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术研究展开 / 收起
学术研究
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经济学》(季刊)第11卷 第2期
发布日期:2012-02-27 01:06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经 济 学 (季刊)
第11卷第2期 (总第44期)
2012年1月
目 录
中国有多大?
…………………………………………………………………Robert C. Feenstra
企业生产率和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
…………………………………………………………………………田巍,余淼杰
国际贸易、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要素收入分配
………………………………………………………………张莉, 李捷瑜, 徐现祥
贸易开放与性别工资差距
……………………………………………………………………………刘斌, 李磊
中国经济转型与货币需求
……………………………………………………………康继军, 傅蕴英, 张宗益
资本误配置的影响因素初探
……………………………………………………………………………………鄢萍
中国的资本回报率有多高?——年份资本视角的宏观数据再估测
…………………………………………………………………………………方文全
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99—2007
………………………………………………………………………鲁晓东,连玉君
基于人力资本分布方差的中国国民经济生产函数研究
…………………………………………………………………冯晓, 朱彦元, 杨茜
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
…………………………………………………………………云鹤, 胡剑锋, 吕品
中央官员来源与地方经济增长
…………………………………………………………………张平, 赵国昌, 罗知
保险业结构、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
…………………………………………………………………………………邵全权
经济集聚中马歇尔外部性的识别——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研究
………………………………………………………………………吴建峰, 符育明
气候变化是否影响了我国过去两千年间的农业社会稳定?——一个基于气候变化重建数据及经济发展历史数据的实证研究
…………………………………………………………………………………赵红军
法律还是政治变迁?——以1904—1940年的投资者保护和金融发展为例
…………………………………………………………………………………赵劲松
转型期中国的犯罪治理政策:堵还是疏?
……………………………………………………………………………………陈硕
高考志愿填报机制与大学招生质量:一个基于择校机制理论的经验研究
………………………………………………………………………吴斌珍, 钟笑寒
论文
中国有多大?
Robert C. Feenstra
摘 要 本文认为世界银行对2005年中国实际GDP存在50%的低估。其在估计中所使用的城镇及周边地区价格指数高估了整个中国的平均价格水平,因此低估了实际GDP。修正这一指标这意味着中国的实际GDP将会在更短的时间内超过美国:2013年甚至2012年,而不是IMF所预测的2016年
企业生产率和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
田 巍 余淼杰
摘 要 随着中国走出去的战略实施,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日益增长。通过采用浙江省制造业企业生产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层面数据,在准确衡量“走出去”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本文考察了企业生产率及其直接对外投资的关系。在控制了回归分析可能的内生性及其他影响因素后,我们发现: 第一,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越大;第二,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量越大;第三,目的国的收入水平高低对企业投资与否的决定没有显著的影响。此外,行业的资本密集程度对企业的生存环境没有显著的影响。所以,本文的发现为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关键词 企业异质性,全要素生产率,对外直接投资,行业资本密集度
国际贸易、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要素收入分配
张 莉 李捷瑜 徐现祥
摘 要 全球范围内初次收入分配中资本所占份额呈现增长趋势的事实在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偏向型技术进步成为一个重要的解释视角。本文构建了要素收入份额的决定方程,证实了偏向型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并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寻找其变化的原因。然后利用1980—2007年的跨国经济发展数据,探索国际贸易、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从而导致要素收入向资本倾斜;进一步的,引入现有文献中用于解释收入份额变化的外商直接投资、劳资谈判能力等因素,发现我们的结论依然是稳健的。本文的研究充实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偏向和要素收入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的技术进步来源和方向。
关键词 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偏向,要素收入分配
贸易开放与性别工资差距
刘 斌 李 磊
