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大陆公益行业月捐人调研结果,中国大陆13亿的人口中约有0.002%的人以月捐形式支持中国大陆的公益机构。在月捐土壤薄弱、月捐人稀少的大环境下,月捐和公益的关系是什么?月捐行为又意味着什么?
“为中国而教”(Teach Future China)是一家专注支持青年人到乡村任教的公益机构,旨在培养促进教育公平的领导者,推动中国教育健康发展。
本文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2007级校友、“为中国而教”理事长和月捐人武雪松所谈的他眼中的公益月捐。
无论如何,本次的新冠疫情将改变中国和世界未来路径的一部分,也已经改变了一部分我们的认知。
疫情视角下的公益观察
作为一场世界性的黑天鹅,这场疫情来得猝不及防。政府与企业的力量之外,此时亟需公益组织的协同补充。首先我们感受到的是官方公益组织与以互联网企业为平台的组织之间的对比。互联网公益,开始倒逼以红十字会为代表的传统公益慈善机构,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上,重新审视自己的使命与流程。
另一个视角是志愿者个体能够起到的作用。顺丰小哥汪勇“生命摆渡人”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他以一己之力,从直觉的善意出发,从送无法回家的护士回家,到组织起车队和交通工具资源解决一个医院的医护人员的出行解决方案;从为几个医护人员送饭,到与企业合作,可持续每天送出15000个盒饭解决整个医院的吃饭问题;除此之外,志愿服务还扩展到了医护人员的保暖羽绒服,高频的眼镜及手机维修服务等等。
我们关注的是,一个个体在社会问题突然爆发的情况下,如何从一个人开始,围绕一线的需求,通过微信群组建起志愿者团队;再链接政府、企业、其他个体的资源和支持,最终发展成为整个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后勤保障中心”。
我们看到,移动互联网的力量和个体的力量,已经在改变中国公益的现状。
“为中国而教”项目成员工作的意义
很多人都很赞成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这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为中国而教”的成员们,他们都是身处第一线的中国乡村教师,这也是他们的理念。然而,雅斯贝尔斯的这句话在现实中如何实现呢?
塔拉·韦斯特弗(Tara Westover)在她的《你当象鸟飞往你的山》中,用自己的故事提供了一个答案。塔拉来自一个偏执的摩门教家庭,在美国的大山里,她的家庭不准孩子上学、就医,极度封闭。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塔拉通过自学考上大学,最终取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她的书激励了无数人,成为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影响力人物”。
她的故事证明,无论原生家庭,基本环境给你带来多么大的负面影响,教育赋予我们的能力和选择都能很大程度上改变自己。教育是如何赋予塔拉力量重塑自我的呢?她自己的答案是“视角”,她说: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在她的自传里,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当时感知周围世界的“体验自我”,一个是负责觉察反思的“叙事自我”。“体验自我”是活在当下,自传里那个无助的小女孩的人物视角;而“叙事自我”则是30多岁回顾过去反思的作者视角。如果人生只有“体验自我”,则塔拉永远受困于原生家庭,走不出大山。但教育赋予了她“叙事自我”这个全新的人生视角。我想这也是本书英文书名为Educated的本意。
在有6000万留守儿童的农村,老师像一道特别的防护线,帮助那些孩子们建立“叙事自我”,超越他们当下生活的“体验自我”,最终使这些孩子们有部分塑造自己人生的能力,我想这正是“为中国而教”的项目老师的工作长远的重要意义之一,即使短期效果可能并不显著。而他们的工作能够带来的改变,取决于乡村的孩子们“这个老师完全属于我们,不可能被拿走”的这种感觉。“这种感觉会给留守儿童带来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替代着所有的办法。”(卢安克《是什么带来力量》)
这些为乡村孩子的未来带来力量的“志愿者教师”、“未来教育家”的成员们,这些年轻的乡村教师们,也需要大家为他们带来力量,给他们选择到乡村任教的力量和信心。
时间的价值与月捐
在意大利,不同城市的公民参与慈善活动的意愿差距很大。为什么同一个国家的居民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是因为某些城市的公民更有同情心吗?答案当然没有这么简单。问题的根源要回溯到中世纪。拉长时间的维度之后,我们会发现,那些愿意参加慈善活动的城市,在历史上都是自由城邦;而不愿意参加的城市,在历史上往往都是殖民地。了解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拥有自由城邦历史的城市,市民们更愿意相信民间机构,所以信任慈善组织。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简单的做道德的评判,而是要去理解时间的价值。
在职业足球领域,巴塞罗那俱乐部神话一样存在的拉玛西亚青训营可以复制吗?巴萨的青训总监赛古拉说:“我不这样认为。巴萨的风格是文化、哲学和时间的综合体。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剧本,以我们的计划创造自己的理念,这很难解释。要复制拉玛西亚关键是要传承巴萨的文化,需要时间捏合文化、哲学以及一切。”
毫无疑问,近年来中国的公益事业蓬勃发展,成为我们的社会中一股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同时,距离公益成为大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尚有很大距离。通过月捐的方式,通过可靠的互联网平台,持续捐助可信任的公益项目,同时获取项目信息监督实施,是有独立思考的个体参与公益的可持续方案,也是通过时间创造价值。
感谢支持“为中国而教”的朋友们,我们的月捐体系初步搭建,尽管难言完善。在此过程中,“为中国而教”的一些月捐人让我非常感动。
一位从大学到现在都很少有交流的同学,毕业后留在北大任教,成就斐然。突然出现在我们月捐人的名单上,我微信感谢她,她说:“有需要请尽管联系,我还有全院师生可以支援。”
一位豪爽的西安企业家大哥,聊过几次言谈甚欢,没有任何生意往来,居然也默默成为我们的月捐人,还在朋友圈自豪的晒出孩子们寄给他的贺卡,为项目做最好的宣传。还有一位中学同学是投资人,长期关注支持“为中国而教”。团队的小伙伴后来告诉我,她不仅成为了月捐人,还不厌其烦的提供了很多反馈意见帮助我们改善用户体验。
“月捐”这个形式,把那些无论天涯海角,价值观接近的朋友链接了起来。可能现在存量尚小,但这种价值观认同的链接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长期变量,它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让乡村儿童得到更多教育公平的机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正如北大国发院王超教授的观点,本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属于“剧变环境中的顽劣问题”,它的解决不再存在“一个最优的目标和解决方案”。全球范围内,这类问题的出现与存在,未来可能是一个常态。顽劣问题的超级复杂性,包含了反身性:我们每个人都是问题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中国现实中的问题,我们都在亲历,无法回避。如果我们凝聚起来,坚持下去,也可以影响历史发展的一小部分,让中国向更美好的方向前行。从我们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例如成为“为中国而教”的月捐人,无论金额是多少,都可以使公益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我们相信时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