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很喜欢那些比较循规蹈矩的工作。创造新的知识会让我很有成就感,这样每天就都是新的。学术研究的目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如果能够用自己所学为社会创造一些价值,那就是很成功的事情;如果可以有幸将人类知识边界向前拓展,那就是能青史留名的了。
Q2:学长是如何与新结构经济学结缘,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的?
我与新结构经济学的缘分要从2015年说起。那年,林毅夫老师、王勇老师和鞠建东老师在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上发表了新结构经济学第一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文章,从理论和实证上描述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奠定了后续的研究基础。同年,时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的鞠老师请林老师来上财做了一次报告,我翘了人生中第一次课去了现场聆听,这也是我学生生涯中唯一的一次翘课。在那场报告会上,林老师系统地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从那时起,我开始对新结构经济学产生了兴趣。恰好上财经院的陈波老师对林老师的学说也很有兴趣,我就经常去和他讨论相关内容,他给我推荐了很多相关的读物,帮助我加深了对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解。为了和林老师及其带领的团队一起学习和研究新结构经济学,我通过考研来到国发院。新结构经济学尽管当前还正在建设,但这是来自于中国的原创理论,并且有可能改变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命运。我相信正如林老师所说,新结构经济学将是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金矿。各个经济体的发展阶段不同,自然最优的产业结构和制度安排就是不同的,而这些在西方经济学中很少被考虑,这是我们填补这个理论空白的机会。
Q3:在选择学术道路之后,您最大的进步和收获在于哪方面?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很多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听到别人的说法时,不会一味盲从,而是会去想这是不是有道理的。学者最宝贵的品质就是独立而理性的思考。
Q4:请问您认为该如何才能跨越过从低年级只是学习现有知识到高年级自主开展研究之间的鸿沟?
我认为二者之间其实并没有很明显的鸿沟。温故而知新,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现有的知识对经济学体系有较为完整的了解,同时可以通过联系对生活的观察,发现现有知识可以进行拓展的地方。宏观经济增长这个领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很高,如果掌握不够,可能会出现读不懂文献的情况。基础知识扎实之后,我们就可以去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献,然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看文献中的理论是不是无法解释一些现实现象,进而提出自己的想法。大量的文献阅读是自主做研究的基础,而学好现有知识才能和文献进行对话。我们现在的三高会覆盖很多领域,我们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看看自己对哪些问题感兴趣,或者对哪些领域不感兴趣。
如果说可能有鸿沟,那就是从低年级的接受知识变为高年级的创造知识,这二者是不一样的。过渡的方式就是自己去阅读文献,然后多思考。
不管以怎样的方式面对,无论开心还是不开心,困难都在那里。面对困难出现焦虑和烦躁是人之常情,但这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要先冷静下来,然后去分析问题,规划步骤。学术研究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是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的,论文重头再来可能都是常有的事。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也要学会去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总而言之,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千万不能着急。另外,我们也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如果对于一个问题,经历过各种尝试仍然无法解决,那就需要考虑是不是应该换一个思路或者前进方向了,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Q6:对本科同学以及低年级博士同学,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我认为对于低年级要做学术研究的同学,最重要的就是把基础知识学扎实,否则后期阅读文献将会异常艰难;然后就是大量阅读文献,并且积极地去找本领域比较新的研究,保证自己不掉队。研究是要靠自己的,需要不断追踪新的文献,主动去学习,不像以前一样老师给我们讲知识。大家需要培养并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面对困难不要害怕不要急躁。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全部内容,相信樊仲琛学长的分享一定会给各位读者们带来不少启发,希望大家从分享中有所收获。