摘 要 本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建立贸易开放和性别工资差距的数理模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运用2002年中国家庭住户收入项目调查数据(CHIP)进行实证分析。在控制了年龄、婚姻状况和受教育年限等个体层面和人均GDP等城市层面的工资影响因素情形下,得出结论:贸易开放在总体上拉大了性别工资差距;贸易开放缩小了高技能劳动力的性别工资差距,拉大了低技能劳动力的性别工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弱势群体更容易被排除在贸易开放的利益之外。因此,提高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并为之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具有尤为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贸易开放,性别,工资差距
中国经济转型与货币需求
康继军 傅蕴英 张宗益
摘 要 本文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动态建模方法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再估计,通过引入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作为衡量经济转型的制度变量考察货币需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和经济转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尽管1978—2007年间3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发生了较大的转型,但通过引入适当的制度变量,仍然可以得到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本文建立的货币需求动态模型证实了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无论长短期都是拉动货币需求增加的因素,通货膨胀是解释货币量的有效外生解释变量,短期内利率变量对实际货币需求影响不显著,但其确实显著地进入了长期货币需求关系。
关键词 市场化指数,货币需求,动态建模
资本误配置的影响因素初探
鄢 萍
摘 要 资本市场的各种不完美性会导致资本在企业间不能够以资本的边际产出相等的原则进行配置,从而产生资本误配置(capital misallocation)。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用模拟矩方法(Simulated Method of Moment,SMM),估计了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的资本调整成本 (adjustment cost) 函数、投资不可逆(irreversibility)程度以及折现因子(discount factor)(用来计算边际利率)。我们发现,民营企业面临的边际利率要远远高于外资企业,而后者面临的边际利率又高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面临差别利率是造成资本误配置的最重要因素,投资不可逆次之,资本调整成本则是相对次要但仍然不可忽略的因素。
关键词 资本误配置,资本市场不完美,调整成本,不可逆
中国的资本回报率有多高?——年份资本视角的宏观数据再估测
方文全
摘 要 本文在从年份资本理论视角讨论投资、折旧和资本积累的基础上重估中国1993—2007年的资本回报率。结果显示,本文估测的税后名义资本回报率在80%到138%之间,税后实际资本回报率在69%到129%之间,明显低于现有结论。资本的异质性与年份效应导致高估折旧率、人为低估投资增长和资本存量,进而高估资本回报率。资本回报率的长期趋势由投资来源和增长扩张模式所决定,近年来资本回报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导致资本份额上升。高估资本回报率会误判要素价格政策的调整空间和效果,资本回报率水平不足以判断投资是否过度,中国的高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值得深入讨论。
关键词 资本回报,资本折旧,年份资本模型
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99—2007
鲁晓东 连玉君
摘 要 当前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正逐步由宏观层面转向微观企业层面,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论机理。针对企业TFP估计中出现的同时性偏差和样本选择性偏差,一系列的最新修正方案被提出,并形成了很多前沿的估计方法。本文对这些新方法的逻辑进行了梳理,旨在廓清当前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本文进一步应用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方法、OP法和LP法等参数和半参数方法核算了我国主要工业企业的TFP,在横向对比之后,发现半参数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传统计量方法中的内生性和样本选择问题。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异质企业,半参数,生产函数,GMM
基于人力资本分布方差的中国国民经济生产函数研究
冯 晓 朱彦元 杨 茜
摘 要 由于存在劳动力剩余,用就业总量和反映人力资本积累规模的数量指标均难以有效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因此,本文用质量指标替代数量指标,选取全部就业人员中具有高中(含职业教育)至大学本科阶段学历者受教育水平的分布方差来测度人力资本,并构建相应的国民经济生产函数,解释中国1997—2009年间的产出增长。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当前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产出效果高于实物资本投资,职业教育的边际产出贡献高于高等教育。
关键词 人力资本分布方差,劳动力剩余,经济增长
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
云 鹤 胡剑锋 吕 品
摘 要 本文中的金融效率的含义是指金融部门在其活动中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济时所显示的有效功能,根据金融活动作用于经济的不同效应,本文从Pagano的金融增长联结机制中将金融效率切分为分置效率、转化效率和配置效率等三个方面;基于对金融活动作用于经济三种效应的探究,本文构建了一个蕴涵着这几种效应的经济增长模型,从而开辟出了测算金融效率的另一种模式(同时也构建了一种新类别的经济增长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求解、分析和估值,本文最后得出结论:在样本期内,我国金融部门的资金转化效率与资金分置效率大约都在60%左右。
