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主持人高瑞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
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在致辞中借鉴林毅夫院长的观点,谈到一个伟大的国家一定是一个艺术发展繁荣的国家,北大国发院承泽园校区的开放与国家力量的强盛密切相关,艺术的加入将使承泽园更加熠熠生辉。在更高的追求“美”的层面上,艺术与经济这两个学科是十分相通的,正如“和其光—千禧之后的中国水墨”展览中艺术家也是在用中国的方式表达全世界全人类的思想。北大国发院也很荣幸邀请到赵力教授为大家讲解中国水墨画的传承与探索精神。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
赵力教授讲座现场
赵力教授十分感谢北大国发院的邀请,也在姚院长的致辞中感受到了北大国发院对文化艺术的一片赤诚之心。承泽园不仅是明清时代非常重要的文化地点,也是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同时它也和中国美术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鉴藏家张伯驹息息相关。在中国绘画史上,“水墨”是中唐以来指称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概念。晚清以来,伴随对“民族国家”建立的期待,“中国画”慢慢取代“水墨画”,尽管二者的意涵在社会、文化变迁中不断衍化,但是其中的价值系统长久以来保持稳定。赵力教授希望通过此次讲座分享,让大家了解中国艺术精神,并通过张伯驹与承泽园的连接,来上溯、追寻北大国发院的文化精神。
讲座的第一部分是中国水墨艺术发展的整体脉络。“线”是中西方艺术呈现的最大区别,赵力教授以此为线索上溯到春秋战国时的艺术,通过分析出土于湖南长沙地区的《人物驭龙图》、《人物龙凤图》来分析中国早期绘画以线界形及线条背后呈现出来的宇宙观、世界观关系。发展到汉代,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帛画的出土,可见线条与色彩结合,绘画的审美价值开始发生变化,天上、人间、地下的表述方式建构起人对世间万物的理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审美创作观念结合,绘画的功能性加强。东汉砖石墓中画像石、画像砖的图像则更具装饰性,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一体的和谐观念。在魏晋乱世中,“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代表了中国理想中的文人士大夫形象,是魏晋风度的完美展示。东晋画家顾恺之自创高古游丝描,使线条更加统一、均衡、流畅,在用线塑形之外,也追求表现人物的神情气质,在其代表作《女史箴图》中把线条用的淋漓尽致。在绘画之外,书法也是用线条呈现的重要艺术,只有在中国,文字成为书写,书写成为审美,审美成为典范。晋代陆机《平复帖》是流传有序的法帖代表之一,在其中,书写者的情感通过笔画的变化被表现出来。此作曾被宋徽宗、乾隆皇帝先后收藏,后张伯驹通过溥心畬收藏此作,奠定了张伯驹成为鉴定、收藏专家的基础。隋唐时代的艺术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高峰期,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采用对角线构图,侧面俯瞰式视角及“咫尺千里”的空间模式的塑造使山水画的意境得到极大提升。此作品先后被宋徽宗、严嵩、溥仪收藏,张伯驹从北京琉璃厂古董商马季川手里花重金买入,因此卖掉祖屋而住进承泽园,改承泽园为“展春园”,自封“游春主人”,都可见张伯驹对此画的喜爱程度之深。此外,唐代李白《上阳台帖》,杜牧《张好好诗卷》作为重要书法作品都曾被张伯驹收藏,后都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平复帖》 陆机 手卷 纸本 23.7×20.6cm 故宫博物院藏
《游春图》 隋 展子虔 绢本设色 43×80.5cm 故宫博物院藏
《上阳台帖》 唐 李白 纸本 草书 28.5×38.1cm 故宫博物院藏
《张好好诗卷》 唐 杜牧 纸本 行书 28.2×16.2cm 故宫博物院藏
两宋时期,山水画承继五代,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派山水所绘皆是崇山峻岭,大山大水;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派山水则是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在此基础上,北宋山水浑厚朴拙,追求写实,着力塑造可行、可游、可居之境。南宋山水画风则从气魄雄伟的全景式构图逐渐转变为清新秀丽的边角式取景,此后,文人绘画全面发展,书写心性成为主调,笔墨松灵,清雅脱俗。
讲座的第二部分赵力教授介绍了近现代水墨市场的崛起、发展之路。以2019年为例,中国书画的成交达到197亿元人民币,对比200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只有2亿元人民币,可见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从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一个过程。从中国书画艺术家市场排名情况来看,以古代和近现代书画家为代表,古代真稀缺 近代亦价高。其中核心艺术家以“三石(齐白石、傅抱石、吴昌硕)二鸿(黄宾虹、徐悲鸿)一大千(张大千)”为代表,另外李可染、吴冠中的艺术市场也已经作为重要力量崛起。最后,近年来以苏宁集团、泰康集团、宝龙集团、湖南广电为代表的企业成为艺术品市场重要的买家群体,企业收藏是未来趋势。
讲座后现场互动、提问
姚洋院长向赵力教授赠送承泽园落成启用珍藏邮票
赵力教授的精彩讲座之后,现场校友们有感而发,和赵老师就讲座内容与自身体会、工作等方面展开积极互动、提问。
策展人刘霖为大家讲解展览
讲座过后,“和其光—千禧之后的中国水墨”展览策展人刘霖为大家介绍了此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及作品,并在现场为校友们进行导览。
嘉宾及校友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