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坚持“停课不停学”,由姚洋院长牵头,于2020年2月21日开启线上的“国家发展”系列讲座。
姚洋院长:为抗击疫情的同学们骄傲,国发院未来将开启更多线上教学
讲座伊始,姚洋老师作为院长,首先肯定了国发院在校生和校友为抗击疫情所做的努力。他说,看到国发院的学子、校友用各种手段奋力支援湖北,学院深感骄傲;抗击疫情是每个北大人、每个国发人的责任;国发院在此之前已经邀请宫玉振老师和王超老师为校友举行了线上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学院将推出更多线上讲座和课程,更广泛、便利地为在校生、校友和社会公众传播知识。
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讲座吸引了700多名同学和校友在线聆听,更有近百名学生在线“举手提问”,让虚拟的教学空间里充溢着浓浓的学术氛围。
疫情期间,姚洋老师这样读书
为什么选择了与中国古代政治相关的主题?
原来,疫情期间,姚洋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读书和写作上:他正在写作的书是《儒家政治理想原型》,为此他翻阅了这一领域的诸多文献,并向同学们推荐了一些经典书目:李硕的《孔子大历史》、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以及吴钩关于宋史的三本著作。
“儒家认为,社会治理需要必要的层级,这与自由主义所主张的平坦的社会治理结构不同;同时,儒家更注重选用贤能之士,不同社会层级要由不同德行、能力的人来担任;不同层级之间具有流动性,向上流动需要具备相应的资质”。
那么,“从儒家是否可以推导出和自由主义民主互补的政治理想原型?”,这是姚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中国古代政治演进史:从“化国为家”到“化家为国”
“五四时期,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封建文明,认为封建社会的一切都是不好的。但是研究中国的政治演进史,就会发现两千年的中国社会,绝非铁板一块。我们的政治制度、政治理念在南宋以前都是很先进的,只是到南宋以后、明清以降,才走向了黑暗”。
在姚老师看来,中国在春秋时期是贵族政治的时代,孔子即诞生于这一时代,当时士大夫阶层兴起,中国古代政治从此开始走向“士人”政治(钱穆语)。
之后,秦一统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语同音”,中国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国家雏形的国家,国家机器不再只为帝王一个人服务,而是主要建立全社会的政治秩序,“化家为国”;到了汉唐时代,君权和政府相分离,相权逐渐扩大;直至迎来中国近现代的“佛晓时分”——北宋,士大夫相信“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姚老师将中国古代政治演变的过程,与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十九世纪的日本明治维新相比较,让同学们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在世界古代政治图景中的坐标。
“从南宋开始,中国转向内在”,姚老师借政治史学家刘子健之言,向同学们点明了中国“化国为家”黑暗时代的开启。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巅峰已经过去,士大夫的地位一落千丈;在清朝,甚至内阁都没有了,宰相也没有了,文字狱更是摧毁了士大夫文人的人生理想。
启示:建设全球文明,中华文明不能缺席
“以古鉴今”是学者研究历史的初衷。姚老师通过研究发现,中国人在中华文明的上升期开创了现代国家的形态,实现了君权与相权的分离与制衡;民主政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法治)和权力的制衡,而儒家政治强调官员的德行、政治秩序以及社会的融洽,儒家政治的理想原型可以和民主政治的理想原型互为补充。
二十二年来,北大国发院的MBA和EMBA项目一直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家高度”的商业人才。因此,展望全球文明,姚老师希望同学们意识到:未来的文明一定是综合所有文明优势的文明;中国人今天必须总结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世界文明的中国叙事,并以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给世界听。
据悉,姚洋院长还将为北大国发院EMBA主讲《中国经济现状和前瞻》课程,该课内容也涵盖了政治经济学的主题,主要探讨中国的政治传统、政治哲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的问题。本期讲座为EMBA同学修读这门课程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疫情期间,国发院还将推出更多的线上讲座、课程,让同学们保持学习的激情,共克时艰,共同期待再回朗润园上课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