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展开 / 收起
-
林毅夫教授获2012年度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
发布日期:2012-12-03 03:48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12)颁奖典礼暨“世界经济与中国”学术演讲会于2012年11月30日上午10:30在中央财经大学隆重举行。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经过一年严格按照既定程序进行的公正、公开、公平的评选,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最终脱颖而出,获此殊荣。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发表了题为“中国金融改革的现状和未来”的学术演讲,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评审委员会主席余永定、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致辞。获奖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教授发表了获奖感言。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经过近一年严格按照既定程序进行的公正、公开、公平的评选,终于评选出《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这篇文章以禀赋的界定作为起点,初步构建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理论体系。在这个分析框架的禀赋范围中,除了有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禀赋之外,还引入了一种新的禀赋——基础设置,包括能源、交通和通信等硬性的基础设置,以及金融体系、教育及司法体系、价值体系等无形的基础设置。文章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意味着政府不但要为基础设置的供给承担职责,而且在不同发展阶段,还应适时推动基础设置本身的不断更新和升级。这一假设有助于客观看待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化,有助于重新认识“中心-外围”两极世界体系的性质,从而帮助发展中国家更为客观地制定经济、产业政策。总之,整篇立意高远,结构严密,逻辑清晰,为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重要方向。这个新的理论框架,以及围绕这个理论框架所展开的激烈争论,将对发展经济学的重现生机,起到十分可观的推动作用。而浦山奖的颁发,也将为活跃中国经济学界的思想,提高中国经济理论水准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浦山奖以我国著名世界经济学家浦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举办,其宗旨是纪念中国世界经济学界的杰出前辈浦山教授,推动中国世界经济的研究,培养世界经济研究人才,促进中外世界经济学术交流,奖励中国经济学界在世界经济研究领域具有原创性的优秀研究论文。该奖针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要求,吸收借鉴国外有价值的现代经济理论与思想,指明研究的方向,确立学术的规范。该奖秉承与国际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克拉克奖)接轨的严格评选机制:第一,设置提名程序;第二,候选人或候选文章必须经过业内专家的多次遴选;第三,每次获奖作品的数量均有严格限制。
多年来,该奖采用国际同类奖项通行的评选机制,运转规范,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已被教育部纳入每年的科技统计年报项目(“部级奖”)。
附:2012年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揭晓词
市场是否完美,是否需要政府干预?这个问题,或者说这个争论,贯穿了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整个过程。而且,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也一直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林毅夫教授的论文《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为发展经济的发展注入了重要的活力。
传统的发展经济学认为: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护幼稚产业、推行产业政策、实行进口替代,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及“扭曲”价格的措施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在上个世纪的中东欧,以及拉美等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遇到了始料未及的挫折。
20世纪70年代之后,理论与实践倒向了另一极。基于新古典主义的发展经济学认为:要素禀赋决定了要素的相对价格,应该让企业根据价格信号决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和生产多少。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认为,政府干预产生的扭曲将误导资源配置,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然而,中东欧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依照这种理论的实践,也并未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经历了这样两个阶段之后,发展经济学陷入了低谷期。如何根据近三十多年的发展经验,并吸收其他各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发展经济学重新焕发强大的生命力,是对经济学家的重大挑战。以其独特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林毅夫教授,是最有资格和能力接受这种挑战的中国经济学家。
对芝加哥学派的传统,林毅夫教授进行了批判的继承。一方面,他强调市场的根本性作用。并且认为,从禀赋的相对价格,到企业的决策、产业结构的确立,市场将发挥最为关键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政府能够因势利导地发挥作用。
具体来说,以禀赋的界定作为起点,林毅夫教授的论文《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初步构建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理论体系。在这个分析框架的禀赋范围中,除了有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禀赋之外,作者还引入了一种新的禀赋——基础设置。具体来说包括了:能源、交通和通信等硬性的基础设置,以及金融体系、教育及司法体系、价值体系等无形的基础设置。
由于这些基础设置具有显著的网络性、外部性特征,这就意味着,如果缺乏政府的必要参与,则基础设置将面临短缺。不仅如此,基础设置的短缺,还将严重影响其他要素禀赋发挥作用,从而使发展中经济体的产业升级面临障碍。作为分析的起点,这种对禀赋的界定,对于理解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而且也是有充分依据的。在《国富论》第五卷公共设置和制度的部分,斯密就将要素禀赋和基础设置都作为禀赋。
过去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林毅夫教授的论文《新结构经济学》回归到斯密的传统,考虑了包含基础设置在内的禀赋,事实上也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做了进一步拓展。在此基础上,就有可能为这样一个争论不休的基本问题提供回答,这个基本问题也是刚才一开始就提到的: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是否应该发挥作用?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具体作用?
《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的另一个重要假设是,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意味着政府不但要为基础设置的供给承担职责,而且在不同发展阶段,还应适时推动基础设置本身的不断更新和升级。此外,这一假设有助于客观看待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化,有助于重新认识“中心-外围”两极世界体系的性质,从而帮助发展中国家更为客观地制定经济、产业政策。
回望过去的三十多年,是发展经济学处于低谷期的三十多年。其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如日中天,和70年代之后与主流经济学的渐行渐远。与此同时,70年代末以来的三十多年,也正是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时期。这篇论文体现了作者对过去三十多年,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解和诠释。新结构主义对“华盛顿共识”,以及现行国际开发机构的理念提出了置疑,并给出了替代性的理论框架。
总之,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立意高远,结构严密,逻辑清晰,为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重要方向。新结构主义,已经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中国经济学理论争取国际话语权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浦山经济学奖评委会也注意到,林毅夫教授论文甫一发表即引起种种热议。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个新的理论框架,以及围绕这个理论框架所展开的激烈争论,将对发展经济学的重现生机,起到十分可观的推动作用。而浦山奖的颁发,也将为活跃中国经济学界的思想,提高中国经济理论水准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