关键词 金融效率,消费资本比,经济增长
中央官员来源与地方经济增长
张 平 赵国昌 罗 知
摘 要 本文将1985—2007年中央官员的来源按籍贯与工作经历进行了划分,尝试系统考察中央官员对中国各省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央官员对其籍贯来源省区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其曾工作过的省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则并不显著,并且这一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其籍贯来源地的投资率来实现的。进一步运用分位数回归的研究结果则表明,上述作用对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地区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的发现有助于拓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政府作用的认识。
关键词 中央官员,经济增长,投资率
保险业结构、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
邵全权
摘 要 本文在扩展的索洛增长模型的框架基础上,从理论上阐述了发展保险业、促进保险业竞争及反垄断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中国31个省市在1999—2008年间的面板数据,利用联立方程模型(3SLS)和系统GMM方法进行了计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保险业发展和保险业结构从垄断向竞争的调整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基于此,我们构造相对保险深度指标对全国样本进行分类,并未改变上述实证结论。但保险业与其他行业的互动、保险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相互作用,在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 保险业结构,区域差异,经济增长
经济集聚中马歇尔外部性的识别——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研究
吴建峰 符育明
摘 要 本文提出了识别经济集聚中马歇尔外部性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制造业数据。通过考察制造业集聚水平和产业间专业化分工的协同演进过程,本文一方面发现两者具有替代关系,验证了马歇尔外部性是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后果的理论假说;另一方面证实了马歇尔外部性是推动中国制造业空间不断集聚的基本因素。本文还发现市场化改革是实现马歇尔外部性的积极力量。本文的结论为我国企业选址、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经济集聚,市场化改革,马歇尔外部性
气候变化是否影响了我国过去两千年间的农业社会稳定?——一个基于气候变化重建数据及经济发展历史数据的实证研究
赵红军
摘 要 本文运用古气候重建数据、中国历史上的米价、自然灾害、人口等具有一定间隔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检验了气候变化与过去两千年间的农业经济社会不稳定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温度的升高(降低)倾向于减少(增加)社会不稳定程度,降雪异常对社会不稳定的作用是结构性的,且二者对社会不稳定均具有较长期的影响;尽管仍有其他因素影响农业社会的不稳定,但即便控制它们以后,仍系统地发现气候变化对农业社会不稳定的深层次影响,这证明了本文有关历史气候变化与中国农业社会不稳定关联关系的基本分析框架,对当下的气候变暖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气候变化,社会稳定,米价,自然灾害,人祸,经济变迁
法律还是政治变迁?——以1904—1940年的投资者保护和金融发展为例
赵劲松
摘 要 本文关注近代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制度条件,特别是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背景下法规和公司章程对投资者权利的保护情况。从纸面立法的角度看,对投资者的保护自清代末期以来呈现出由弱变强的变化趋势;但法律对投资者保护的实施效果并未出现相同趋势。同时,法律对投资者权利的保护水平并没有呈现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关联。这一发现证伪了法律环境对金融发展水平有决定作用的论断。在整理档案的基础上,本文发现近代商人在公司法对投资者保护普遍缺失的制度环境下,通过与政治力量结合、依赖家族纽带等形式获得相对安全的产权保护,这使近代企业的股权集中度普遍较高,直接金融市场发展较为落后。
关键词 投资者保护,法与金融,政治变迁
转型期中国的犯罪治理政策:堵还是疏?
陈 硕
摘 要 面对日益上升的犯罪率,依靠快速增加司法投入来减少犯罪是否有效,这需要进行政策评估。在用中国省政法委书记的政治资历作为司法投入的工具变量,控制了司法投入和犯罪率之间的联立性内生问题之后,本文发现司法投入对犯罪率没有显著影响。相比之下,不断增长的犯罪率更大程度上是转型期多种社会经济特征综合所致。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中国的犯罪治理应以疏为主,以堵为辅。对非法行为进行直接打击虽然必不可少,但政策重点应该转向增加福利支出、提高教育水平、改善收入分配及给予外来居民户籍。此外,青春期男孩具有较高的犯罪倾向值得关注,由于人口密度增加而导致的犯罪上升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现象。
关键词 司法投入,犯罪率,内生性
高考志愿填报机制与大学招生质量:一个基于择校机制理论的经验研究
吴斌珍 钟笑寒
摘 要 本文关注高考志愿填报机制对优质大学学生质量的影响。我们首先论证由考前报改为考后报并引入平行志愿的改革模式可以带来事后的效率与公平(“高分高就”),但未必增加事前的效率与公平(“高能高就”或“高偏好高就”)。基于某顶级学院的学生数据,利用各省历年志愿填报机制的变化,我们从实证上验证了这一假说:相对于考前无平行志愿的制度,该学院在考后填报制度下招收的学生高考成绩更高,但以大学学业衡量的学习能力或兴趣并没有更高。
关键词 高考,择校机制,匹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