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
sidenav background

夏令营感言:梦开始的地方

发布日期:2007-08-28 02:2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梦开始的地方

 

怀抱着共同的经济学梦想,我们55位经济学后生相会在致福轩,相聚于万众楼。我们从五湖四海赶来,来到中心,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对经济学的热爱,共同的经世济民理想。中心,梦开始的地方;我们是一群追梦人,来到中心只是为了追逐梦想。在昨晚的开营仪式后,大家对经济学的热情再一次高涨,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我们的夏令营生活。终于在今天,夏令营的逐梦之旅开启了帷幕,我们如饥似渴地享用了中心第一天的经济学饕餮大餐。

 

第一道佳肴是霍德明老师关于宏观经济和经济学思维的讲座。霍老师在开营仪式的讲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年轻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犯很多的错误。确实,年轻没有失败,每个人都在探索着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发掘自己的潜力,发现自己的方向,寻找自己的职业。现在,霍老师又带着他招牌的和蔼微笑,轻松地出现在了讲席上。第一道菜可以用三个词概括:“how”、“why”和“what”,这就是开启宏观经济学大门的钥匙。首先是怎么做(How to do it)面对问题的第一件事,都是寻思着如何解决;其次是为什么(why),如果仅停留在“how”的层面,只能成为一个“执行者”(doer),在我们找到怎么做后,应该进一步问“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只有问自己“why”时,我们才成为了一个“思考者”(thinker);而要对现象有进一步的观察和认识,就得问是什么“what”。具体到宏观经济学问题上,霍老师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着实让我们看了一番眼界。宏观经济学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宏观经济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可以覆盖到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听霍老师讲座,我总觉得眼前是个真诚、幽默、轻松的经济学老顽童,而不是个严肃古板的学院派长老。其实人生和经济学本来是一样的,人生是条漫长的旅程,经济学的学术之路也是一条漫长的马拉松,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人生,用品味人生的态度看待经济学,让人眼界豁然开朗。事情的道理都是相同的,关键都是学会问“正确的问题”,经济学和人生都是应该来享受的,但同样都布满了荆棘。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三部曲是“how”、“why”和“what”,与人生并无二致,这就是第一道经济学菜肴的精髓吧。

 

正在大家对第一道佳肴意犹未尽之际,卢峰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第二道主菜,菜名曰:“我国经济追赶与实际汇率趋势”。相比霍老师烹调的轻松爽口的开胃菜,卢老师烹饪的这道菜显得学术味道浓了不少。卢老师的主要意图是以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为出发点,提出一个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基本框架,来对实际汇率和我国经济赶超的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由于这是个比较热点的问题,同学们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或关心计量数据,或关心现实经济。在卢老师讲座和答疑的过程中,我明显的感受到卢老师极力推崇的“给经济学现象以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解释”,“如何把握住研究的一级问题,分辨出二级和三级问题”。

 

午后暑意正浓,大家匆匆地吃完午饭,一边消化回味着上午的大餐,一边憧憬着下午的盛宴。因为暑气未消,在太阳公公的关照下,发生了一个离奇的小插曲,我和营友迷失在燕园,犹如我们曾经初识经济学一样的迷茫。幸而在电话求助下,我们回到了万众楼,一起敬候林老师的到来。午后两点,夏气送来了阵阵睡意,正在我们顽强地用经济学武器与瞌睡虫作斗争时,我们期待已久的林毅夫老师终于匆匆地赶来,开场白就是三个与拉丁美洲有关的经济学家的笑话,午后的睡意顿时一扫而光。林老师烹调的菜名叫做“自生能力、转型和新古典经济学”。这是个很现实的中国经济问题,林老师从前苏联的休克疗法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的结果对比出发,逐步引入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自生能力的概念,来分析中国改革模式和发展道路选择的问题,并指出自生能力的框架也可以解释发展经济学的其他很多问题。讲座过程中,林老师始终以启发式的提问来引导着我们的思考,并随时进行着同学的提问和答疑。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也展开了颇为热烈的讨论和争论。今天林老师给我们讲的中国经济专题,不同于以前我们教科书中出现的新古典的理论(隐含的假设前提是所有企业都拥有自生能力),讲座过程中,他始终提醒着我们新古典理论的不足和直接用到中国经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我明白了,诚如笑话所揭示的:庸医,最多医死一个人;而庸俗的经济学家,会成为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武器。

 

今天的讲座在大家既疲惫又兴奋还略带意犹未尽的时候结束了。这些收获和感悟又岂是一晚上可以消化的呢?就在不断回味今日的名师风采时,沉下的夜幕似乎已经提醒着我们夏令营的第一天已经拉下了中场的帷幕。站在梦开始的地方,不禁寻思:明天等待着我们的又是什么样的经济学大餐呢?我憧憬着,并如饕餮一样守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