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展开 / 收起
-
学院概况
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养老与健康医疗”系列简报之二
发布日期:2014-05-05 01:10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简报2014年第031期(总第1126期)
背景介绍:2014年4月19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二十周年庆系列活动之“养老与健康医疗企业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镜春园举行。我们将分三期简报报告本次会议内容。本期简报报告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肖才伟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耀辉教授的演讲内容。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tangjie@nsd.pku.edu.cn,并经主讲人本人审阅。
肖才伟: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政府在养老产业中的作用
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都有各自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从中得到很多启发。这里以美国为例,介绍一下美国在老年人立法、老年人服务等方面的一些经验。这不是说美国在养老方面做得最好,而是个人对美国较为了解,他们也确实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老龄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30年以前,老龄人口不多,是传统社会时期。1930年到1990年处于“现代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增多。1935年制定了社会保障法,1965年制定了老龄法。这一阶段也是美国养老产业迅速发展时期。1990年以后,随着战后婴儿潮一代进入老年,老年人口负担越来越重,美国学界、政界重新审视老龄政策,进入了“新老龄化阶段”。
根据美国老龄署的数据,美国目前的老龄化状况如下。65岁以上老年人约3600万到4000万,每年新增200万。老年人的平均年收入约为一万三千美元,收入来源较多元,其中90%享有社会养老金,56%的人拥有财产性收入,30%有私人退休金,14%享受公务员退休金。社会养老金收入占总收入90%以上的老年人比重达到三分之一。9.8%的老年人,约36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95%的老年人在家接受非正式的照料,35%的老年人会在家接受专业的护理服务,只有约4%的老年人居住在专业的养老机构养老。
面对老龄化问题,美国最重要的应对措施1965年制定“美国老人法”,之后经过多次修订。从2006年的修订版可以看出,美国老人法内容很多,涉及面广,注重对于老年人的服务。根据老人法的规定,1965年政府拨款9亿美元作为服务项目经费,2005年增加到14亿美元,2012年的预算是21亿美元。
老年人营养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美国政府在研究后发现,导致老年人出现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营养缺乏(中国很多空巢老人也有类似的问题,子女在的时候伙食丰盛,营养较高,而子女离开的时候伙食简单,营养跟不上)。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不仅导致他们自身生活质量下降,同时还会增加政府医疗保障支出,具有公共品的属性。为提高老年人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政府立法为全国的老年人提供营养午餐。除此之外还提供营养知识服务,例如老年人营养状况评估、对老年人进行营养教育和提供咨询等。法律对营养午餐的执行也有具体规定。营养午餐有两种执行方式:一种是集体就餐,即到政府设定的老人中心就餐;另一种是家庭送餐。老年人可享受每天不少于一次、每周不少于五次的营养餐服务。每份营养餐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每天膳食摄取量的三分之一,肉食、水果、牛奶等都有具体标准。根据2007年的数据,共为160万老年人提供约9500万份的集体营养餐;为不能集体就餐的91万老年人提供了1.41亿份入户营养餐。
养老产业发展的快慢好坏,取决于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养老产业的发展既不是政府的最终目标,也不是市场或者企业的最终目标,但它可以使政府和企业更好实现各自的最终目标。政府的最终目标是保障全体公民老有所养,能够安享晚年;企业则是为了盈利,追求利润最大化。
政府要做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做好立法工作,明确公民应该享受的养老权利(目前中国养老产业的顶层设计不足,地方政府有发展养老产业的热情和意愿,但对如何发展养老产业缺少清晰的思路;有意从事养老产业的企业,也由于不清楚政府的态度和政策而行动缓慢)。其次,调整和平衡代际、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最后是监督和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等。
美国老人法的制定和执行很好的体现了政府作用。在营养午餐问题上,美国联邦政府和老龄署负责拨款,州一级老龄机构负责项目计划,地区的老龄机构,即县区一级老龄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基层老龄机构和服务商签订合同后,由服务商直接为老人提供服务。只有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养老产业才能够比较健康的发展。
赵耀辉:探索子女和社区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现在大部分做养老服务的都在做养老地产这一块,面向的是养老需求中最有钱的那部分人的需求,他们购买得起养老地产。但社会对养老服务有高、中、低端等各种层次的需求,都需要得到满足。
目前都在说养老产业的蛋糕很大,比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有1.3亿,而且这个数字未来还会继续上涨。但是,我们并不清楚这些需求中有多少能对养老产业构成有效需求。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有调查数据。
根据CHARLS数据,中国60岁以上失能(指日常生活有困难)老人占了38%,以此可推断全国有大约6800万左右的失能老人。那些日常生活困难到需要他人帮助的约占总数的22.7%,因此全国估计约有4000万老人需要帮助和照料。这些人中大部分在农村,女性比例较高,他们没有多少钱,更不可能花钱雇人来照料自己。所幸这些失能老人绝大多数有三到四个存活的子女,且子女多数都住在附近,只有很少比例老人(约5%到6%)的子女不住在同一个县或市。在这些需要照料的人中,58%由配偶照料,35%由子女照料,靠保姆照料的只占0.7%。虽然在北京可以看到很多雇佣保姆照料老人的现象,但这对全国并没有代表性,目前全国范围内能付得起钱雇人照料的家庭还很少。
现在年龄40到50岁的这一代人的子女数一般只有一两个,等到二三十年后,当他们年龄达到七八十岁、身体出现功能障碍时,他们将更可能转向市场购买养老服务,毕竟他们比上一代更有钱。现在女性职工50岁退休,她们退休后刚好可以照顾七八十岁的父母。将来的退休年龄肯定会延迟到60岁或65岁。到那个时候,老人们即使有子女在身边,子女也未必有时间和精力来照料父母。
我认为,最佳的养老模式应该是老人居住在子女社区附近,由专门的机构照料老人,但子女下班回家后也可以参与照料。目前有一种很有启发意义的社区养老模式。它在正常的社区中专门设立一两栋楼,为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楼里有配套的服务设施和服务人员,但是老人仍然和自己的子女甚至孙子女住在同一个社区里。这样的养老模式可能是未来的趋势。
至于养老产业利润空间的大小,这既需要看家庭的经济能力,也要看养老产业的供给竞争情况。目前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保姆。传统上保姆市场可以满足具有支付能力的那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但是现在保姆的工资越来越高,相比10年前不止翻了一番,而且保姆的质量还在变差。原来的保姆是20多岁的年轻人,现在大多数已经变成50多岁、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妇女。所以保姆市场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的竞争力正在不断下降,这对高端养老市场的发展是一个机会。
(沈聪整理,唐杰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