡的,一张友谊的网络已经在这个虚拟空间内铺展开,有人主动提供了一周天气预报,有人已经提前到北大踩点,有人前天还在邀人一起坐火车来北京……果然,只要有了一个沟通的平台,热情便会像火焰一样无尽蔓延,我不禁为我看网页时的粗心大意跌足长叹!
这样一来,正大国际中心里网友聚会般的热闹气氛就不足为奇了,连我这个非网友也被熏陶感染得乐陶陶的。中心已经提前将我们分为七组,我所在的第六组有北大的王丰伟、南大的王非、北交大的姚影、川大的何雨阳和厦大的熊凌。奇怪的是,我这一组的怎么一个都看不到?好不容易等来了丰伟和王非,才知道他们原来在东门等我。淅淅沥沥的小雨开始飘落,这时接到姚影的短信:已到东门。我赶紧和他们二人折返回去,拖着行李箱的姚影看到三个男生一起去接她,感动得语无伦次,连说同一组的就是亲啊。
再返回正大已经十二点了,此时已有三十多人聚集在大厅,北大同学一声号令,大家便浩浩荡荡地向着燕南园的华美餐厅进发。此处号称“瓦岗寨”,虽是陈设简单,却极合了吾辈聚众闹腾的心意。菜谱也没能摆脱一般北京餐厅的窠臼:麻辣居多,不知道外地来的同学能否适应得了,不过,席间觥筹交错,“老友”相聚的喜悦和结识新朋的兴奋一齐在空气中弥漫,饭菜的口味好不好倒退居其次了。正吃着,北师大的金竹维、沈闻一,与我同校却一直无缘相识的任敏等新人又陆续来到,欢声笑语一浪高过一浪。正吃得起劲,邻桌的女生突然齐声大喊“谢业华!”话音未落一阵哄笑便接踵而至,我这才明白现实中并不张扬的谢业华原来在网上还是个惹事生非的风云人物。
牛刀小试
晚上六点半,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走上万众楼二层,在这里,每年夏令营传统的开营仪式——冷餐会即将开始。大厅中央,长方桌拼接成两排,各式西餐茶点放置其上,再两边,一式的餐桌接成长排,就餐者相对而坐则成四排。很多人已经提前到场了。
这个地方我并不陌生。第一次进中心的院落是在去年的十一月十五日,那天上午在北大考完了托福,中午便由两位友人陪同去参观传说中的CCER。中心离我所熟悉的燕南园实在太远了,绕过了风光旖旎的未名湖还有那么一段长长的路,途中还经过了著名的北大山鹰社训练基地。走过一座汉白玉砌成的小桥,估摸着应该到了朗润园的地界。中心前面有一个很大的荷塘,十一月自然是看不到荷花的了;周遭是一些破旧的砖瓦房,在这个北大校园的最北端,我所看到的景象和一个普通的北方农村并无二致。中心的门就像著名景观北大西门一样小而耐看,浓缩着中国古代建筑中门的精妙,所不同的是北大西门常年被游人手中的镁光灯照得有些失色,而这里却宁静、安详。门楹上的匾赫然书着“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八个隶体大字,一道深绿色的大门紧闭,上面两个铜环,我想,既然门是关着的,今天自然是进不去了。不想友人却拉着我径直往里走,我正要发问,走近前才恍悟那“门”原来是一道屏风,绕过去便进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个当今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最前沿阵地原来竟是没有门的。这个巧妙的设置自是意味深长,或许这正是为什么此处虽有大师频繁出入,却自然而然地拒绝了无关人等的打扰。
一道屏风隔绝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外界再多的纷纷扰扰,里面依旧是百年前清代王府的打扮。古人在这尊贵处所的设计上颇具匠心,回廊曲折,若隐若现,我的两位北大友人受此影响,也没有带我贸然深入,生怕打破这份宁静或是冒犯了这份神秘。于是我的第一次参观便浅尝辄止了。
今年的五月十四日,我第二次来这里,也是第一次到万众楼,为的是聆听应届毕业的师兄师姐们谈出国和求职的经验。本以为往里走必会受到盘问,因为这里面处处精致绝伦,倘若任何人都可以长驱直入,岂不是极易受到破坏?奇怪的是我一路走到万众楼下也没有遇到几个人,仅遇的几个都专注地走自己的路,互不打扰。这里仿佛有一种自然而然地吸引力和排斥力,里面的人似乎都知道该来的自然会来,不该来的自然不会来,所以没有采取任何明显的保安措施,很多办公室的门甚至是不关的。也许这里有的只是知识吧,只有对懂得知识和渴求知识的人才是有价值的。也正是那一次,我凝神细读了林毅夫老师写的《万众苑记》,那披肝沥胆的报国之志令人荡气回肠。
第三次来是七月二号三号旁听CCER和NBER年会,也是第一次到万众楼的二层。镂空的窗格和雕花的屋顶和吊灯使这里充满了古雅的气息,而思想的碰撞和直率的评论体现了发源于西方的现代思辨精神。今天是第二次来到万众楼的二层,等待着我的是什么?
六点五十前后,姚洋、平新乔等诸位老师陆续来到万众楼,很多同学并不认识他们,便左右打听所来何人。平老师一来便在东侧的最末席落座,与身边的同学交谈。我正因自己坐在西侧不能听平老师说话而苦恼,突然听到一阵热烈的掌声,原来是林老师来了!林老师是当今中国经济学界的风云人物,大家自然都是认识的,一脸灿烂的笑容便是他最好的标识。林老师向我们这边走来,笑着看着大家,几个同学一时没有想好要说什么,林老师看着他们不自然的表情反而笑得更开心了,引得大家都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老师渐渐到齐了,本以为他们要坐在面对我们的主座上,不想却一个个都坐到我们中间和大家交谈起来,一时看不出谁是老师,谁是学生。本以为林老师要讲几句话,没想到他拿起话筒就说:“大家开始吃吧,等什么呢?”让我们反而要嘲笑自己的拘谨了!于是仅仅有条地走到中间,各取所需。
吃完后,开营仪式正式开始了。李玲老师担任主持,她笑称自己和大家一样是中心的新人,因为她也刚来一年。每一位老师简略地作了一个自我介绍之后,林老师发言,他再次告诉大家中心的目标是培养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他希望屋子里的这批人中间未来能够产生诺贝尔奖,殷切希望溢于言表。接下来便是同学们的自我介绍。
第一位同学的发言就让我倍感惊讶,那诗一样的语言既含蓄隽永又感情充沛,在短短的几十秒内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对中心的向往表露无遗,真是口吐莲花!我事先还真没想到要作这么正式的一个自我介绍,幸好我大概在第十五个左右,赶紧先想一下。可是前面的同学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以至于我佩服连连竟然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了!尤其是当金竹维说出“我的理想是要做一个女经济学家”等一系列“惊天地、泣鬼神”(她后面一同学语)的宣言时,我简直为自己没有准备感到羞愧!临时想的几句话自然达不到好的效果,我说完坐下之后,越发感到事前的准备是多么重要。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气定神闲地侃侃而谈,时而一个小幽默让大家会心大笑,时而引用中心老师的某句名言或某个事迹令所有人啧啧称赞,时而充满激情地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压力。我已经预感到,这个夏令营不仅会像中午大家吃的第一顿饭那样充满欢歌笑语,更重要的是,这里还会发生最激烈的思想和才华的交锋。
毕竟,大家是来自全国最好的大学的不同专业的最好的学生;毕竟,大家都是为着同一个目标而来。这里,必将迸射出最为璀璨耀眼的火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